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1期

“走轉改”:三位一體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孫寶國
2017年01月17日11:0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相輔相成,三位一體:深入基層是人民記者體認身份、踐行媒體責任的必由之路﹔強化作風建設是新聞從業者淨化思想、正本清源的關鍵所在﹔言之有物的清新文風是架通新聞文本與受眾的連心橋。

關鍵詞: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三位一體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相輔相成,三位一體。總的來說,“走基層”是基礎,“轉作風”是核心,“改文風”是目的。走基層可以促進轉作風和改文風,轉作風也可以反作用於走基層。具體來講,首先,“走”是行動,是“走轉改”活動的邏輯起點,是“轉”與“改”最基本的前提,未深入一線、不親力親為的新聞報道勢必缺乏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就不能從根本上轉作風、改文風﹔其次,“轉”是核心,是關鍵,也是最有難度的,用心深入基層才會在思想認識上堅定信念,繼而在日后工作中自覺形成穩定的做派和風格,以優良作風的精神實質作為行動指南,堅定步伐走向基層的廣闊天地﹔再次,“改”是目的,是最終以文本形式展示走基層、轉作風的成果,可以直觀檢驗“走”“轉”的實效。

一、深入基層是人民記者體認身份、踐行媒體責任的必由之路

提及走基層,就需要考慮哪裡是基層、為什麼走基層、怎樣走基層的問題。“基層”一詞,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社會結構的底層,泛指勞動、生產、工作、學習第一線。許多新聞報道一說去基層就將視野囿於條件艱苦的老、少、邊、窮地區,題材多以“三農”為主,應該說,基層是相對的,不能以一元思維模式籠統地將農村、城市作為劃分基層的標准,進而片面地認為,農村才是基層,城市中沒有基層。基層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應該說人民群眾所在之處就是基層,反映“社會性焦慮”、民生疾苦,能為百姓分憂的新聞報道都是走基層的好題材,因此要全面理解基層的涵義。

有了基層的方向,就要在思想觀念上明確為什麼走基層、怎樣走基層。記者走基層本就天經地義,不深入基層,新聞從哪裡來?社會是新聞的底色,新聞是社會的鏡像。中國社會的真實國情在基層,中國社會的真實表情、真實呼聲在基層,中國社會崛起的支點和堅實力量在基層,中國社會的矛盾、糾結與落后也在基層,一個脫離了基層視角的中國,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走基層正是為了體察國情、反映輿情民意,是新聞記者作為社會守望者的天職,記者真實的新聞報道可以直觀地反映實際,為執政者制定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提供現實觀照和參考依據,走基層不能走馬觀花,要肩負著使命走基層,基層可以在田間地頭、在茶余飯后、在街頭巷尾,但更是在記者的心田,隻有記者用心走基層才能有發現力和洞察力,“彈社會上繃得最緊的那根弦”,去把握改革發展的關節點、直擊社會輿論的關注點、抓准服務民生的立足點。

走基層可以使人民記者在行動上密切聯系群眾、在觀念上尊重群眾、在情感上融入群眾,使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對基層走訪與調研中得到洗禮和鍛煉,加深對本職工作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體認身份,落實責任。縱觀中國新聞事業史,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到穆青的《縣委書記焦裕祿》,許多膾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都是有溫度的寫作,都帶著泥土的芬芳,無不是深入基層實地勘察走訪的產物。實踐証明兩腳泥才能寫出好文章。因此,扎根基層是人民性的回歸,是對新聞本質的回歸。

二、強化作風建設是新聞從業者淨化思想、正本清源的關鍵所在

黨的新聞工作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密切聯系群眾,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人民新聞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作風建設是黨的優良傳統。

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作為當下作風建設的主要任務,可見新一屆領導集體狠抓作風建設的決心和力度。

以此審視當下的新聞工作,肯定成績的同時,在新聞戰線一些從業人員中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四風”問題,集中表現為:一是缺乏敬業奉獻、實事求是的精神,工作走形式、敷衍塞責、不思進取,工作態度不嚴謹、馬馬虎虎、交差了事,不經核實從網絡上就轉載一些“網友曝”的文章,捕風捉影﹔二是缺乏人民本位意識,個別記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端著架子,裝腔作勢,脫離群眾,熱衷於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搞座談,寫一些空洞浮夸的官樣文章。三是不艱苦奮斗、不廉潔奉公。競爭制度的嵌入和市場經濟的逐利本性使立場不堅定的新聞從業者更易受到利益誘惑和思想侵蝕,一切向錢看,將經濟利益作為最高標准,罔顧社會效益和人民利益,他們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當利益,一再觸碰新聞道德和職業倫理底線。

例如,2013年發生的陳永洲事件使得新聞職業操守問題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關口。經過公安機關查明,陳受人指使,多次收取他人酬勞發表大量失實報道,致使企業聲譽嚴重受損,事件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社會影響惡劣。對此,中國記協、全國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打擊新聞敲詐、加強行業自律”座談會,要求各級各類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對新聞界有償新聞、新聞敲詐等不端行為的嚴重性有清醒的認識,加強行業自律,恪守職業道德,嚴肅新聞紀律,該事件足以使整個新聞戰線引以為戒,事實証明,作風建設對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隊伍提高防腐拒變能力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聞從業者如果黨性、人民性不堅定,會影響黨的新聞事業的公信力。如不能以主流價值觀引導輿論潮流,也會影響社會精神風貌,在媒體眾聲喧嘩的泛娛樂時代,在新聞嚴肅性、專業精神日漸被娛樂精神消解的泛娛樂時代,媒體的信息產品如果專注於短時的“眼球效益”,以戲謔、調侃的方式提供格調庸俗、缺乏內涵的娛樂八卦,迎合低級趣味和窺私心理,這也是新聞從業者的一種享“樂”主義和好逸惡勞,也應引起警惕。

因此,轉作風是“走轉改”的關鍵環節,任重而道遠,作風正才會帶著誠意和心意走基層,才會覺察百姓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風建設必須落實到實處才會從思想根源上淨化提純、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弊病和不良傾向,遵守職業道德和新聞倫理,捍衛新聞理性和嚴肅精神,正本清源,使新聞工作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三、言之有物的清新文風是架通新聞文本與受眾的連心橋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文風問題。1942年延安整風時期,新聞文風作為一個獨立概念被提出。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被視為論述文風的重要文獻。1942年8月4日《解放日報》(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發表社論《報紙和新的文風》,認為“建立新的文風,是整風中的一件大事,是報紙和有關一切工作者應當倡導的事情。新的文風要有新鮮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語言,打破固定的寫作公式,才能為群眾喜聞樂見”。

七十余年前,中國共產黨關於新聞文風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深刻全面的認識,但以這些基本標准審視今天的新聞文風,仍然有一定差距。當前我國新聞報道的文風問題最為公眾詬病的當屬長、假、大、空痼疾猶存,時政新聞中文山會海官話套話不絕於耳。人民網曾發表微博征集最讓人厭煩的官話套話,“高度重視”等高居榜首,不良文風實為一種話語腐敗,是不良作風的文本體現。

不良文風積習難改,究其原因,主觀上講,是一些新聞從業者政治覺悟不高、思想作風漂浮、業務水平低下、創新意識淡薄。報道中經常穿靴戴帽、避實就虛、文過飾非,動輒洋洋洒洒數千言盡是大而空的溢美之詞﹔傳播者以居高臨下冷面孔訓人,報道內容生硬干癟,報道手法陳舊老套,缺乏宣傳引導藝術,對政策解讀不到位,照本宣科、可讀性差。客觀上講,主要是由於傳播環境的變化、媒介技術的沖擊、受眾需求的變動、新聞理念和生產管理機制的落后等原因所致。媒介技術的日新月異打破了傳受界限,以往點對面的信息推送方式不得不讓位於點對點的交互傳播。一方面主流媒體的傳統話語方式在傳播內容、報道時效、表達方式等方面都顯得相對滯后,受眾地位的變化和選擇的多樣也使得傳統媒體不能滿足受眾的閱讀期待﹔另一方面新的技術的運用使得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產生依賴心理,隨著記者隊伍年齡結構的變化,年輕記者不願意深入調查,不能很好地繼承優良傳統。加之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受眾觀念淡漠,創新能力不足,都成為改文風的障礙。

文風直接關系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媒體的美譽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文風優良,可以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豐富報道表現力和感染力。改進和創新文風,從根本上解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做派,落實習近平同志“短實新”的要求,杜絕“長空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易於接受的方式闡述主張,文風清新自然,言之有物,才會贏得群眾的心。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