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風動畫短片網絡爆紅 《相思》解了"國漫之思"

2017年01月16日07:00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9分鐘《相思》解了一把“國漫之思”

江南煙雨中,“嘭”,一粒紅豆化成一把紅色油紙傘,撐開了一段青梅竹馬、紅豆定情卻無緣厮守的愛情故事……上線10天,全網點擊破億,豆瓣評分8.7。近日,一段9分45秒的動畫短片《相思》成為今年首個網絡爆款動畫。

不少有心的網友尤其是上海網友發現,這部純手繪動畫裡有不少上海元素。短片的主人公,是出生於上海嘉定的清朝名士王初桐,整個故事根據他真實的愛情改編。以唐代詩人王維的《相思》貫穿,青磚房烏篷船,對聯剪紙刺繡,小橋流水人家,唯美畫面令網友驚呼:“這才是國漫的正確打開方式!”日前,晨報記者採訪了短片導演、編劇等主創人員。

故事 真實

“隱而難發的相思,是中國式愛情的真諦”

編劇李夏恩專修歷史,清代筆記小說和地方志是他的案頭書,但你儂我儂的愛情故事,卻非他所擅長,但他想要呈現的,正是符合那個年代的真實愛情,“淡淡的,難以言喻的,就像江南的春雨,若有若無,洇濕了衣裳,轉瞬之間又干了,仿佛不曾存在過。”

李夏恩翻遍了王初桐的著作,終於在《奩史》卷六十八“釵釧門”中找到靈感。王初桐在書中寫過“紅豆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並自號“紅豆痴儂”。於是,動畫片便從中年王初桐遇上一枚紅豆簪子引出的一段回憶展開——少年與六娘從小青梅竹馬,幼時便以紅豆定情,經過四季變換,少年與六娘都長大成人,卻因門不當戶不對,即使偶遇,也隻能擦肩而過。后來,六娘被迫嫁給了富家少爺,而少年失去了愛情等來了功名,乘著小船一路而上……

故事很簡單,甚至有些俗套,卻正是李夏恩想要的,“那種郁結在心中隱而難發的相思之情,在我看來,似乎才代表了中國式愛情的真諦。”

畫風 手繪

“大到建筑小到道具,盡最大努力貼合”

動畫中,每一個場景展現的都是王初桐的故鄉——上海嘉定方泰舊時的樣貌。雖然發生在200多年前,但梅雨天悶熱的空氣,欲說還休的少年心思,牽出不少人關於初戀的青澀記憶。

只是,要呈現這梅雨的質感,並不容易。除了出生在福建的導演彭擎政,其他參與繪制的人都來自北方,無法理解那種黏稠的質感。不僅如此,一開始,彭擎政按照明朝的風俗繪制了人物雛形,一查史料才發現,故事發生在乾隆年間,於是全部推倒重來。這時,他才真正認識到,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並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有據可考,“這種類型的動畫片,之前沒有標杆性的東西可以參考,摸著石頭過河,不可預計的東西太多。尤其是對於史實的還原,大到時代背景和當時建筑,小到街邊的某件小道具與六娘出門時露出的小腳,都不敢馬虎。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貼合。”除了向劇組請來的兩位歷史學家求教,他還帶著團隊在嘉定住了一周,好好感受了一把濕漉漉的梅雨季,“隻有腦子裡有這個畫面,下筆才畫得出來。”

除了這個非贏利性質的項目,彭擎政手下還有同樣擔綱總導演的大型原創動畫片《京劇貓》等多個項目,因此,整整一年的時間裡,《相思》的創作隻能見縫插針。分鏡頭是他一幀幀畫出來的,繪制的過程中,還加入了不少“再創作”,“比如劇本裡並沒有寫明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但我選擇了梅雨季,除了突出江南水鄉特有的感覺,也希望引入油紙傘的畫面,因為傘寓意‘散’,包括后來劇情中兩度出現的梨(寓意‘離’)”。

系列 國風

“最打動人的無非是故事和畫面”

《相思》並非《中國唱詩班》系列動畫短片的第一部。為慶祝嘉定建縣800周年,兩年前,嘉定區決定以該系列為腳本,以動漫形式打造一系列宣傳動畫片。一年前,取自王安石《元日》 的同名動畫短片在春節期間上線。短片以一個孩子的眼睛去看明代嘉定春節的傳統與習俗,通過“嘉定四先生”之一唐時升家中的拜年情景,將市廩中的物阜繁華、爆竹喧囂,與一介寒士家中一碗“賀年羹”裡的朴拙溫情融匯在一起,燉出古時春節裡的世情況味。據悉,為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本色,主創們在制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嘉定方志,以及《南都繁會圖》、《元宵圖》等畫作,冰糖葫蘆、吹糖人、花燈、舞龍、放煙花……滿滿的中國風,濃濃的年味扑面而來。

有了《元日》的試水,彭擎政對於國風動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將劇情作為《相思》的重中之重,“一個好的動畫作品,最打動人的無非是故事和畫面。這兩點上,中國人隻要好好做,一定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接受,大家還是希望能看到屬於自己民族的好東西。”他還透露,《相思》 的下部會在年內推出,屆時,情節會有大反轉,將以六娘的視角續寫這段中國特有的古典式愛情。未來,《中國唱詩班》系列的其它作品也將被陸續改編,包括以近代外交家顧維鈞為主人公的《靜夜思》、以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為主人公的《游子吟》,以及“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婁堅為主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等。

詩詞 傳承

“解開傳統文化的密碼”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與憂傷的劇情、潮濕的畫面不同,劇中,一群稚嫩童聲的吟唱,為這段朦朧而憂傷的愛情故事,增添了一絲明媚。而這首以王維的《相思》為詞創作的旋律,出自作曲家易鳳林之手。

大約10年前,為了向孩子們普及古詩與音律,易鳳林選取了16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進行譜曲,於是有了《中國唱詩班》系列,“在挑選詩詞的過程中,我們從孝道、愛國、愛情等多個方面來考量,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解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2010年,《慧雅樂童——“中國唱詩班”詩樂文化經典》出版,盡管入了教材、出了CD,甚至排過舞蹈、編過兒童劇,但這次以動畫的形式呈現,並在全國范圍內產生影響,還是讓易鳳林始料未及,“我們這個團隊,除了我以外都是80后,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傳遞中國文化,產生這樣的效果,讓我驚喜。”

無論是《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還是這次的《相思》,每一部優秀國產動漫的出現,都能引起觀眾的歡呼,由此可見,我們對經典與傳統,不是不重視,而是“相思”至極。以文人典故為故事腳本,中國詩詞為音樂素材,繪制出這幅窺探一個時代風貌的畫卷,短短《相思》,除了撩動每個人心中深藏的懵懂初戀,更解了一段觀眾期待國風漫畫另一種可能的“相思”。(記者 殷茵)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