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俺用手機“種”蔬菜(新春走基層)

本報記者 雷 聲
2017年02月15日07: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俺用手機“種”蔬菜(新春走基層)

  村民張西娜在大棚內管理西紅柿。

  游客在大棚內採摘草莓。

  管理人員通過物聯網可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監控大棚內的環境參數。

  本報記者 雷 聲攝

  2月14日清早,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區的牛忠剛睡醒,在被窩兒裡就打開了手機。他不是在刷微信朋友圈,而是遠程監控果蔬大棚裡空氣溫度、濕度等指標。

  牛忠是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技術員,負責園區的物聯網管理。隻要有移動網絡,牛忠就可以用手機隨時隨地監控大棚裡光照強度、土壤溫度等各項參數。

  佔地208畝的杜村生態園,有44個大棚,每個大棚都安裝了物聯網設備。“設備是區政府免費給安的,沒想到俺們可以用手機‘種’菜了。”園區負責人高銀為介紹。為園區安裝物聯網設備,是藁城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的一項,藁城區每年整合各類資金200萬元,用於物聯網技術的示范推廣。

  園區有30多個大棚種植西紅柿。“以前每天都有人各個棚來回看,但還是顧不周全,有幾次西紅柿的葉子全‘燒’死了,損失非常大。”高銀為說。應用物聯網后,蔬菜有病情可及早發現治理,一個大棚每年增收1500元。

  園區種植員馬俊卿家有4畝地,以前一年純收入隻有3000多元。現在她把土地流轉給園區拿補貼,在園區工作又有薪水,年收入達到了2萬元以上。

  提起園區對村民增產增收的帶動作用,杜村黨支部副書記劉胖墩滿臉興奮,“以前村裡人均年收入才900多元,園區發展之后,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

  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等新技術的應用,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僅藁城區,便有5.6萬戶農民因此受益。“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打造現代農業、‘互聯網+’休閑農業等項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藁城區相關負責同志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