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挑戰不可能:39米高空操控集裝箱踢足球 

竺士杰:八零后橋吊狀元 匠心成就未來 

2017年01月23日13:52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竺士杰在《挑戰不可能》的舞台上,聽主持人撒貝寧介紹挑戰規則。

110個集裝箱搭建的8米高平台的平台邊緣放著一個足球,竺士杰坐在39米高的橋吊操作室,操控集裝箱,五次機會將球踢進距離集裝箱平台30米、32.5米、35米的三個球框。

這個場景猶如一道高難題目,解題者要考慮風速、風向、重力加速度等等,再列數個公式才能解得答案,實際操作起來除了嫻熟的技術還得加上《薩利機長》中薩利機長反復提及的人的因素和時機。一切都看上去不可能,然而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正是《挑戰不可能》的魅力。

五次機會三個球准確無誤的踢進球框,歡呼和驚訝的背后,是竺士杰以匠人之心對待工作所得到的尊重。

竺士杰的妻子和女兒陪同竺士杰來到《挑戰不可能》第二季節目現場。

從菜鳥“姜太公”到橋吊大俠需要幾步?

1998年,竺士杰從寧波港技工學校畢業,到寧波港集團成了一名實習司機,后來被分配到龍門吊班。

龍門吊是港口的第二大器械,個頭僅次於橋吊。龍門吊的駕駛室距離地面20多米高,直梯和橫梯都是開放式的,竺士杰第一次爬上去的時候,雙腿發軟,隻能扶著扶手一步步往駕駛室挪,等挪到駕駛室,已是汗流浹背。雖然這第一次略顯得狼狽,但年輕的心總是喜歡挑戰也總是不肯服輸,竺士杰不願意當個“軟腳蝦”,開始勤學苦練。

龍門吊的工作就是高空中的“穿針引線”,因為集裝箱上的鎖孔隻有手機大小,司機得眼尖心細,穩准快,才能行雲流水般的飛針走線。3個月后,竺士杰不但能夠自如地操控機器,時間還比一般人快了一倍。

漸漸地龍門吊已經不能滿足竺士杰了,每次看到港區裡的橋吊駕駛員在操作時,他滿是羨慕嫉妒。1999年6月,機會終於來了。當時寧波港提倡一崗多能,鼓勵年輕人多學一門技能,竺士杰第一個去報了名。

本來竺士杰馬上就可以榮升“師傅”了,如果此時重新去橋吊班學習,不但要從頭開始,收入減少,而且最后還不一定能留下。竺士杰的師傅和同事都勸他慎重考慮,可他偏偏被橋吊“虜獲”了心,想去挑戰掌控這個大家伙。

同是起吊集裝箱的起重機,橋吊的駕駛室距離地面42米,比龍門吊高一倍多,而且要從漂浮在海面上的船舶中起吊晃動著的集裝箱,操作難度也大幅增加。

因為對德國橋吊機械情況的不熟悉,首次單獨操作的竺士杰露了怯,6小時吊裝180個集裝箱的正常工作量,他隻完成了一半多,1小時隻吊了20個箱子,最后隻好由晚班師傅接替工作。至此之后,他在橋吊班多了一個外號:“姜太公”。由於操作速度慢,拖累了整個進度,碼頭上的理貨員、集卡司機、龍門吊司機都不願意和竺士杰配合。

竺士杰的執拗勁又上來了,每天第一個上機,最后一個下機。用師傅的話說就是:“竺士杰學習橋吊操作,就象釘子一樣,問個沒完,做個沒完。”

很快竺士杰操作橋吊越來越熟練,大家再也不叫他姜太公了,而改稱為“大俠”(對技術純熟的橋吊師傅的昵稱)。

成了大俠,竺士杰並不滿足,他開始思考:如何讓橋吊更穩、更准、更快?

竺士杰的妻子和女兒為竺士杰挑戰成功擊掌慶祝。

從熟練的操作員變為愛鑽研的思考者

要改進操作法必須先了解橋吊的運行原理。在單位,竺士杰向老師傅虛心請教﹔回到家,他就上網查閱各種資料﹔休息天,他到新華書店抱回一大堆力學方面的書自己研究琢磨﹔有問題,他還專程跑回母校向老師請教。

對橋吊,竺士杰有些“迷怔”了。2002年9月的一天,竺士杰下班后躺在床上,握著手機上面的繩子發呆。手機像鐘擺一樣在眼前晃動,讓竺士杰聯想到了集裝箱的運行軌跡。腦海中若隱若現的操作法開始變得清晰了:運用鐘擺理論,通過控制橋吊駕駛室平台的加減速,是可以穩定被吊物體的重心。

腦海裡有了概念,接下來就要實踐。剛開始,新方法對檔位控制要求很高,為了使檔位不隨意產生滑動,竺士杰把手移到了檔位下部,用虎口牢牢卡著進行精確操作,隻有兩三天,他的手上就磨出了好幾個血泡。

那段時間,竺士杰又成了一名“新手”,裝卸效率直線下跌。然而竺士杰並沒有灰心。他邊實踐,邊改進。2003年夏天,新的操作法終於成熟了。

2005年,竺士杰被集團統一安排到了港吉公司工作。當年他帶領隊友們連續奮戰96小時,成功搶卸震驚國內外的海損集裝箱輪“地中海克裡斯蒂娜”,向世界証明了寧波港碼頭工人的實力。在裝卸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寧波鋼鐵廠的大批成套“巨無霸”設備時,竺士杰也擔當了“主力軍”的角色,成功完成任務,在場的廠方負責人稱贊:“我跑了好多運輸部門,就數寧波港橋吊司機最厲害!”

2006年寧波舉辦技術比武,竺士杰和徒弟用新操作方法包攬了寧波市大比武的前兩名,並創下一小時起吊104個標准集裝箱的記錄。新操作方法不僅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減少機器的故障率,降低了勞動強度,每卸一條船可以節約4萬多元開支,此方法被公司命名為《竺士杰操作法》。

同年,在當時世界上最大集裝箱輪“中遠寧波”號的首航儀式上,竺士杰帶領隊友們僅用1小時40分鐘就完成了1031個集裝箱的裝船作業,每小時的裝卸效率達到了387.43自然箱,創造了當時寧波港最高船時效率。

2008年,竺士杰光榮承擔了“寧波---舟山港2008年第1000萬集裝箱”的起吊任務,在全場幾百名領導和嘉賓的注視下,僅用30秒就完成起吊任務,在寧波港集裝箱發展的歷史上又書寫了精彩的一筆。

動畫效果演示竺士杰挑戰項目的超高難度。

思考“有癮”、創新不止,匠心成就未來

竺士杰認為一枝獨秀沒有意思,大家一起進步才是硬道理,他先后為寧波港培訓橋吊司機500余人,他的“操作法”也傳到了第四代。

2011年,港吉公司成立了“竺士杰操作法推進研究室”,這是一個匯集生產、技術等40多名優秀人才的“創新工場”,在這個團隊裡,擔任“總指揮”的竺士杰無疑是“靈魂人物”,他與隊員們的 “完美合奏”,成為港吉公司生產經營的“新動力源”。研究室成立以來,“旗下”已出品“碳刷智能保護裝置”、“設備設施監控中心”等20多個產品。

2013年,港吉公司接卸當時堪稱“巨無霸”的“達飛·馬可波羅”輪,最上層的集裝箱距離碼頭陸地達到40余米,橋吊吊具基本與集裝箱平行,根本無法作業。這個時候,港吉公司出動了“新式武器”——新型空箱吊具,至今還被船公司津津樂道,稱其為“在我國乃至世界主要港口開創了先河”,這是竺士杰和他的團隊傾注了兩年心血的研究成果。

除了技術革新外,竺士杰和他的團隊還致力於優化操作流程、提升作業效率等生產、管理各個環節的“創新”。2012年,研究室推出“萬箱船一箱節約一美元”的服務承諾,針對每條“萬箱船”的不同作業要求和船舶特點開展個性定制化服務,當年,就為船公司節約200余萬美元,船公司盛贊此舉為“沿海港口的楷模”。2014年,竺士杰和他的團隊成功破解“橋吊著箱命中率監控難題”,通過監控“回放”橋吊司機的作業畫面,幫助隊員糾正不良操作習慣。一年時間,橋吊司機平均“著箱命中率”較去年平均水平提升了6%。

我國制造業高級工的技工人數非常缺乏,數億產業工人中,僅有三分之一是技工,其中初級工佔到60%,中級工佔35%,高級工僅僅佔到5%。匠心並不是專屬某一項行業或者某一個技藝。竺士杰就用專注、嚴謹與一絲不苟,專業、敬業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工作致敬。此次在《挑戰不可能》的舞台上,他為觀眾帶來震撼的同時,也再次說明,匠心成就未來。

《挑戰不可能》第二季集裝箱踢球挑戰項目的外景場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