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張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學院院長?

張昆
2017年02月08日16:57 | 來源:新聞記者
小字號
原標題:張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學院院長?

  新世紀以來,新聞教育界在院系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最突出者莫過於院長來源的多元化。如今,由學者、教授擔任院長的新聞院系雖然佔教育界大半,但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任命院長主任時,開始向媒介、黨政機關借將。一些退休(或在崗)的知名高官擔任重點院系的院長,或者延攬權威媒體的社長、主編、台長主持學院事務,開始成為一種常態,而引人矚目。是不是學者、教授不再適合擔任院長職務了,或者,是不是高官或媒體高管才是新聞學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

  張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新聞傳播學組成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史學會會長。

  1

  在信息時代,新聞傳媒的重要性再怎麼說都不為過。而作為職業傳媒人培養場所的大學新聞院系,自然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人們期待著理想、負責、高品質的傳媒業,服務於社會的和諧運行、文明的延續發展。由於傳媒業的主體是人,是有目的、有意識、有情感的人,其主體部分又來自新聞院系,於是大學新聞院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個好的新聞學院,應該是一個有道德有責任的傳播新聞知識的發源地,是一個優秀的新聞專業人才生產工廠,是一個引領傳媒與社會發展的思想中心。而一個好的新聞學院的背后,總有一個優秀的院長。因為在現代大學體制下,院長是賦予學院靈魂、決定學院性格的人。在教育與知識的海洋裡,院長是決定航向的舵手,是他或她引領著航船駛向此岸而不是彼岸。

  前不久,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在現代大學體制下,院長作為學科或專業的總負責人,是承上啟下的樞紐。所謂承上,即對校長負責,遵循校長的辦學理念,確定學院的教育方針、目標及路徑。啟下,則是作為一院之長,賦予學院以靈魂,組織學院的教師,落實校長的辦學理念和學院的教育方針、目標定位,制訂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完善培養模式﹔同時引導學生全心向學,在德智體諸方面均得到充分發展,達成培養目標,以滿足社會的期待。這還僅僅是其中的一面。現代大學不僅是人才培養中心,還是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社會服務中心。要實現這所有目標,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許多環節不是操之在我,不是院長一人的主觀努力所能及的。更有甚者,凡擔任過院長者,幾乎都體驗到那種上擠下壓、全能要求、無限責任背景下的痛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要做一個大家認可的好院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一段時間,輿論界關於新聞教育議論紛紛,其中也涉及院長職務。事實上,新世紀以來,新聞教育界在院系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最突出者莫過於院長來源的多元化。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新聞院系的院長(主任),幾乎沒有例外都是學者出身,由教授出任。如今,由學者、教授擔任院長的新聞院系雖然佔教育界大半,但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任命院長主任時,開始向媒介、黨政機關借將。一些退休(或在崗)的知名高官擔任重點院系的院長,或者延攬權威媒體的社長、主編、台長主持學院事務,開始成為一種常態,而引人矚目。有的院系成效顯著,因此攀上新的台階,有的則績效不彰。這種現象,引起了業界、學界的關注和思考。是不是學者、教授不再適合擔任院長職務了,或者,是不是高官或媒體高管才是新聞學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2

  愚意以為,一個人是否適合擔任新聞學院院長,關鍵不在於他的出身,不在於他的職業,不在於他的地位,也不在於他的學問,雖然這些因素對他履行院長職務有這樣那樣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他綜合的素質、情懷與履行職務的專業能力。

  首先,一名優秀的新聞學院院長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堅強的意志品質。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作為一個學院的院長,應該具有“舍我其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使命意識。在當今信息社會,新聞傳播教育的天職在於向新聞媒體輸送合格的職業傳媒人,同時滿足社會各界對信息傳播和服務方面的人才需求。由於信息本身就是社會系統的黏合劑,信息傳播的發達水平直接影響到社會系統的進化程度。所以,教育系統是否能夠按照社會的需求,輸送高質量的傳媒人才,以承擔歷史記錄者、環境守望者、文化傳承者、公平正義捍衛者的職責,不僅事關教育本身的績效,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文明的延續發展及國家的和諧穩定。教育事業乃是百年大計,新聞傳播教育更是如此。新聞教育界責任重大,新聞學院院長自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新聞學院院長不是一份簡單職業,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工作崗位,在這個位置上,聚集了太多的社會期待,承載了太重的歷史囑托,其道義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感超越了其他幾乎所有的職業或崗位。

  新聞學院院長要實現自己的抱負,需要超越常人的意志品質。不僅要有高遠的志向,更要有堅實的步履﹔要能想人之不敢想,能為人之不敢為,要敢於出招﹔要有堅忍不拔的斗志,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即便失敗了,也要起而再戰。一個普通人可以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工作,院長則不行,院長面對的是千百名師生期待的眼神,承擔著社會輿論的重負和現實物質的壓力。新聞學院院長的工作千頭萬緒,同時面對上頭和下頭,接觸裡面與外面,服務老師和學生,兼顧教學與科研,明明不是超人,卻要像超人那樣工作﹔明明不是自己的責任,卻需要自己去承擔。不僅要分配好資源,更要竭盡全力拓展新的社會資源。不僅要做好學院的工作,使學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教學科研也要走在老師們的前面,以起到表率引領作用。普通人如果不是一時糊涂,斷然難以承接院長的重擔。當然,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缺失良知、尸位素餐的院長。作為一個富有責任感、使命感的院長,必須以毅然決然的態度直面自己的工作,抱定決心,全力以赴。事實上,一個成功的院長,僅僅有決心還不夠,還必須有恆心,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始終如一,毫不鬆懈。這種高度緊張、甚至是亢奮的心理狀態,是院長事業成功的心理前提。

  其次,一個優秀的新聞學院院長,還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犧牲精神和大愛情懷。所謂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特別能夠吸引人的力量,因而成為大家特別親近、喜愛的人,並對大家產生一種榜樣示范的效應。一個學院院長具有這種或那種人格魅力,對於學院的學生和教師,不僅能夠起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更能增強學生、教師對於學院的認同感、歸屬感,它是一種能夠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他們會為擁有這樣的院長感到驕傲、自豪。就像北京大學學生對於蔡元培、清華大學學生之於梅貽琦。但是這種人格魅力是主體長時期修煉的結果,是長期以來學習、工作及內在修養的積澱,在短期內是學不來的,也是裝不來的。同樣的話語、同樣的形體動作,體現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具有不同的意義。有的真切、誠摯、可愛,有的則虛偽、做作、令人厭惡。在新聞教育界,我們會看到一所優秀的學院,往往有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院長,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范敬宜就是一個典型,學生老師們敬重他的人格、尊敬他的操守、佩服他的職業水准,是他們心中敬愛的德高望重的師長。

  新聞學院院長是一個復雜浩繁的工作崗位,要應付工作上的千頭萬緒,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必須將自己的學術追求暫時擱置,隻有犧牲小我,才有可能成就學院的大我。當然院長個人的學術研究也不能說與學院的學科建設沒有聯系,它實際上是學院學科建設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把院長自己的研究等於學院的科研,就容易混淆公私的界限,就可能出大錯了。在院長任內,學院工作第一、服務第一、運籌第一,其他的應該放在第二位﹔離開了院長的位子,才可以全心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

  大愛情懷也是院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要愛學生,愛老師,愛學術,愛人民,本著一腔熱愛面對學院的師生,服務社會和人民。愛的前提是理解。不理解學生和老師的苦衷,不理解他們的本意,就無法包容,沒有包容就沒有自由,就沒有學術。不能把學校機械地理解為一個工廠,按照統一規格生產人才產品。人是多樣的,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作為院長應該尊重學生、尊重老師的個性,尊重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意識,應該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見,應該允許學生身上“長些刺”。一個好的學院絕對不是一言堂,不能一花獨放,而應該是萬紫千紅。院長的愛有多深厚、胸襟有多大,學院的發展空間、師生的舞台就有多大。院長的大愛可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開放寬鬆的小環境,讓學生、學術、學科、學者在這裡健康成長。

  其三,一個優秀的院長還要有杰出的管理協調能力、廣泛的人脈和敏銳的學術感覺。院長是一院之長,學院的師生、學院的運行一切取決於院長。院長的職務履行,涉及學院上下,學校內外,學生老師,不僅要管理教學和科研,而且要負責學院的穩定、拓展社會服務,不僅要做好學院的事情,還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說既要做人的工作,又要做具體的事情。院長必須要有“彈鋼琴”的本領,沒有這種統籌協調的“金剛鑽”,萬萬不能接院長這個“瓷器活”。站在院長的位置,相對於一般老師和學生,視野更加開闊,大局意識更強,更容易抓住問題的關鍵,看到問題的實質。其決策才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同時,由於院長是學院的代表,而新聞傳播學院在大學體系中,與學校內部各單位、與社會大系統的聯系十分緊密,院長自然就具有了教育家、外交家的特征。出入於官場,交往於業界,左右逢源,人脈廣泛。這是履行院長職務所必需的。唯其如此,他才能夠從社會、從學校爭取到更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補充學院教學科研所需,維持學院的正常運轉。

  由於學院還是一個學術單位,不僅生產傳媒專業人才,還生產新聞傳播專業知識﹔不僅有教學,還有科研。所以新聞學院的院長還必須具有敏銳的學術嗅覺,有高深的見識。院長可以不是頂尖的學者,不是杰出的科學家,但是他應該了解當下學術界的最新進展,應該了解學術發展的態勢,了解學術生產的規律,知道哪裡是前沿,哪裡是關鍵,能夠根據學校學院的基本條件做出正確的決策,選擇正確的學術方向,凝聚和建設學術團隊。

  3

  我們觀察當今的新聞傳播教育,會發現,一個一流的新聞學院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優秀的院長,但是這個院長本身各有特色,不盡相同,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院長作為院務的主持者,居間溝通師生、協調上下、整合力量、配置資源,扮演的是一個教育家的角色。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能夠做好院長的人,很容易做好一個校長。但是院長的來源各色各樣,院長本身的素質和能力,也大不相同。

  表面上看,院長的任職與其出身、資歷、職位、能力相關,但並不是說,有著某種資歷、某種職位、某種意識的人就一定能夠做好新聞學院的院長。譬如說,一名退休(或在職)高官擔任了新聞學院院長,學院實現了很大的發展,當然與他的高官經歷有關,但絕對不是完全如此。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教育與政治難舍難分,離任(或在職)高官肯定會在政界有不少人脈、不少資源,這對學院的發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他不了解學科、沒有學術意識,沒有大愛情懷,不了解教育規律,延續其作為高官時的行為模式,估計這個院長他也很難當好。畢竟院長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

  業界領袖現在似乎是新聞學院院長的熱門人選,在省部共建的模式下,越來越多的學校任命媒體的現任領導人為新聞學院院長,或者是禮聘離休媒體領袖為院長。從加強產學結合,建設實習、實驗平台,打通人才市場通道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是十分合理的選擇。但是大學教育與媒介經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規律不同,原則不同。在傳媒行業注重宣傳紀律、重視市場利潤,而新聞教育屬於公益事業,院長的職責之一是要營造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所以一個好的台長、社長、總編輯,按其平時的行事方式和做人的准則,不一定能夠完美地履行新聞學院院長的職責。

  那麼,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呢?按常理,一個好的學者似乎是新聞學院院長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事實上高等教育界就很流行這種做法,理工大學或綜合性大學的校長一定是科學院或工程院的院士。當然,院士、著名學者精通學術,站在學術的前沿,德高望重,有很高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同時由於他知道學科建設發展的規律,由他主政,對於提升學院的學術聲譽具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學術水平、學術意識僅僅是擔任院長職務的一個條件。從根本上說,院長是一個行政管理崗位,而不是一個學術崗位。院長有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務,有大量的應酬,處在院長的位置,學者不得不暫時擱置自己的學術研究,而把學院的管理事務放在首位。同時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夠做好的,行政管理和溝通協調能力需要長時間的歷練。所以一定要讓知名學者做院長,對學者學術可能是個損失,對學院工作的展開、學科的發展也不一定完全有利。

  由此可見,要做好一個新聞學院的院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優秀的新聞學院院長,不一定出自高官,不一定是德高望重的學者,不一定是來自業界的領袖,也不一定長袖善舞,但是他一定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一定要有大愛情懷,要有教育理想、新聞精神,富有責任敢於擔當,要有一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要有犧牲精神,願意為教育,為社會,為文明,為學生和老師盡心盡力服務。隻要他願意付出,願意奉獻,堅持執著,就有可能做好一個院長。在此之外,他的出身、地位、資源、能力等,雖然也很重要,但顯然不是絕對必需的。在具備以上各種基本素質的前提下,又有業界或官場的經歷,或者學養深厚、德高望重,對學院的建設發展自然有正面的助益,那當然是錦上添花了。

  (本文摘自張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學院院長》,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7年第2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