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老劇逢春 "反智劇"橫行最大反諷

倪大紅飾演的嚴嵩、黃志忠飾演的海瑞、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大受贊譽。
2007年,由劉和平編劇、張黎執導的《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首播,以不到0.5%的收視率黯然收場。但在之后的10年中,這部作品的口碑卻持續發酵,以豆瓣9.5的高分被譽為“國劇巔峰”之一。最近,這部作品重回觀眾視野,在優酷上線后24小時就獲得超過400萬的播放量,引發了“熬夜爆肝看《大明》”的熱潮。2月25日,重慶衛視也將在黃金檔重播該劇。
《大明王朝1566》的火爆究竟從何而來?記者注意到,這股熱潮更多來自觀眾在網絡上的“自來水”,其力量之大就連網絡平台自身都有些意外。網民們為老劇賣力吆喝,多少也折射出“反智劇”橫行的背景下,觀眾渴求好戲的強烈反彈心理。
【現象】 上線24小時播放量超過400萬
《大明王朝1566》是導演張黎與編劇劉和平自1997年《雍正王朝》后的第二次合作,也是至今的最后一次合作。該劇從明朝一項虛擬的國策“改稻為桑”展開,通過對嘉靖在位最后五年史事的生動描繪,鋪開了有明一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盡管如今在豆瓣上的口碑高達9.5分,但10年前其首播時,卻慘遭滑鐵盧——2007年,湖南衛視花重金買斷了這部嚴肅歷史劇的獨播版權,但也許是看慣了宮斗劇、婆媽劇的觀眾不“領情”,加之22點后非黃金檔的安排,最終以不到0.5%的收視慘敗。隨后10年間,該劇在資源難絕的網絡上悄悄滋長,並憑借出色的口碑,迅速集聚起一批忠實粉絲,發酵成一部“不在江湖,隻聞傳說”的神劇。今年,版權到期的《大明王朝1566》 終於迎來“改嫁”的機會,被優酷和重慶衛視買下——連優酷自己都未必預料到,該劇上線24小時就突破400萬的播放量﹔播出沒幾天,在朋友圈裡已有刷屏之勢。
10年老劇緣何逢春?劇本和演員是其最受網友稱贊的兩方面。作為一名學者型編劇,劉和平一貫擅長大場面、大格局、大沖突的作品,而通過鏡頭再現厚重且極富戲劇張力的劇情,亦是曾執導《走向共和》等作品的張黎所拿手的。“雖然我非常偏愛《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另外幾部戲,但我覺得《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歷史劇的No.1。”知名編劇、策劃人史航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劇粉”,昨天他告訴晨報記者,對這個劇本的討論,已經超出了電視劇范疇,“我記得劇本封底印著某歷史學家的論斷,說這部劇站在這段歷史研究的前沿,我和編劇劉和平也探討過,我覺得這是一個編劇受到的最高的評價了。”
10年之前,劉和平也曾這樣形容自己的“野心”:“這是一個文學藝術被邊緣化的時代,我就有這麼一個野心,率領一支文學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電視劇的地盤裡去,安營扎寨、開疆拓土。”而一班老戲骨的加盟,更為劉和平美好的理想注入了血肉,讓整個《大明王朝1566》活了起來。第一大奸臣嚴嵩戲開場就是80歲,扮演者倪大紅那時候才40歲,但步履蹣跚、眼神惺忪,分明是耄耋的樣子﹔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精明中透著點神經質,憤怒、孤獨、淒涼,滿滿內心戲﹔而當時不到40的黃志忠所扮演的海瑞,處處透著中老年人的滄桑。
[原因] 無腦劇泛濫引發“反彈心理”
歷史正劇曾是內地熒屏最為重要的電視劇作品,1997年的《雍正王朝》、2003年的《走向共和》,都曾引發強烈反響。但對這類題材而言,2007年堪稱一次轉折,當年,不僅《大明王朝1566》,《貞觀長歌》、《臥薪嘗膽》兩部大劇也同樣遇冷。從此,國產歷史正劇逐漸淡出熒屏,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古裝偶像、奇幻、仙俠劇。
而在這一波波的潮流中,觀眾也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怪相:古裝劇開始採用過於飽和鮮亮的“彩虹色調”,演員的選擇從實力派戲骨變成年輕的偶像臉,邀請別人配音成了挽救演員演技的法寶,慘烈的宮斗與傻白甜的IP劇則是播出平台爭搶的對象……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曾發聲,認為互聯網資本的角力,讓社會文化轉型期的古裝劇創作,走進了單一的死胡同。
有意思的是,這次也恰恰是互聯網,讓一度沉寂的歷史正劇在近兩年贏得了觀眾。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2007年至今,幾乎每年網上都會有呼喚該劇重播的聲音,很多觀眾自發剪輯的《大明王朝1566》 片段也收獲很高的點擊率。比如一段網友自制的《大明嘻哈王朝1566》,將戲中大量經典台詞和片段編成了RAP,頗受歡迎。
對此,史航在受訪時表示,從本質上說,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作品是“永遠及時”的。10年后的火熱,則更印証了今天的觀眾對現有影視劇的不滿足,“我覺得互聯網本身沒有罪過,那麼多無腦的戲能推廣得好,今天這麼有腦、有心、有肝的作品也能推廣得好。”
[趨勢] 優質“歷史IP”普遍回暖
《大明王朝1566》的回歸與熱播,讓很多從業人士看到了歷史正劇回暖的可能。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部這類題材的作品在觀眾間引發關注。比如今年央視的開年大戲《於成龍》,在開播后收視連日排名第一,央視一套播出后不到一周時間就迅速由央視八套復播。而最近在央視開播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同樣是一部以口碑取勝的歷史大劇。作為改編自孫皓暉同名小說“大秦系列”的電視劇第三部,該劇與前作《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一樣,以古風大氣的色彩、演員出眾的演技、鏗鏘優美的台詞,成了很多觀眾心中的“神劇”,劇迷都養成了到該劇官方微博“打卡”求問何時開播的習慣。在評價這部作品時,觀眾也不約而同地提到,它刷新了自己對先秦的認識。小說作者孫皓暉更曾表示,他最看重《大秦帝國》的精神理念,“它要喚醒我們靈魂中失去的東西。很多讀者通過《大秦帝國》驀然發現,我們還有過那樣一個輝煌壯麗的時代,還有過這樣高尚、朴實、壯勇的祖先。”
而在史航看來,這種對歷史的感情與溫度,於所有古裝劇而言都是共通的,“一歲一枯榮,枯與榮之間自有它的天數在,當歷史正劇不再熱絡的時候,我們看《琅琊榜》也能感到歷史劇的情懷。隻要對歷史有感情、有溫度,就會有好東西出現。因為我們關心歷史,也想了解人心、人性,到底有什麼樣的正能量和負能量。”
一歲一枯榮,枯與榮之間自有它的天數在,當歷史正劇不再熱絡的時候,我們看《琅琊榜》 也能感到歷史劇的情懷。隻要對歷史有感情、有溫度,就會有好東西出現。因為我們關心歷史,也想了解人心、人性,到底有什麼樣的正能量和負能量。
——知名編劇、策劃人史航(記者 曾索狄 殷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