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農民通訊員李家強的"新聞達人"養成路

2017年01月19日10:4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李家強的“新聞達人”養成路

李家強(右一)在小沙窩村蔬菜大棚採訪。

在天津農村廣播日前召開的頒獎會上,天津西青區小沙窩村農民李家強獲得了特別貢獻獎,成為10位獲獎者中唯一的農民通訊員。就是這樣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痴迷新聞寫作30年,發表稿件1000篇,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農廣播頻率中國鄉村之聲天津地區第一位農民評播員﹔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位農民通訊員、農民評播員,天津電視台第一位農民評播員,天津西青區廣播電視台和《天津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農民通訊員……

聽廣播萌生“記者”夢

5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的李家強突然聽到村口電線杆上的大喇叭響了,他馬上跑到電線杆下,兩眼望著大喇叭充滿了好奇:人的聲音怎麼會從裡面出來呢?我的聲音也能從喇叭裡出來嗎?從此他喜歡上了聽廣播,夢想著有一天自己的聲音出現在廣播裡。

1986年,初中畢業后的李家強回家務農,父母問他:除了種地,還想干點什麼?他回答得很干脆:我要一邊干農活,一邊寫文章。他把身邊的新鮮事寫成文字稿投寄到新聞媒體,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先后寄出了上百篇稿件,但沒有一篇被採用。直到1990年4月的一個雨天,李家強在路上發現,許多人一邊打傘一邊騎自行車,嚴重影響交通安全。他立即回家寫了一篇題為《下雨天打雨傘騎自行車危險》的稿件,送到了30公裡外的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紅綠燈》節目組。轉天又是一個下雨天,《紅綠燈》節目播出了這篇稿件。聽到收音機裡播出自己的文章,李家強頓時掉下了激動和欣喜的淚水。稿件播出后不久,李家強收到一張3塊錢的稿費通知單和一封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台長鼓勵他新聞寫作的親筆信。回想當年的情景,李家強依然抑制不住興奮之情:“至今我還珍藏著這份小小的稿費單——因為它是我在新聞媒體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的証明,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我從此知道了新聞稿件應該怎麼寫。”

新聞稿帶著“泥土味”

“為農村而採訪,為農活而寫作﹔鄉情難舍,鄉親難忘,鄉音難改——這是我的座右銘”。翻閱李家強採寫發表的新聞稿件,篇篇都帶著濃郁的家鄉“泥土味”。

30年來,李家強常常騎著一輛舊自行車,肩上挎著一個簡單的採訪包,穿行在鄉間的小道上,哪裡有值得報道的新鮮事,他就會出現在哪裡。小沙窩村種植青蘿卜已有500年的歷史,李家強自己也和鄉親們一樣種蘿卜、賣蘿卜。2001年在天津市實施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已經3年的大背景下,鄉親們搞起了大棚蘿卜種植,不僅實現了反季節種植而且培育出了高產優質的甜脆青蘿卜。李家強發現這是一個值得報道的好題材,於是他結合自己大棚種蘿卜的經驗和採訪鄉親們大棚種蘿卜的情況,在《天津日報》上發表了消息《沙窩蘿卜遠銷東南亞》,隨后被多家媒體轉載。李家強說,寫文章宣傳沙窩蘿卜,就是希望沙窩蘿卜能走出天津、走出國門。同時給家鄉的沙窩蘿卜歸集一份檔案,為后人留下一段天津農業發展的記憶。

李家強有一張別具風格的綠色小名片,上面寫著:農民新聞報道員,採寫鄉村新貌、致富經驗、道德模范。有一年春節前夕,他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鄉村之聲錄制節目,耽誤了自家沙窩蘿卜的出售……李家強說:“每當看到和聽到自己採寫的文字變成鉛字,變成無線電波傳遍千家萬戶,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鄉日新月異變化的時候,個人的一點兒經濟損失和生活中的煩惱就會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1000篇稿件“沒毛病”

李家強家寫字台的玻璃板下壓著《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寫字台上擺放著許多優秀通訊員、優秀新聞作品証書。他十分認真地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說:“我從事新聞寫作30年,被新聞媒體採用的稿件有1000多篇,雖然沒有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但這些稿件沒有一篇因為報道失實被新聞媒體和當事人追究責任﹔沒有一篇因為涉嫌抄襲產生法律糾紛﹔因為我自從事新聞報道的那一天起,就一直用一個正式新聞記者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從1990年春天開始,每被媒體採用一篇文章,李家強就用稿費買一本書,30年來陸陸續續買了1000多本新聞寫作和社會科學、農業技術等各類書籍。他自豪地說:“哪方面的書籍我都有,我覺得,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哪方面的知識都要懂一點兒,免得採訪、寫作的時候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影響和被採訪者的溝通,誤導受眾……”(記者 樊國安 文/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