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背后的孤獨
——從主播和受眾的視角探尋網絡直播背后的真相
摘要:近年來,網絡直播爆發式增長。本文從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出發,探究主播和受眾將情感訴諸網絡平台的根源。網絡直播實際上是一場主播和受眾的狂歡,受眾希望找到孤獨情感宣泄的窗口,而主播通過網絡世界的過濾機制,重新建構一種理想化的虛擬人格,希望通過受眾的認同實現自己的價值。主播和受眾實際上是一種相互訴求,關鍵在於主播能否提供優質的內容產品,如果毫無新意、審美低俗,不僅會對社會發展有害,而且會使受眾產生厭倦感,最終會導致受眾尋找新的狂歡廣場。
關鍵詞:網絡直播﹔認同與滿足﹔網絡狂歡文化﹔孤獨
一、網絡直播概況
網絡直播脫胎於近幾年在中國市場上迅猛發展的電競行業,隨著資本的不斷涌入,網絡直播的類型和傳播的內容越來越多元化。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網絡直播平台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態勢。被外界熟知的網絡直播平台有YY、斗魚、戰旗、熊貓、花椒、映客、KK等。據艾瑞咨詢201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演藝平台市場規模在2010年至2011年呈現爆發式增長,2014年市場規模達54.3億,2015年約達77.7億,2016年將突破百億,整體呈‘野蠻式’增長。”網絡直播為什麼這麼火?這是社會各種力量合力的結果。在網絡直播爆發式增長的背后,主體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二、主播——虛擬人格下的認同與滿足
網絡直播平台催生了網絡主播這一群體,熱門的網絡主播往往擁有大量的粉絲和高昂的收入。90后女生是當下網絡主播的主力軍,有公司白領、無業人員、在校大學生,也有專業的游戲玩家。主播們在網絡直播平台上進行娛樂表演或與粉絲互動。直播中,觀眾會送給主播“禮物”,這些虛擬的禮物換算成人民幣也有不菲的價格。經濟利益的驅使是大眾涌入直播平台做主播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主播期盼可以通過網絡所營造的虛擬世界建構一個能夠得到別人認同的理想化的虛擬人格。
(一)虛擬人格的建構
杰姆遜說過,“在人類所有的欲望下面,隱藏著一個改變自己的願望。”媒介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從現實的物理世界走進了網絡的虛擬世界。在網絡虛擬世界裡,人們可以對所接觸到的信息進行選擇性的接觸、選擇性的記憶和選擇性的表達。正是我們的選擇性表達建構了我們在網絡虛擬世界裡的虛擬人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主播,只是由於技術的發展,直播內容形態發生了改變,媒介技術所塑造的形象更具體更生動,看似更真實,當我們越覺得真實時,實際上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就越模糊。在自媒體時代,人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同時也不斷幫忙建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利用社交網絡輕而易舉地建構出一個更美好的自己。直播在形式上看似真實,沒有造假的時間,但實際上是主播為了在虛擬世界塑造虛擬人格的一種精心的表演,為的只是得到認同與滿足。
(二)認同與滿足的實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含五個層面,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及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人類有成長、發展、利用潛能的需要——馬斯洛稱之為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關於人的動機理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馬斯洛還把這種需要描述成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發展的全部潛能的欲望。”其實人們竭盡全力、盡其所能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網絡直播平台提供了一個過濾機制,隻要主播願意,就可以將現實的社會身份過濾掉,在虛擬的社區中重新建構一個新的網絡社群身份,並以這種理想化的虛擬人格獲得認同與滿足。
那麼,如果沒有經濟利益的誘惑,大眾還會不會來做網絡平台的主播?筆者認為,同樣還會有大量的人進入網絡平台進行直播。一是因為這是技術進步的趨勢,二是大眾有借助於社交媒體得到別人認同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類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們在自我實現中通過得到別人認同而得到滿足,網絡平台的主播也不例外,主播希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構筑一個理想化的虛擬人格,通過受眾的認同,得到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但目前的直播平台中,主播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所生產的內容產品低俗化、娛樂化傾向嚴重,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受眾——網絡狂歡文化下的孤獨
(一)網絡狂歡文化
“狂歡理論”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與《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兩書中提出的理論。“在狂歡節期間,人們盡情地放縱自己的原始本能,與同伴們一起縱情歡樂,開懷暢飲,狂歌狂舞。”網絡狂歡是指在網絡所構建的虛擬世界裡發生的有巨大影響力的、引起“眾聲喧嘩”的網絡現象。網絡直播平台的出現,擴大了巴赫金所說的狂歡的意義。受眾們為了緩解孤獨的心理、填補極度空虛的心靈,需要找到一個宣泄的地方。網絡直播的視覺化和高參與性讓受眾找到了一個新的狂歡的廣場。一群孤獨的靈魂在這片新的廣場上,一起迸發出了巨大的吶喊。
(二)孤獨意識的哲學理解
孤獨意識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一種特有的精神現象。作為一種深度的心理體驗,其重要表征便是主體與對象相疏離而導致的一種刻骨銘心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那就是全然的孤獨﹔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則更直截了當地宣稱:一切人間的罪惡都產生於不能忍受孤獨。”
想要准確地把握“孤獨”這一人類精神現象,必須理解什麼是“主體”與“對象”,何為相疏離。
主體,即人類本身。對象,即人類所接觸到的物質世界。從本質上講是自然與社會,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生活中的欲望與期待。人具有兩重性,人既是物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所以人類的相疏離的對象有兩個層面:一是物,二是精神。“人既要和外部世界進行物質交換也要與他人進行精神交流,這是人類生存的兩條永恆的前提。”當第一個條件滿足以后,人們必然會產生對精神上滿足的需要。然而現實情況並不是很理想,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往往不能同步,所以這種相疏離就產生了孤獨。筆者認為現代人產生孤獨的原因有二:
1.情感的期待和這種期待未能滿足之間的矛盾構成的孤獨
現代人當中,尤其一些大齡青年,白天和朋友們笑逐顏開地談天說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狂歡活動,但是等到晚上,從喧囂的狂歡中走出來,獨自一個人回到孤零零的公寓時,就會產生孤獨感。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的欲望也愈加泛濫,欲望越多,未能滿足的欲望也越多,而這種孤獨感就愈加強烈。
2.人類的創造物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
隨著工業和技術的飛速進步,人類創造了很多科技產品,比如,人類為了社交的需求,創造了手機﹔為了出行代步的需求,創造了汽車。正是這些創造物使得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疏遠,人們每天沉浸在創造物之中,對著創造物進行無意義的對白,孤獨感也就愈發明顯。這種孤獨是近代人類所特有的,自然在被人類的改造過程中人化了,而人類被自己的創造物所“物化”了。從這種程度上來講,科技越進步,我們的孤獨感就越強烈。
一個人的孤獨是孤獨,一群人的孤獨在網絡平台上就變成了一種狂歡。現在直播平台的出現,可視化和高參與度使受眾找到了一個新的狂歡的廣場。受眾可以在網絡直播平台上通過彈幕和打賞的方式呼應集體的狂歡,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四、總結
孤獨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並且不可避免的一種精神現象,現代人類通過社交媒體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減緩孤獨的症狀。隨著技術的進步,網絡直播平台的出現使大眾找到了一個新的狂歡的廣場,但是這個廣場的人氣能不能持久要看直播平台上的主播所生產的內容產品,如果一味地毫無新意、審美低俗,不僅會對社會發展有害,而且會使受眾產生厭倦。一旦受眾厭倦了主播所生產的內容產品,就會導致受眾尋找新的狂歡廣場。如果主播可以生產出優質的內容產品,受眾一方面可以紓解孤獨感,另一方面會肯定主播的價值,促進主播生產出更優質的內容產品以回饋給受眾,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優質平台。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2015年中國互聯網演藝平台發展研究報告[DB/OL].http://wreport.iresearch.cn/uploadfiles/reports/635685187884375000.pdf
2.王燕雲.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和自我實現[J].文學教育,2011(8).
3.彭晶晶.網絡狂歡下的迷失——數字化生存的冷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5.
4.王健.孤獨意識產生根源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1997(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