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
黃以孟:老黨員演繹新時代的“編輯部”故事
在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師大社區,有一位“黑板報總編”,他是一名老黨員,他在退休的日子裡演繹出新時代的“編輯部”故事。
黃以孟,1932年3月生,福建福清人,85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10年來他風雨無阻,已制作2123面黑板報,兩天一期,從不間斷,宣傳覆蓋面輻射2個社區5個小區。他從報紙中提煉出精華內容,言簡意賅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解讀熱點民生、分享養生保健知識等,讓居民每天隻需花幾分鐘時間就能了解國內外的大事、身邊事以及生活常識。
雖然已經退休25年,但黃以孟說:“共產黨員這個身份沒有退休的一天。”
社區內的黑板報。(央廣網記者鞏盼東攝)
一張煙紙上的入黨申請書
1951年2月,黃以孟跟隨部隊進入朝鮮。當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和后來華川地區第一、二次阻擊戰。作為志願軍隊伍中的積極分子,他擔任著戰地宣傳員、文化教員等職。
“我是在戰斗即將打響時入黨的!”談起自己的入黨經歷,黃以孟顯得特別激動。那時部隊准備強渡昭陽江,剛剛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的黃以孟面對敵軍密集的炮火和冰冷刺骨的江水毫無懼色、勇往直前,跟隨部隊沖向對岸,直到戰斗結束。華川阻擊戰中,副指導員根據黃以孟的表現,果斷批准其入黨,並在一張寬6厘米、長不足10厘米的香煙盒包裝紙上,用鋼筆寫下“黃以孟同志為中央候補黨員”,落款是“一機連黨支部,1951年6月6日”。
在此后的戰斗中,黃以孟將這張不顯眼的香煙盒包裝紙,用油布裡3層外3層地包了又包,行軍打仗時都揣在懷裡,生怕玷污丟失。在他眼裡,“它比生命更無價,更重要”。這張紙一直伴隨在黃以孟身邊50多天,直到8月2日支部正式為他辦理入黨手續。
黃以孟與記者交流。(央廣網記者鞏盼東攝)
一個坐落在老年活動中心的“編輯部”
“65年來,‘共產黨員’這四個大字深深銘刻在我心中。”黃以孟說,黨員就是一面旗子,代表黨的形象。雖然年過八旬,他仍然在自己的“編輯部”辛勤耕作,發光發熱。
黃以孟的“編輯部”位於師大的社區老人活動中心,在這間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間裡,放滿了他新制作的黑板報:反腐肅紀永遠在路上、人品是人生最高的學歷、血管操等等,言簡意賅,很有可讀性。
“報紙的字小量大,我把裡面的主要內容摘出來,寫在黑板報上,簡潔明了,群眾也愛看。”黃以孟說。
黃以孟的“編輯部”。(央廣網記者鞏盼東攝)
2007年5月,黃以孟自己買了小黑板,自己制作木架等設備,做出第一期的黑板報,受到居民好評。
辦好黑板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黃以孟每天要花兩三個小時閱讀大量報紙,他還在色彩搭配、邊框修飾上下功夫,在正式謄寫黑板報前總是先在紙上打好底稿,連標題的字體、大小、顏色、線格都精心設計,80多歲的老人,對待這份工作一絲不苟,“黑板報總編”的親切稱呼逐漸傳開。
一名身邊的好榜樣
在年輕的社區志願者看來,黃以孟堅持這麼多年做黑板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一個普通的社區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種堅持的品質,為年輕一代樹立了好榜樣。
志願者林馨對記者說:“社區有黃以孟這樣一位老師,感覺整個氛圍都不一樣了。很多居民都願意看黃老師做的黑板報,他們能夠更清楚了解到中國的一些變化。就是一種造福老百姓,很正能量的方式。
“兩天一期,風雨無阻,就是刮台風也擋不住他,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是如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區活動中心管理員翁燕珠這樣評價黃以孟。
現在,看黑板報已經成了社區居民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這種小黑板報的宣傳方式受到群眾的喜愛,其傳遞的正能量也溫暖著越來越多的人。
黑板報制作相關材料。(央廣網記者鞏盼東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