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江蘇省自制諜戰劇的主要創作特點
——以電視劇《紅色通道》和《於無聲處》為例
摘要:相對於以往的國內諜戰劇,江蘇省自制諜戰劇《紅色通道》和《於無聲處》取得的傳播效果是顯著的,特別是其在創作上取得的突破也較好地反映了近幾年國內諜戰劇創作的新趨勢。本文以這兩部電視劇為例,總結了2014-2015年江蘇省自制諜戰劇的主要創作特點。
關鍵詞:江蘇﹔諜戰劇﹔創作特點
2014-2015年,江蘇省自制諜戰劇的數量不多,其中上星播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兩部,分別是紅色經典諜戰劇《紅色通道》和新視角現代國安題材反間諜劇《於無聲處》。
《紅色通道》於2014年5月18日在深圳電視劇頻道首播,隨后登陸山東、河南等四大衛視黃金檔。該劇講述了短短十天之內在中蘇邊境小城綏芬河發生的一系列驚險刺激的故事,國共雙方特工圍繞“9號首長從蘇聯經由綏芬河返回國內”這一特殊任務的破壞與完成展開了激烈的對抗。該劇通過對各方勢力和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的描述,展現了一場斗智斗勇的保衛對暗殺行動。該劇還將愛情與信仰穿插於諜戰活動中,使該劇既有驚險刺激的情節戲,也有感人至深的情感糾葛,情節跌宕起伏,情感引人入勝,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興趣。
《於無聲處》於2015年4月28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首播,隨后在江蘇、河南等衛視頻道跟進播出。該劇以全新視角帶領觀眾走近“現代國安人員”,走進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真實又深刻地揭示了當代反間諜斗爭的新特點。自開播以后,《於無聲處》憑借其冷門的題材模式、生活化的諜戰演繹、年代感的懷舊風格、朴實無華的懸念設置,一路受到觀眾的熱捧,在央視首播CSM50城收視率排行中奪得同時段第一,並在較長時間內穩居冠軍寶座。該劇在第三十屆“飛天獎”評選中獲得“現實題材類作品獎”,在2016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選中獲得“最佳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三項提名。這充分體現了業界對《於無聲處》的認可。
這兩部電視劇在內容主題和創作手法上都有不少創新之處,都很好地適應了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發展需要,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效益。在某種程度上,這兩部電視劇對國內同類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一、在創作理念上實現了突破
諜戰劇風行多年后,其模式化的劇情套路不免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社會普遍期待其能有新的突破。年輕化、網絡化潮流使電視劇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及時適應這些變化,江蘇省電視劇創作者們在諜戰劇創作過程中注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區別於以往的紅色經典諜戰劇,《紅色通道》以一種現代化的眼光對該題材進行了重新定義。在情節處理和環節設置上,《紅色通道》充分借鑒美劇的創作手法,全劇在劇情發展跌宕起伏之余,更是融入了當前比較流行的跑酷、飛車、槍戰等現代元素。在演繹“大規模追逐”的場景時,該劇大量使用“跑酷”元素,力圖將劇中的動作戲打造出動作電影一般的質感。劇中,國共雙方特工人員把各種設施當作障礙物或輔助工具,在其間迅速跑跳穿行,從而使該劇在還原歷史的前提下增添了時尚感,在節奏上也更加緊湊,更能吸引年輕觀眾。
以往的諜戰劇大都是國共雙方特工之間的較量,而《於無聲處》則把鏡頭對准了“上世紀80年代”,對准了“國外間諜組織”,對准了軍工機密“核潛艇”“航母”,更是第一次將鏡頭對准“國家安全部門”,講述這個神秘組織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該劇用30年的時間跨度講現代國安,從上世紀80年代到當下,呈現了大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的反轉。該劇將反間諜案件與國安偵察員的家庭、情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顯得更加真實、精致。《於無聲處》既有生死一線間的驚心動魄,更有三位年輕人的情感糾葛與橫跨三十年的命運變遷,這在國內諜戰劇中堪稱一次全新的嘗試。
二、在內容題材上注重多種類型的混合運用
市場規律對電視劇創作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市場本身又具有盲目、滯后等特點,一種內容題材火爆之后,市場總會出現紛紛效仿的景象,結果造成資源浪費、同一內容題材電視劇產能過剩,從而落后於電視劇創作的新趨勢。近年來,江蘇省自制諜戰劇在內容題材的運用上進行了新的嘗試,讓國內電視劇界耳目一新。
《紅色通道》的制作方力求將該劇打造成一部兼具動作與情感、鐵漢與柔情的情節大戲,十天和十年的關鍵時間對比也是全劇的焦點,該劇可以用“十年愛恨糾纏,十天生死驚情”來概括。該劇有信仰也有情感,有刺激也有懸疑,通過多種類型內容題材的混合運用,為觀眾呈現了一部表現更為完整、觀感更為精彩的諜戰劇。
《於無聲處》的制片公司和制片人在國安劇創作上可謂輕車熟路。早在2004年,由江蘇中天龍文化傳媒制作的國安題材《國家機密》《國家機密2》等系列劇,憑著跌宕起伏的案情和獨特新穎的敘事風格征服了觀眾,《於無聲處》便是在《國家機密》系列創作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嘗試。《於無聲處》總制片人隆曉輝在談到《於無聲處》《千萬不能說》《致命親人》這三部“新視角現代國安題材劇”的創作初衷時認為,以往市場上年代諜戰劇居多,而距離觀眾生活較近的現實國安題材卻少之又少,這三步曲的創作正是源於市場需要。《於無聲處》融合了懸疑、諜戰、武打、年代、情感等多個劇種的長處,將生動獨特的人物個性、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和跌宕起伏的家庭命運糅合在案件背景下,並首次開啟了“國安反諜+現代情感”的敘事模式,在緊張刺激的反諜案件中,將視角對准當代國安鮮為人知的情感生活,既合理規避了題材風險,又讓故事更加好看。
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關系的設定上別具匠心
諜戰劇講述的是隱蔽戰線的斗爭,劇中人物的身份及關系往往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特點,從不同人物的角度出發,同一事件往往能夠顯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象,事件也因此變得扑朔迷離,劇情也因此懸疑重重。正是由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關系的設定上能夠別具匠心,諜戰劇的敘事能量才能夠得充分的發揮。
《紅色通道》最大的看點就在於形神各色的人物以及懸疑重重的劇情,故事的背景是一段不為人知的神秘任務,而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身份也隨著任務的推進而變得神秘莫測,一時間神鬼難辨、正邪難分,每個角色的內心都有著各自的心機和算盤,他們之間的利用、交鋒和明爭暗斗,讓每一場戲都充滿了緊張的壓迫感。此外,該劇一改往日同類劇集的單一正反人物形象,在人物性格設計上更加多樣復雜。譬如,男主角伍權集各種職務於一身,對外身份為德國公司買辦,真實身份則是共產黨特工,而隨著劇情的發展,他要面對國民黨特工、地下組織內奸的內外夾擊,在十天之內,他既要洗清“叛徒”的罪名又要挖出真正的叛徒,同時還要找到一條新的安全通道。在斗智斗勇的緊張劇情之外,劇中人物的感情糾葛同樣令觀眾回味無窮,伍權與初戀情人宋雅茹情意綿綿,而作為盟友的風情萬種的旅館老板沈四娘也對伍權傾慕有加,兒女情長的戲份讓該劇有了更多的人情味,“三角”型的情感戲路讓這部年代劇更增添了現代風味。
與以往的諜戰劇主要突出一個“戰”字不同,《於無聲處》則主要突出一個“諜”字,即更加注重對“人”的關注。編劇高滿堂在創作中堅持了自己一貫的創作方法——“大歷史、大背景、小人物”,通過案件來寫人,把案件偵破的過程作為背景來凸顯案件對人物關系的影響,刻畫國安人員與親人朋友之間咫尺天涯的關系。《於無聲處》堅持在大的歷史背景下,讓小人物富有活力和光彩,把個人的情感、命運與緊張的反諜案件進行了有機糅合,親情、愛情等一系列情感倫理元素,讓看似遙不可及的國安偵察員變得有血有肉,讓主角馬東的形象更加立體,造就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飽滿的“人生大戲”,從而讓諜戰劇擺脫家國天下的大背景,讓反諜劇更有人情味兒。
四、在創作中注重體現社會責任和信仰價值
如果說娛樂性是電視節目的表征,那麼社會責任則應是嵌入到每一位電視劇創作者骨子裡的品質,它體現在對節目內容和制作水准的嚴格要求上,體現在對價值導向的控制和把關上。
優秀的諜戰劇往往能夠在槍林彈雨、明爭暗斗中構筑世間萬象,投射人情冷暖。與其說諜戰劇講述了間諜在進行諜報工作時面對的種種生死考驗,毋寧說它為我們解讀了人生普遍性的困境與道理。重重疑團與困境下,信仰始終是諜戰劇最終的底牌。
在《紅色通道》中,1928年白色恐怖彌漫下的中國大地,一時之間各方勢力齊聚邊境小鎮綏芬河,中共六大參會代表回國之路困境重重……我黨高級特工伍權,遠赴蘇俄特訓歸來,臨危受命,十天之內,在血雨腥風中披荊斬棘,用生命和鮮血鋪就了一條紅色通道,以勇氣和信仰譜寫了一曲壯烈的凱歌。《紅色通道》通過對為新中國奉獻出生命的革命烈士和先驅們的描寫,弘揚了一曲革命年代的信仰之歌,借助挖掘地下黨員的英雄事跡,為當今社會重塑英雄主義情懷。
《於無聲處》彰顯了一種非常有力量的“國家信仰”,而這種精神氣質在當代電視劇中並不多見。在當前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現實的浮躁氛圍讓國內影視作品裡的人文擔當和追求相對缺失,而《於無聲處》為我們呈現了當代國安人員這一群體的風貌,他們在現實社會裡仍追求著自己內心的東西,無論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對自己的職業操守,抑或是對一個國家的忠誠。《於無聲處》通過主人公的信仰追求,呼喚人們對信仰的回歸。
五、在劇集的制作上對時間的跨度和節奏的掌握恰到好處
近兩年國產電視劇的整體制作水准在不斷提高,但真正將節奏把握得比較好的電視劇並不多,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注水拉長戰線的現象不在少數,這也使得國產劇節奏普遍比較拖拉,最后草草收尾,飽受詬病。然而,從《於無聲處》和《紅色通道》兩部電視劇來看,2014-2015年江蘇省自制諜戰劇在劇集的制作上對時間的跨度和節奏的掌握恰到好處。
《紅色通道》充分借鑒了美劇的創作手法,全劇對節奏的掌握恰到好處,全程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面對國民黨特務設置的重重阻礙,伍權在十天之內既要洗清身上“叛徒”的罪名,又要挖出真正的叛徒,同時還要找到一條新的安全通道,可謂在絕境中求生存,每一步都充滿了懸念,下一步總是充滿了未知,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觀看興趣。據了解,《紅色通道》每集有一百多場戲,這在國內的電視劇創作中比較少見,該劇的快節奏特點讓反間諜情節充滿了懸念。
《於無聲處》全劇情節推進流暢,以明快的節奏抓住了觀眾的眼球。第一集以國安工作人員執行任務開場,一開始的緊張懸念感就讓觀眾的注意力被緊緊鎖定。在該劇的創作過程中,編劇高滿堂和導演閻建剛十分注重劇情推進中的節奏把控,全劇開始是外國間諜進入境內竊取“藍魚”機密資料,當人們以為全劇會圍繞這個事件展開時,外國間諜又服毒死亡﹔為掌握主動權,馬東進入“藍魚”所在的202廠,並與承擔“藍魚”核心技術的三車間韓主任產生沖突﹔當觀眾以為韓主任可能有問題時,他被洗刷清白並爆出新人物的新疑點﹔與此同時,愛推理耍小心機的助理工程師和女主角、保衛科長女兒又先后闖入男主角馬東的生活,給他的任務增添了更多的變數。在該劇開始的短短五集篇幅裡,不斷有新的人物出現,事件一起接一起,情節環環相扣,故事跌宕起伏,每一段都充滿著未知和懸念。
六、在劇情和背景設計上注重貼近社會實際和觀眾生活
國安劇要做到好看,做到讓觀眾通過觀看了解何為國安人,或者間諜應該為何樣,首先要做到在新視角反間諜案件偵破中增強生活氣息,其次要在跨時代的脈絡中,展示人物命運、細致的家庭生活與情感世界。
《於無聲處》的主創人員要在創作中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讓國安人員和間諜從神秘莫測中走出來,拉近他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國安人和間諜的真實面目。《於無聲處》拋卻以往諜戰劇地下工作者的草木皆兵,少了如履薄冰的緊張氣息的刻意營造,更為真實地還原了國安偵查員的工作生活狀態,更接近生活本身,實現了真實落地,從而表現出了國安工作人員最本真的面目——“他們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生活有愛情﹔他們也需要為夢想努力奮斗,也需要向現實無奈低頭,他們是一群偉大的普通人。”
《於無聲處》真實刻畫了當代反間諜行動日常化、生活化的態勢。誰能想到平日裡工作認真負責、和藹可親的“東北抗聯老戰士”齊大爺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老牌間諜?誰能想到年輕、貌美、熱情的茹珂是間諜組織頭目雅各布的親信?然而他們就生活在主人公馬東、馮書雅等人周圍,而這些間諜以及那些整天和馬東工作在一起的保衛科同事做夢也想不到他竟然是國安戰士。《於無聲處》以審美的方式給人們以提醒: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間諜和反間諜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該劇通過縝密緊張的劇情和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充分贊美了當代國安戰士的礁石精神:露出海面的一半,貌不驚人,深入海底的一半,神秘難測﹔他們置身最危險的地方,直到被激活。
《於無聲處》的編劇高滿堂擅寫生活戲,他首次嘗試國安反諜題材,也將自己細膩、帶有生活質感的風格融入其中。“情節再好,人物不成功的話,這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高滿堂說,“所以,如果一味去樹立國安偵察員的英雄形象,會很生硬,情感線索的加入,才能讓馬東鮮活起來,也符合‘國安偵察員實際上也是個普通人’的定位。”劇中更有很多細節讓觀眾覺得“很暖心”,馬東接到任務后卻請了假,一個男人說想去看看自己老爸時,是內心最柔軟一面的表現,尤其他到父親墓前說的一番心裡話,讓人感到人物真實,有血有肉有溫度。
七、在創作的各個環節上不斷追求精致
一部電視劇能否成為精品,體現在其創作的各環節對精致的不斷追求上。為充分展現故事原貌,《紅色通道》劇組在場景和服裝上花費巨資,力求打造20年代邊境小鎮的特殊風貌和異域風情,這種不敷衍的認真態度確保了電視劇的優良品質,也才能幫助電視劇贏得市場的青睞和觀眾的支持。
雖然在題材上佔得先機,但是《於無聲處》真正的取勝之道還來源於其在細節上追求絕對的精良。為了能夠准確表現國安偵查員的生活狀態,編劇高滿堂和導演閻建剛在劇本創作之初,就舉行了多場專題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並多次走訪老國安人員尋找創作靈感。該劇在寫實的故事情節之中還加入了懸疑、推理等各種藝術創作元素,使整個劇集看起來既尊重歷史,又充滿懸念。《於無聲處》這部劇在細節的把握上看起來無可挑剔,新穎題材、極其考究細節,創造了國安劇的新標准。另外,該劇的布景和影像效果及對細節的把握也可圈可點,80年代初期的外景和道具,大到時代感的場景營造與工廠生活的描摹,小到舊時生活小物件的抓取,用舊服飾、電影畫報、搖滾裝扮還原著典型的80年代時尚,種種細節,足見制作的精致用心。精致的細節把握,既讓該劇充滿了“年代感”,又勾起了觀眾內心的懷舊情感。既追求精良的制作,又追求“走心”,《於無聲處》可謂是一部良心之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