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歷史劇的一股清流——評電視劇《於成龍》

高小立
2017年02月07日06: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歷史劇的一股清流(影視窗)——評電視劇《於成龍》

  電視劇《於成龍》劇照。

  中央電視台開年大戲選擇了反腐題材歷史劇《於成龍》,意味深長。該劇好評如潮,不僅在於這是一出好戲,更在於中國歷史上有於成龍這樣的好官,這一藝術形象精准地呼應了央視同時間播出的專題紀錄片《打鐵還需自身硬》。當下我們正在進行反腐敗斗爭,雖然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態勢,但是反腐斗爭仍然艱巨復雜,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胸懷國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對天地的“於成龍”。

  電視劇《於成龍》以層層遞進的敘事節奏,緊緊圍繞廉吏於成龍從七品芝麻官做到兩江總督這一封疆大吏的主線,表現了主人公從為百姓處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響國家政局的大事國事,高舉“天理良心”之正氣的歷程。全劇脈絡清晰,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大氣磅礡,一改拖泥帶水和節奏緩慢等國產劇常見的問題。官場中的坎坷,主持公道的艱難,為民伸張正義的凶險,“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為官主張,以及家國情懷的忠貞……這些戲劇沖突都緊扣於成龍為官的生命歷程、人生追求,展現了人物命運的跌宕,更突顯了主人公“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動詮釋了他以民為本、勤政清廉、敢於擔當的官德。劇的主心骨立住后,全劇又庖丁解牛般地對每一個矛盾沖突進行絲絲入扣的展開,君臣佐使,主次分明,使得整部電視劇張弛有力。

  於成龍大器晚成,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羅城縣知縣。此后,他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皆有政聲,為康乾盛世的到來開啟了革弊風清的時代風尚。於成龍人格的形成離不開他在價值觀形成階段所受的文化教育。劇中,於成龍告別家鄉赴羅城履職的重頭戲不是鄉親們的歡呼送別,而是臨行前永寧書院邢先生和母親的重托。邢先生把自己心愛的讀《論語》、講《論語》的心血所得《論語別敘》贈與於成龍,並教導他:半部《論語》治天下。要始終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誨,事事當思為人做官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

  讀了近40年書的於成龍從小耳濡目染儒家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思想,釋家積德行善、因果相報的信念,加之於成龍生長於國家社稷飽經動蕩之時,深切憂患百姓離亂之苦,使其始終恪守“天理良心”這四個字的為官理念。於成龍改革鹽務,修復城池,緝盜捕匪,平冤獄、免徭役、納流民、開荒田,乃至創辦養濟院等作為,其為官的宗旨就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為民請命,面對權貴不卑不亢。於成龍的擔當詮釋了“廉政”一詞的深刻涵義,他的“廉”不僅是自律,更是冒著丟官甚至被殺頭的風險千方百計地為老百姓干事,這是有責任擔當的廉,是堅信邪不壓正的廉,他的廉與為官貪者、與為官“隻廉不政”的明哲保身者形成了鮮明對比。時勢造英雄,一代廉吏於成龍的出現還離不開當時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劇中的康熙,作為背景人物戲不多,表面上看是很次要的人物設置,其實是全劇隱形的關鍵人物。“天下廉吏第一”是康熙帝給予於成龍的贊譽。正是康熙開明治國的良好政治氛圍,廉吏才能脫穎而出且被重用。

  《於成龍》這部電視劇沒有用天價片酬請來的當紅明星,看不到劇中人物違背歷史描紅畫眉的現代流行妝容。導演的功力與藝術自信,實力派演員的出色演技,加上先勝一籌的劇本基礎,使該劇成為高水平的歷史正劇。《於成龍》拒絕戲說,不刻意追求和強化人物情節的傳奇性,是史傳精神的一次回歸,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劇的一股清流。這部弘揚民族正氣的歷史劇用好口碑和高收視率告訴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靠歷史虛無主義的戲說與消解,更不能丟掉民族文化內核而符號化地嫁接他者價值觀。我們向世界輸出優秀中華文化,依靠的是如《於成龍》這樣充滿浩然正氣的優質文藝作品,而不是靠胡編亂造和粗制濫造來虛無歷史。我們期待更多這樣有民族文化擔當、堅守藝術創作底線、弘揚民族正氣的正劇不斷出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