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見字如面》被譽"綜藝清流" 讀信人對書信有情懷

2017年01月17日07:41 | 來源:北京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讀信人 對書信有著獨特情懷

  2016年的最后一天,中國首檔讀信類節目《見字如面》悄然開播。在娛樂至死的綜藝霸屏時代,這個主打“純美”風格,一位演員,一張講台,以朗讀書信為全部內容的節目在各大衛視一片熱鬧喧囂的跨年晚會中獨樹一幟,獲得了豆瓣9.3分的高分,被不少網友稱為“綜藝裡的一股清流”。日前,北京晨報記者採訪了《見字如面》中張國立、何冰、王耀慶三位讀信人,他們都對傳統書信有著獨特的情懷。

  張國立:第一次寫信是給母親

  《見字如面》已播出三期,作為讀信人,張國立已有三次登台,其中他演繹了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也和王耀慶攜手演繹了黃永玉和曹禺的往來書信。朗讀韓愈給鱷魚寫信時他敲山震虎、恣肆揮洒,演繹曹禺回復朋友黃永玉率真的真摯情感時,他收斂沉潛,豁達穩重。對於書信文化,張國立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坦言,自己寫的第一封信是給母親。

  “媽媽寫字慢,我替她代筆”

  張國立年輕時經常寫信,“見字如面”,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張國立干脆地答應了節目的錄制。“那是我經歷過的”,用張國立的話說,他感受到了失去很多年的東西一下子又找回來的感覺。“書信是最早人與人之間分隔兩地情緒和情感交融的方式,你見到我的字就如我們見了面一樣,我有深刻的體會。”

  16歲,張國立參加工作第一次離開了家來到了貴州。臨行前,母親囑咐他到了以后盡快給家裡報個平安。到了貴州以后,張國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母親寫信。當被問到人生中寫過最重要的一封信的內容時,張國立幽默打趣道,“我可不像王剛一樣給毛主席寫過信,我還沒寫過重要的信。”然而,張國立卻對自己第一封寫給母親的信記憶猶新,“我人生中寫過太多的信,寫的第一封信是給媽媽的,我記得很清楚。”張國立說,“媽媽寫字寫得慢,剛開始媽媽讓哥哥代筆給我寫信,后來哥哥參加工作走了以后,我回來替媽媽寫信。”

  “會沉浸在寫信人的情感中”

  在《見字如面》整個錄制過程中,張國立需要朗讀八封信。在准備過程中,張國立會提前把生僻字或是一些難把握的字查字典標上音標,一句句地順。“讀著讀著就忘記我是在做工作了”,張國立坦言,練習過程中有時會沉浸在這種寫信人之間的情感和情緒之中,瞬間會覺得好感動或好難受。

  在參加錄制之前,張國立曾接到導演組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我們特別不希望你們朗誦,特別特別不希望”,這一點讓張國立犯了難。躊躇后,張國立選擇了最大限度上貼合原作者,避免二次創作,但仍加入了一些朗讀的元素。“我覺得傳達語言的東西都要有朗誦的元素在裡面,如果沒有,就沒有情緒的傳遞。”張國立說,“這樣跟觀眾有一些交流是讓他們了解信的最佳方式。”

  在張國立看來,讀信是一個很自我的空間。“我作為讀信者的時候,我和原作者面對的人不同、心情不同、情緒不同,所以我的語感、語氣肯定會不同。”

  “曹禺黃永玉的信不算批評”

  “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隨著《見字如面》的播出,著名畫家黃永玉與素有“中國莎士比亞”之稱的著名戲劇家曹禺先生往來的書信成為了眾人熱議的焦點。有人說,這是一種文藝批評,但張國立卻不這麼認為。他坦言,如果說這封信是文藝批評的話,那它的意義就顛倒了。

  “我看到的不是文藝批評,而是朋友之間是可以說真話的。”在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中,不僅有中肯的建議也有熱忱的表達:“我愛祖國,所以愛你!”在張國立看來,現在的人很難再做到。“你看他不但說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而且還直點出你為了你的官位失去了個性,你很難想象兩個老藝術家的交流像年輕的孩子一樣真誠。”張國立說,“但是現在的人絕大多數是互相稱贊,批評?還是別提了。”

  何冰:第一次寫信的女生是現在的老婆

  在娛樂圈中,如何利用話題炒作幾乎是每一個明星的必修課程。“某某明星獻出綜藝首秀”、“誰誰又獻出了綜藝處子秀”更是話題炒作中的“火爆炸點”。不少明星在選擇自己的綜藝首秀時往往非常謹慎,對於“新人”來說,選得好往往可以“輕鬆上位”,對於“老人”來說,選得妙又往往可以再炒一鍋“回鍋肉”。然而,面對這樣的“行業規律”何冰卻不以為然,在之前沒有參加過任何綜藝節目的前提下,何冰悄無聲息地把自己的綜藝首秀獻給了《見字如面》。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得知,對於書信,何冰有著一段特殊的回憶。

  “第一次寫信是和女生傳紙條”

  大多數人對於書信的理解是比較正式,裝進信封貼上郵票的才叫書信。何冰則不然,在他的理解中,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第一封信實際上是上課同學之間互相傳遞的小紙條。他說,我的第一封信就是上課時傳給女生的一張小紙條,那個女生就是我現在的老婆。

  對於自己和愛人往來書信的內容,何冰坦言,談戀愛以后的往來書信,缺少了傳紙條時那種渾身戰栗、上下忐忑的心情,所以記不太清了,但是第一次傳紙條的情境自己還記憶猶新。“我記得我當時特別害怕,尋思著她要把紙條交給老師怎麼辦?”對於紙條的內容,何冰努力回憶后稱,肯定不是我愛你。“好像是晚上去你們家做作業吧”,何冰說,“后來也寫過明天咱們一塊上學吧,借我塊橡皮這樣的話,其實就是沒事閑扯,但總想說點什麼。”

  “最重要的信是錄取通知書”

  1991年,何冰從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從此踏上了自己的話劇之旅。在聊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時,何冰坦言,是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那封信曾讓自己渾身戰栗。

  “這封信承載的東西太多了”,在接到信后何冰坦言自己想試著撕開,但是無論如何真是撕不開。“我們那個年代考大學是太重要的一件事,在那個年紀這關系到我的未來,甚至關系到身家性命,它意味著你全家人在街裡街坊的面子,要是考不上,真是無言面對江東父老。”

  然而,在接到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后,除了何冰和姥姥真心高興之外,其他人卻喜憂參半。“我姥姥認為考上大學就行,作為孩子我已經勝利了,我自己也特別激動,因為我喜歡表演,但是我媽媽高興之余卻問我怎麼考了這麼個大學,你怎麼沒上清華、上北大?”

  “會很認真地給別人寫短信”

  隨著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大量社交軟件地出現,信息溝通變得越來越快速,但隨之而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簡潔,甚至有時經常產生歧義,無法正確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這方面,何冰依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習慣。在他看來,如今面對面的溝通對方都未必會理解自己,如果不認真面對每一條信息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微信我不怎麼用,還是一直在用短信”,何冰坦言,在寫短信時自己會非常認真地給別人寫。“我覺得人與人交流就得有一份尊重在裡面,現在有的人為了圖快圖省事,有時候發來的信息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就不要提什麼誠懇了,連基本意思都表達不清楚,所以網絡語言我一概不用,該標點的地方我一定標點,就是為了起碼我能把我傳遞的內容給人說清楚了。”

  王耀慶:讀李白的信壓力很大

  在《見字如面》中,讀信人王耀慶聲情並茂和熱情洋溢的表演成為了節目的亮點之一。在朗讀他的偶像——功夫巨星李小龍寫給妻子琳達的信時,王耀慶從瀟洒走上台的那一刻起便儼然李小龍附體,上來首先笑著解開西裝外套的扣子,然后給出一個經典的李小龍用右手大拇指掃鼻翼的動作,使全場觀眾會心而笑。然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耀慶也坦言有一封李白的信自己拿捏起來有點犯難——《與韓荊州書》。

  “讀李白的信讓我想到自己”

  公元734年,李白寫了一封求職信《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為達目的,在這封信中李白對韓荊州極其恭維和奉承,可以看到當時寄人籬下的李白艱難的處境。然而一番馬屁后,李白又筆鋒一轉,開始了自吹自擂,“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雲雲。從這些話裡又可以看出,李白即便是求人辦事,也依然有些“理直氣壯”。

  王耀慶坦言,讀這封信讓自己壓力特別大。“詩仙想要去求職,在我的想象裡他應該有很多復雜的情感在裡面,這是在他年少輕狂的時候寫的,是他的人生裡面極其豐富的一段時間,首先他肯定極為自信,但這畢竟又是一封求職信,所以也不能太張揚,可是詩仙又希望對方能夠看到他身上的優點,還得順帶拍馬屁,這個拿捏蠻難的。”王耀慶說,“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年輕時我會覺得我也能做得像別人一樣好,但是沒有機會,所以慢慢發現其實機會並不是非要去爭取,而是先要不停地轉變自己。”

  “選擇第三者的角度去演繹”

  在《見字如面》中,讀信人王耀慶需要朗讀12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寫出的信件。其中包括,中國鐵運之父詹天佑、詩仙李白、詩人顧城、末代皇帝溥儀、大文豪魯迅以及科幻大師劉慈欣等等。對此,王耀慶坦言自己很難完全模仿。“我拿到信后說實話有一些疑慮,我會想這是不是在二次創作?”然而,王耀慶最終還是選擇了以第三者的角度去演繹信件。“我無法完全還原作者的情感,但是它確實跟我沒有什麼關系,所以我希望用現代人的角度去解讀它,這樣會比較有趣。”

  提到二次創作的問題,對配音演員有一定了解的王耀慶表示還有一個原因是無法避免的。“一般人去觀賞電影或者影視劇的時候,他們會以為是看到的影象決定了自己感受,實際不是,是聲音先行。”

  ■記者觀察

  我們其實都知道自己有點躁

  在《見字如面》確認開機以后,每一位明星接到導演組邀請時都爽快地答應了,而且他們知道節目組的制作經費有限。總導演關正文說,這8位明星哪怕有1位按照商業價格找節目組要錢,他們都得破產。據筆者了解,陳道明原本也想參與錄制《見字如面》第一季,但因檔期緣故擱置了,為此,他非常后悔。

  一位演員,一個講台,沒有任何修飾,《見字如面》就這樣開播了。明星之所以願意不計酬勞地參與,一方面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對書信文化有著自己的情懷,一方面也源於他們對於這檔節目的自信。而關正文顯然對此更有自信。

  這樣一檔節目從關正文初期的設想到節目最后開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它走到了其他綜藝節目的前面,此前,沒有以讀信為內容的綜藝節目。所以,除了與電視台、視頻平台的溝通,關正文首先要做的是說服自己的合作團隊。記得節目開播前,筆者在和關正文聊天時他就曾多次提道,“他們都不信這檔節目能火,我覺得能行。”言語之間,滿滿的自信。這種自信來源於關正文相信今天的觀眾需要這樣一檔能靜下心來聆聽的節目,因為現實生活中讓我們躁動不安的東西太多了。

  果然,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這檔朗讀書信為全部內容的文化節目在全國各大衛視一片熱鬧喧囂的跨年晚會中殺出了重圍,不但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和收視率,更是在播出當天即斬獲了豆瓣9.8分的高分,被網友稱為“綜藝裡的一股清流”。以此而言,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有點躁。

  在綜藝真人秀霸屏的時代,這樣一檔堪稱“素顏”的文化類節目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用關正文的話說,大批觀眾早就受夠了那些不動腦子隻有傻笑的綜藝節目了。在書信文化漸行漸遠的今天,關正文看到了這一現象,也看到了觀眾內心的需求。在外人眼裡,關正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者。當然,在筆者看來,關正文固然是智者,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電視人有所反思:在當下的電視市場環境裡,他們是不是太過低估觀眾的欣賞水准了呢?

  而更重要的則是,關正文團隊為之努力的不僅是《見字如面》這擋熱門文化節目,更以此表達了他們對以書信為代表的傳統情懷的一種守望。(韓英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