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論研究

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這一代媒體人的使命

王樹成
2016年12月29日13: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到“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這些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我國對外傳播工作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是媒體做好對外傳播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明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把握中國故事的深刻內涵,掌握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方法,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

牢記使命:努力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

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這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得出的深刻結論。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日益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現在,中國“挨打”“挨餓”的問題已得到解決,但“挨罵”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西方敵對勢力不甘心、不情願看到中國日益強大,處心積慮地給我們設置障礙、施加壓力、制造麻煩。其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在思想輿論上對我進行滲透和圍攻,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混淆視聽、擾亂人心,“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甚囂塵上﹔對於港台問題、南海局勢等,他們頻頻插手、混淆視聽﹔“一帶一路”建設也被他們以“資源掠奪論”“馬歇爾計劃”等進行抹黑詆毀……中國的國際輿論空間經常遭受擠壓。

“挨罵”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究其原因,就在於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國力還沒有轉化為話語優勢。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國際上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境地,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主要原因在於幾個方面的“錯位”:一是“西方中心論”固化中國貧窮落后的“認知錯位”﹔二是西方用自身價值觀裁量中國的“價值錯位”﹔三是防范中國動自己奶酪的“心態錯位”﹔四是西方用自己話語體系解讀中國的“話語錯位”。

“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知道。”中國的事情,中國人最有發言權。中國發展進步的話語權、解釋權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自己的講述讓世界認識發展變化中的中國,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對世界的責任和擔當。這是中國媒體人的職責和使命。

講好故事: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

習近平同志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近些年,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有的用語言講述,有的用行動講述。我們的工人在坦桑尼亞修鐵路,醫務人員在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軍人通過維和、護航守衛世界和平……中國在偉大復興征途中的創舉和實踐,積累了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燈下,我們的對外傳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內容豐富前所未有、舞台廣闊前所未有。講好中國故事是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講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據統計,2015年有關中國的英文報道數量近82萬篇,比2014年多出23萬篇。每逢重大活動、重大事件,外媒都在第一時間發出報道,用不同立場、視角對中國進行觀察、分析和解讀。學界普遍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涉華輿論關切進入一個歷史性拐點。“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亞投行成立、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這些具有標志性、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成為國際社會關注和研究的熱門話題。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堅定“四個自信”,大力宣傳我國的發展道路、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就要講清楚中國道路根植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讓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國從哪裡來、明天的中國向哪裡去﹔就要介紹好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對外宣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華號”巨輪破浪前行最根本的保証,也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最重要的基石。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理直氣壯地講述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在這個全球互聯的信息化時代,我們要摒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認真梳理自身發展的特點,集中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客觀的、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成功開創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我們國家發展成就那麼大、發展勢頭那麼好,在世界上做了那麼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我們要理直氣壯地讓世界知道中國為世界作了什麼貢獻,還要作出什麼貢獻。比如,我們支持和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減貧、改善民生﹔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創造了條件﹔即使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些我們都要大大方方地講、理直氣壯地說。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主動面對和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質疑和關切。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不僅是看好的一面,更多地是放大問題的一面。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講好中國故事要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既自豪地講成績,又直面問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從容地講不足、坦誠地講矛盾、客觀地講問題。同時應認識到,我們希望天下太平,希望有穩定的周邊環境,但有些事情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總有一些人、一些國家要找各種機會、以各種借口挑起事端,對中國進行質疑、責難。我們要增強警覺性、敏銳性,加強預判研判,提前做好預案,及時引導、主動引導、有效引導,“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努力增信釋疑,在國際上放大正面聲音、擠壓負面輿論空間。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把中國的外交理念闡釋清楚,展現大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當今世界可以說“無中不成局”。在全球重大事務中,國際社會空前關注中國的態度,越來越重視中國說什麼、做什麼,越來越期待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當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處於歷史轉折點,各方都在加緊爭奪國際規則制定權,力圖在國際體系演變中把握先機。講好中國故事,就要積極宣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新型大國關系主張,親誠惠榮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使我國外交理念在國際社會廣為人知,在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掌握主動。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講好中華優秀文化,讓文化成為增進友誼的橋梁紐帶。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國外輿論對中國的一再抹黑也反映了一個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大踏步走向世界,我們的文化傳播還未能與之形成有效呼應。西方有人說,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大國,因為中國隻能出口電視機,而不能出口電視節目﹔中國有功夫、有熊貓,但沒有《功夫熊貓》。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文化上還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有很多世界知名的文化符號,但還沒有轉化為世界熟知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更多優秀文化走出去。通過拓寬視野、拓展途徑、整合資源,精心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外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實現良性互動,讓世界通過文化感知中國、讀懂中國,以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創新表達: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

講故事是要求,把故事講好才是關鍵。當年,斯諾一本《紅星照耀中國》讓全世界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幫助中國革命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理解和支持。這啟示我們,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創新表達方式至關重要。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對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具體要求。貫徹落實這些要求,首先需要在創新表達上下一番功夫。

好的表達可以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也可以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也就是說,隻有好的表達才能贏得人心、贏得認同。創新我們的表達、贏得世界的傾聽,就要認真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善於挖掘各種精彩故事,從中提煉中國議題話題,使之成為引導國際輿論的標識。要努力把握國際社會的研究興趣點、利益交匯點、議題聚焦點、情感共鳴點,大大方方地講中國對世界的好,主動設置議題以引發共鳴。好的表達既要有具體細節、典型事例,又要有思想交流、情感互動,讓“國際范兒”和“中國味兒”相結合,讓中國形象直抵人心、潤物無聲。

創新表達,把中國故事講好,需要不失時機地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融合發展不能停留在“+互聯網”,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簡單嫁接﹔而要真正實現“互聯網+”,讓媒體融合盡快從“相加”變成“相融”,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以傳統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贏得新媒體條件下的傳播優勢。此外,還要積極構建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格局。積極推進海外合作和本土化建設,拓展海外合作的有效性、覆蓋面,努力實現傳播力、影響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編委、海外版總編輯)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