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12月

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究

才讓卓瑪
2016年12月28日16:36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統戰工作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在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面,統戰工作同樣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本文力求從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的新形勢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等出發,梳理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試圖尋求民族地區高校促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內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越是變化大,越是要把統一戰線發展好、把統戰工作開展好。”[1]高校統戰工作歷來是黨的統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地區高校由於其自身的特性——是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民族地區黨外知識分子相對集中、民主黨派、留學歸國人員、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地方,聚集著黨外各方面人士,更是民族地區統戰工作的重要領域。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新聞傳播領域,民族地區高校的任務就是培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的適合民族地區新聞事業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重視統戰工作,充分發揮統戰工作的“法寶”作用,對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將大有裨益。

一、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的新形勢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引進力度、師資隊伍建設力度的增大,同時,伴隨著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輿論環境的壯大,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了新的形勢。

(一)統戰工作的范圍和對象進一步擴大

首先,在教師隊伍層面。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民族地區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有了一定成果:許多沿海的、甚至是歸國留學人員也加入到了民族地區高校的知識分子隊伍中來﹔一些民族地區高校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本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赴海外學習培訓,提升教師國際化視野和能力。這也使得民族地區高校黨外知識分子的數量大幅度增加,許多高層次人才、從海外歸來的知識分子成為高校統戰工作的新對象。由此,高校統戰工作的范圍和對象在教師隊伍層面擴大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歸國留學人士、少數民族人士等,這種變化使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面臨巨大的變數和壓力,統戰工作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為民族地區發展服務。

其次,在學生層面。民族地區大學生是未來民族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民族觀將會影響國家的安定和地區的和諧發展,高校統戰工作理應高度重視這一群體。“高校統戰工作是黨的統戰工作的基地和源頭之一,對大學生的統戰工作應是源頭的源頭。”[2]而民族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相對較多,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既要著眼於全體學生,又要著重於少數民族學生、有宗教背景的學生、港澳台和海外僑胞學生以及民主黨派背景學生等。

(二)統戰工作難度加大

其一,統戰對象價值呈現多元化態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整個社會開始向包容的多樣化方向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趨向多元化。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漸漸突破疆界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壁壘,在世界各國交流匯聚,加劇了人們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就民族地區高校而言,傳統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內地相對發達的市場經濟文化、西方文化等在這裡匯聚,不同思想在這裡交鋒,師生價值多元化在所難免。

其二,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已經成為民族分裂分子的重點爭奪對象。國內外分裂分子利用民族地區高校相對偏遠、少數民族師生人數眾多等特殊性,不僅在民族和宗教問題上大做文章,通過各種手段,尤其是網絡散布反動觀點,詆毀黨和國家的形象,還利用國際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動,甚至派人到民族地區高校“留學”或資助這些學校的少數民族師生到國外訪學、留學等形式進行思想滲透。由於民族地區高校待遇相對較低等原因,一些教師容易受到“資助”的誘惑,而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還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政治意識和是非鑒別能力不足,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從眾心理,容易感染負面情緒。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的統戰工作還要加強民族團結、中華民族認同感教育等工作。

二、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與面臨的挑戰

(一)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

民族地區高校和其他高校一樣,是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意識形態陣地,傳播新思想、新技能,培養合格人才的基地,也是青年知識分子和各類高層次人才相對集中的地方。但與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民族地區高校因其所在的特殊的地理方位和多民族聚居的社會環境,還肩負著維護地方穩定、民族團結等重任。其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主要著重於培養能夠扎根民族地區的、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有過硬的專業素養的人才。對於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而言,要著力培養出有志於服務民族地區、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過硬的新聞理論功底和業務技能,並且懂民族習慣、習俗,熟悉當地社會環境的專門人才。

(二)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辦學條件與當今新聞事業發展情況不相匹配。當今新聞傳播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民族地區新聞事業也借力新媒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一現實要求民族地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在強化新聞理論教育的同時,要不斷更新知識,尤其在新聞業務能力教學方面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但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現實制約著高校的辦學條件,以青海某高校新聞學院為例,依托新校區建設,軟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錄音室、演播室、融媒體實驗室等尚在建設之中。此外,囿於民族地區薪資待遇等問題,教師辭職、調離至內地等現象較多。

其次,新媒體時代信息接收渠道的多元化增加了新聞教學難度。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民族地區信息相對閉塞的局面,新媒體成了絕大多數民族地區高校師生獲取新信息的手段。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聞教學的難度,因為當各種聲音、觀點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時,很多負能量、負面信息甚至反動信息難免侵蝕民族地區高校師生的頭腦。比如楊改蘭殺子並自殺事件,有些師生辨不清主要矛盾所在,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關於“盛世螻蟻”言論的文章,被別有用心的理財營銷廣告所利用。這對新聞傳播教育中的輿論導向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再次,“網絡一代”的興趣點與新聞教學重點不相一致。新聞教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重點在於培育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但現實中學生的政治素養令人擔憂。目前的大學校園中,本科階段都是90后的身影。90后的成長一直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他們是真正的“網絡一代”,其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與其他年代生人有著鮮明的不同。他們注重個體意識的表達、注重消費生活,對政治冷漠。有研究援引了2014年中組部發布的數據做了說明——“在校大學生黨員人數為224.7萬人,與同期在校大學生總人數2 547.7萬人相比,所佔比例偏低,這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現實政治參與度不足。”[3]另外,有學者在北京高校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當代大學生“青年大學生群體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成就有高度的評價,但政治參與度不高﹔對中國共產黨有很高的信任度,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具有較為正確的認識,但政治信仰嚴重缺失”,[4]這些問題在民族地區高校新聞院系學生中同樣存在,另外,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有信教傾向。

三、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密切相關

由於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的特性以及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在:

第一,做好統戰工作的根本與做好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根本具有一致性,即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 “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掌握規律、堅持原則、講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1]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承擔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必須“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他還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1]

第二,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對象和范圍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主客體具有部分重合性。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的對象和范圍包括黨外教師群體,也包括黨外學生群體﹔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主體為高校教師,客體為在校大學生,這兩個層面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黨外新聞傳播教師具有雙重角色,既具有參政議政的政治角色,又具有教書育人的教師角色,他們的黨性原則以及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同和內化直接關系著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成效。

第三,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難點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難點交織在一起。如前文所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輿論生態,各種聲音、觀點交織在一起,難免影響民族地區高校黨外人士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上各種負面信息也會影響新聞傳播院系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同和堅持。比如網絡中一些錯誤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在部分大學生中存在影響。[5]

四、民族地區高校統戰工作促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途徑

關於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6]民族地區高校新聞院系直接擔負著培養和造就扎根民族地區的讓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隊伍的重任,做好這些院系的統戰工作,將有益於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第一,用各種激勵機制留住高層次人才。近些年,民族地區高校新聞院系引進了不少高學歷人才,甚至歸國留學人士,但是由於待遇、發展瓶頸等各種原因,這些人才真正能留得住的比較少,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教學科研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很多黨外高層次人才都是教學科研骨干,甚至是學科帶頭人或重大科研項目的主持人,是推動新聞院系發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區高校統戰部門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尤其是關於個人發展、成就方面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這些高層次人才立足本職科研教學,同時還要建立意見征求制度,引導他們為學科、院系發展建言獻策,使之對學校、對院系充滿主人翁式的歸屬感,從而真正留住人才。歸國留學人士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此外,民族地區高校新聞院系中,部分黨外高層次人才利用新媒體開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已經成為小有影響力的新媒體輿論領袖,這部分人士也是習總書記特別指出的統戰新對象。

第二,充分利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歷史機遇,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教育是為民族地區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搖籃,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讓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工作后備人才,是推動民族地區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工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是黨和國家培養可靠的新聞后備人才隊伍的關鍵部署,是強化新聞傳播教育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關鍵布局。首先,要加強新聞教學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黨外知識分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使之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課堂教學、科研工作中﹔其次,要通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院系學生的頭腦與實踐中。

第三,要在學生群體中加強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除了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業務技能訓練之外,還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這也是統戰工作之於學生對象的重要形式手段。具體而言,可以依托民族通識課程,使學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區獨有的文化、習俗、民族政策等。此外,由於在當前國際傳播環境中,民族地區新聞國際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還要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學會用國際眼光看待民族地區新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 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 俞正聲出席會議並講話[N].人民日報,2015-05-21.

[2]婁延.淺論高校黨的統戰工作應從大學生抓起[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6).

[3]陳沉.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

[4]李偉.青年“政治冷漠症”陷阱——當代大學生政治心態三大糾結[J].人民論壇,2012(24).

[5]中共中央黨校第32期中青一班課題組.當代大學生政治態度調研報告[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7).

[6]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劉雲山出席[N].人民日報,2016-02-20.

(責編:石思嘉(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