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江蘇贛榆滴灌澆出高效農業區

滴灌設施能讓水直接輸送到果樹根部
3年前,劉勤在江蘇連雲港贛榆區黑林鎮承包了近500畝坡地,打算種獼猴桃。這裡屬於丘陵山區,常年缺水,過去農民種庄稼大多是靠天收。他原計劃花40萬元建一套灌溉系統,沒想到的好事兒是——2014年5月,政府出資鋪設了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截至2016年底,該區各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24.85萬畝,其中丘陵山區發展連片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46萬畝,昔日荒山禿嶺成了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的基地。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今,江蘇各級財政8年共投入142億元補助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引水上山精准滴灌讓果樹喝飽
“干旱嚴重的時候,水泵一滴水都打不出來。”黑林鎮河西村村民劉乃義說,前些年缺水時隻能種花生、地瓜之類的作物,辛辛苦苦一年,一畝地年收益隻有區區幾百元。
如今,高效節水灌溉設施不僅將水送到田間地頭,還能精准輸送到果樹根部。這也讓原來貧瘠的土地轉身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劉乃義家的3畝地早已流轉出去,每畝地年租金800元,他和老伴平時就在劉勤經營的這個果園上班。“一天上班8小時 ,每天工資50元,加班有加班費。”劉乃義樂呵呵地說,加上土地流轉收入,老兩口一年收入有五六萬元,是以前的5倍。
春節將至,果園的喇叭裡播放著歡快的歌聲。“最近主要是給果樹打銅制劑,防止感染潰瘍病。”對2017年的收成,劉勤預計畝均收入在1萬元左右。
記者注意到,果園裡有幾種粗細不一的管道:水先經過干管從泵站流到地頭﹔再根據植物的行距和株距,留一個口子接支管﹔最后,沿著樹根布好毛管。這樣,水就能精准滴灌到根部了。“丘陵地區土質鬆,大面積噴灌不僅浪費水,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劉勤算了一筆賬,近500畝果園,通過滴灌系統澆一次需要700噸水,而漫灌一次需要5000多噸水。
惠民工程帶動人均增收5000元
受益於高效節水灌溉的紅利,原先貧窮的丘陵山區成了當地生態觀光和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贛榆區厲庄鎮謝湖村種植了數千畝大櫻桃。每年到了櫻桃採摘季節,村裡的道路被車輛和游客擠得嚴嚴實實。種植大戶楊金寶介紹,一畝大櫻桃年產量3000斤左右,售價約12元/斤,每畝年收益3萬余元。“根本等不到運往外地賣,就被游客摘完了。”他說。
在發展節水灌溉過程中,贛榆區以規劃整合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先后整合移民兩區資金、農田水利配套資金、中央財政統籌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小農水重點縣等項目資金約2億多元,在缺水較為嚴重的丘陵山區建設10萬畝規模連片高效節水示范區。
記者還從贛榆區水利局了解到,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該區高效節水項目區共引進現代農業企業21家,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基地6個。周邊農民則既有了土地流轉后的穩定收入,又有了就近打工的工資性收入,項目區內農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2009年以來,江蘇省建立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據江蘇省財政廳有關人士介紹,省級財政投入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9.58億元,累計達65.98億元﹔市縣財政投入由2009年的4.24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0.5億元,累計達76.48億元﹔2009年至今全省累計新增、恢復灌溉面積50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52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1.5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5萬噸,新增經濟作物產值17.72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