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 農家聽心聲

2017年02月08日06: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 農家聽心聲

  山東東平縣斑鳩店鎮路村

  無地移民遷新居

  本報記者 劉成友

  屋外陽光燦爛,屋裡喜氣洋洋。“住著舒服,比老房子不知好多少。”68歲的劉樹更一臉滿足。

  貧困戶劉樹更,家住,典型的無地移民。一家五口,兩個孫子在上學,隻靠兒子一人在外打工,一年收入隻有1萬元,生活十分艱難。幾十年的土屋,破爛不堪。如今,新建的移民社區,讓老劉洗腳上樓。這是他在新房子裡度過的第一個新年。

  讓老劉欣慰的是,他家是庫區移民,每人補貼2.5萬元,再加上老屋評估補的錢,沒花錢就搬進了路村新社區。

  東平縣移民局局長尚夢峰帶記者參觀新社區,依山傍水。水、電、路、通訊、網絡樣樣都有,圖書室、學校、老年公寓、衛生室、超市等,一應俱全。“在東平,有4.6萬人被納入無地移民避險脫困工程。”尚夢峰說,50多年前,為保黃河安瀾,國家興建東平湖水庫,24.5萬農民背井離鄉成為移民,其中4.6萬移民沒有土地,住房狹窄,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

  2014年,東平縣納入全國第一批移民避險脫困工作試點,18個移民社區分三期建設,涉及54個無地移民村、11個特困村,惠及無地移民4.6萬人,劉樹更們終於迎來好光景。目前新社區開工建設24棟,已經封頂23棟,完成選房380戶,搬遷安置了142戶。

  不僅住新房,還有新活計,讓老劉摘了貧困帽。縣裡搞精准扶貧,扶持鎮上建起蔬菜大棚,承包給移民群眾。“我和兒媳都在大棚裡打工,每年收入能增加一萬五。”老劉說,兒子也動了心,決定春節后不再出門打工,准備承包個大棚,以后不愁富不起來。

  安徽旌德縣路西村

  鄉村游帶富貧困戶

  韓俊杰 李 闊

  上海的張先生近日與朋友相約,自駕來到安徽省旌德縣三溪鎮路西村農民王德喜開設的客棧——溪水人家,這已是張先生第七次來路西村旅游。隨著路西村名聲遠揚,越來越多的江浙滬游客來到這裡,體驗秀美的田園風光,品嘗獨具特色的山貨。

  路西村位於旌德縣城西北20公裡,山水環繞,空中俯瞰,猶如一幅山水畫。過去,這裡雖有千年古埂、空中茶園和原始森林等秀美景色,但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全,長期藏在山中人未識。村黨總支書記黃曉本告訴記者,2015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全域旅游”,村裡抓住機遇,整合路西獨特的生態資源,去年成功爭創了國家AAA級景區。

  63歲的馬來青是路西村的貧困戶。在村支兩委和親戚朋友的幫助支持下,2015年,馬來青投資建設了有6個標間的濱河民宿,客棧環境優美、房間整潔,還有免費寬帶……“去年純收入有1萬多元,今年可能會到2萬元。”一年內就脫了貧,這讓馬來青真心高興。

  目前,路西村尚有貧困戶26戶51人,為了讓他們盡早脫貧,村裡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利用自有房屋改造開展農家樂﹔引導貧困戶進行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優先聘用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為他們提供保潔員、服務員等就業崗位。這兩年,路西村還先后引進了外地客商。“如今,僅客商給村集體的承包費用每年就有23萬元,以后每年還要按照10%的速度增加。”對於路西村的未來發展,黃曉本信心十足。

  河南洛陽伊濱區掘山村

  村裡通了天然氣

  本報記者 智春麗

  正月初十,來到河南洛陽市伊濱區掘山村,一條條街道齊整,大紅燈籠高高挂,還飄著濃濃的年味。尤其惹人注意的是,與水泥硬化道路一起通到每家每戶的,還有一排排黃色的“空中管道”。這就是村裡去年剛修通的天然氣管道。

  走進一家農戶,女主人許麗君正在廚房裡擦洗。裝著整體櫥櫃、抽油煙機、洗手池的廚房干淨整潔。女主人對新裝置贊不絕口,“改了以后干淨多了,以前冬天燒煤球,又臟又嗆人,改成天然氣后,真干淨!”

  掘山村村委會主任方慶虎說,村裡860戶人家,包括所住位置比較偏僻的,都通了天然氣。管道改造的成本,村裡補貼一部分,村民自己出一部分,每家投入3000元左右。“現在日子好了,村民不差這點錢,都願意出。”

  伊濱區環保局局長王國瑞介紹說,現在對環保越來越重視,去年區裡下大力氣治理大氣污染,轄區五鎮全面推進了燃氣管網改造、“煤改氣”“煤改電”工程。類似掘山村這樣的改造,以后會在更大范圍鋪開,而工業企業的“煤改氣”力度更大。

  伊濱區管委會人大副主任馬芳說,區裡去年完成新鋪設燃氣中壓管道100公裡,完成清潔能源改造企業160余家。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降低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吉林農安縣群眾村

  今年種啥心有譜

  本報記者 孟海鷹

  “年過完了,就該准備種地啦。”坐在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群眾村村民尉武家熱乎乎的炕頭上,記者和鄉親們聊起他們的最熱話題,今年種點啥。

  45歲的尉武一家三口,兒子在長春打工,他和妻子在家種地,地隻有一垧(15畝)多,可是日子過得小康。院子整潔,屋裡暖和。廚房鋪的是地磚,室內的廁所有抽水馬桶。

  夫妻倆自豪地算起了去年家裡的種地賬:7畝多地種紅甜菜,產8萬來斤,現在的行情是8毛,可以賣7萬元左右。其它的種了蘿卜,今年行情一般,能賺8000多元吧。今年,紅甜菜還得種,其它種啥,還得再合計合計。

  “我們村嘗到了調整種植結構的甜頭。”53歲的村民陳子全接過尉武的話頭:“2016年,除去成本,我這一垧地能賺5萬多元吧。”

  “村裡一年掙個十來萬的人家大有人在。不少村民不僅訂單農業做起來了,有的在網上把產品都賣到了國外。”當了多年村支書的劉忠義很有心得:結構必須調整。農民思想轉變困難,他們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群眾村現在是吉林省規模最大的出口胡蘿卜基地村。陳子全說,“剛開始不敢種,后來看劉書記種得真不錯,掙錢了,大家伙才敢種。現在,我們心思更活泛了,一塊地肯定要掂量掂量到底種啥更好。”

  劉忠義說,去年年初,村裡結合市場供需情況及村裡土地情況,確定了在以胡蘿卜為主的基礎上種植紅心甜菜、大蔥、地瓜、葡萄等多品種的種植清單。“全村717戶居民,去年有400多戶換上了抽水馬桶。32戶貧困戶已有25戶脫貧。”劉忠義說,今年要在提高種植質量和標准上下功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