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經典 弘揚時代主旋律——
專訪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董藝
編者按:新的媒體時代,主持人被賦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和更大的責任,既擔負著引領主流文化的責任,又是連接節目和觀眾的紐帶。隨著新媒體的多領域普及和廣泛運用,特別是對電視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主持人要有採、編、播、控等多種業務能力,還要用新媒體思維和新媒體技術來武裝自己,要明確自己在節目中的位置和任務,以自己敏銳的應變能力和獨特的個性魅力將節目做精做活,在這個時代,對主持人來說,這是融合、是創新、是跨越,也是主持人迎接挑戰、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經階段。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劇壇上獨樹一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和典型代表。在我國實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戲曲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了我們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征。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戲曲的魅力,本刊記者有幸採訪到了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主持人董藝。董藝,人如其名,多才多藝。在主持戲曲節目多年以來,她憑著對戲曲舞台的熱愛和對話筒的執著,將每一檔戲曲節目都做得有聲有色,既突出了節目的風格,也將自己的個性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戲曲節目的多元化文化追求。她主持風格自然、輕鬆、活潑,極具親和力,節目受到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她以不服輸、善鑽研、敢嘗試的態度,創下了主持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相信她的主持道路會越走越寬廣!
董 藝,女,河南省鄭州市人,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即中國傳媒大學),現為中央電視台戲曲和音樂頻道主持人及《叮咯嚨咚嗆》節目制片人。2000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慶祝建國51周年“十一”特別節目《可愛的中國》,任副導演﹔2001年參加中央電視台“七一”心連心演出,任副導演﹔2003年至今已連續十幾年主持中央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2004年8月起主持CCTV-11的《梨園擂台》《點播時間》《空中劇院》《九州大戲台》和CCTV-3的《藝苑風景線》﹔2005年起主持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等﹔主持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青春戲苑》《一鳴驚人》《過把癮》《快樂戲園》等﹔2015年3月,擔任《叮咯嚨咚嗆》節目主持人兼制片人。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董藝老師,您好!很高興能採訪到您。我們知道,您起初學的是鋼琴專業,但最后又選擇作為一名戲曲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呢?
董藝:您好,感謝貴刊的採訪,很高興與大家進行交流!成為一名戲曲節目主持人,這可能和我的家庭背景有一定關系。我出身在梨園世家,我的母親和外公都是京劇演員,由於母親和外公對我的影響和鼓勵,以及他們對我的希望讓我“不得不”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才藝。我起初學的是鋼琴專業,同時也對演唱、舞蹈及小提琴等演奏比較感興趣。這些“被迫”學來的技藝也確實為我打開了一條藝術之門,這也是給我后來從事的鋼琴演奏工作及現在的主持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母親和外公對我的熏陶,我的血液裡或多或少地也流淌著梨園行的血液,剛好那個時間中央電視台開辦戲曲與音樂頻道,我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戲曲頻道。我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不管那個門類的藝術,相互之間都是可以借鑒的,這在我現在的戲曲主持工作當中也能顯現出來。
記者:主持人是傳媒領域的旗手,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和持之以恆的態度。我們知道您是一位善於學習、敢於嘗試、勇於挑戰的主持人,嘗試了不同類型的節目主持,同時還擔任過節目導演,您是如何做到的?
董藝:我個人覺得之所以可以同時嘗試這麼多的事,這和個人不斷的學習及個人的閱歷有關。作為一名主持人,與時俱進的意識時刻都是要有的,這就要多學習、多觀察、多實踐,要不斷地充電,及時填充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一是向書本學習,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二是定期學習時事政治及國家相關政策、方針以及精神,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識﹔三是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成為一名節目主持人后,在現實的經歷中不斷地學習和磨礪,使我得到了更快的成長,也正是因為這種經歷使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才能調整好心態,坦然面對,處理起來才能游刃有余。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外可能也是因為一種緣分,重要的是必須把當下做好。我剛進央視時從事的是記者、編導等工作,這就需要認真地去做。我認為首先要做好基礎工作,磨練好自己,這樣當突然有個機會來臨的時候,說不定你又能去勝任另外一個崗位,比如主持人、制片人等。總之,隻有完成好當下,不要有太多的奢望和強求。但是當機遇來臨時,你也要能抓得住。作為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個不喜歡做重復事情的人,期間做了不同類型的節目主持,這可能也是性格的原因,所以走著走著就走到了現在。
記者:您目前主持的《叮咯嚨咚嗆》是觀眾比較喜愛的節目,可否給讀者講講這檔節目創辦的初衷是什麼?
董藝:《叮咯嚨咚嗆》是中央電視台和北京愛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是一個制播分離的節目,從2014年開始,已經有三年了。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一個節目,我從策劃到做制片人、主持人,期間我和節目組的同事也都付出了很多。這個節目從第一季到第二季也實現了台裡的各種不可能,無論是經濟效益、收視率還是社會影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這檔節目已經從戲曲類節目上升到一檔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了,還是一檔跨頻道播出的節目,第一季已經在CCTV-3完成首播,在CCTV-2、CCTV-4、CCTV-7、CCTV-11、CCTV-15進行聯動重播。第二季已在CCTV-3首播,在CCTV-1和CCTV-11黃金時段進行重播。《叮咯嚨咚嗆》第一季屢獲殊榮,先后獲得“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頒發的2015年娛樂節目提名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2015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015年度中央電視台優秀節目評選特別節目獎、2015年度中央電視台戲曲和音樂頻道年度特別節目獎,以及2015年度中國電視欣賞指數國家級媒體創新類節目第一名。海外版權得到了多各國家的青睞和爭先購買。而且,《叮咯嚨咚嗆》第二季節目始終秉承的“傳承經典,致敬匠心”的理念,通過時尚流行和傳統經典相融合的方式讓廣大觀眾認識並了解非遺文化,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代會、作代會講話中號召的“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一脈相承。
記者:我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表現形式較多,各種形式在共有的性質中又體現出各自的個性。作為一名戲曲電視節目主持人,您是如何駕馭不同表現形式的戲曲主持的?
董藝: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京劇、豫劇、秦腔等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隻要以一顆坦誠之心,帶著大家去了解我們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可以了。如果要說各種形式有區別的話,可能就是在面對不同觀眾時,我會適當地調整我的主持風格,比如在主持類似《快樂戲園》節目時,面對的兒童比較多,那麼我可能會使節目更加活潑,氣氛更加活躍。而在主持《名段欣賞》這類節目,可能面對的受眾以中老年朋友為主,那我就會把語速放慢,著裝,裝扮上也會進行相應調整。但無論面對的觀眾群體是誰,我都會以一顆坦誠之心與觀眾朋友進行交流,我更願意去做一個引導者,而不僅僅是節目的駕馭者。
記者:戲曲可以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形式,面對的觀眾也是有選擇性的,基本上都是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群體,年輕觀眾少一些,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戲曲以及戲曲文化,對此您有什麼想法?在節目主持當中,您又是如何做的?
董藝:我覺得現在我的身份已經不僅僅是限於主持人了,我更像是一個志願者,而這個志願者則包含了“主持人+導演+制片人”這樣一個綜合的角色。現在有些年輕人是不喜歡戲曲,這個我認為有這個現象,但不是絕對的,還是有一些年輕人也喜歡著我國的戲曲文化,就像我現在做的《叮咯嚨咚嗆》節目就是站在年輕人的視角去設置的一檔節目,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乃至小孩子也喜歡上戲曲節目,這對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有很強的意義。我去過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山區,而那裡的孩子,包括一些留守兒童,她們也在學習我們的傳統戲曲——鳳陽花鼓等傳統文化,還有包括中國戲曲學院等全國很多專業學校的孩子,還是在學習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戲曲文化,這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丟掉自己的根,就跟我們不能忘本一樣,都知道京劇是國粹,是積澱了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值得大家去保護的傳統藝術,但真的買票去劇場去看的人卻寥若晨星,這種現象無論是在年輕人還是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中都會出現。我相信任何一個藝術門類,都會有一部分人喜愛,一部分人不感興趣。而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我要帶著大家去了解一種藝術門類、一種文化,或許你開始可能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我在不斷地尋找一種更好的方式去讓大家認識接受它。就比如我做《叮咯嚨咚嗆》節目,我回去尋找一種當下的流行元素去包裝這種傳統的文化,就是找一個切入點,讓大家覺得這種文化或者說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原來這麼美,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就比如說“陝北說書”,如果你去陝北黃土高原看,你就會感覺比較“土”,但我將它也搬上了《叮咯嚨咚嗆》的舞台,用一種西方流行的說唱RAP去包裝它,讓觀眾看了會覺得原來陝北說書這麼有意思,還可以如此表現。但其實陝北說書本身就是一種說唱,一種即興表達的藝術。而且在做這檔節目時,我們還邀請了許多的明星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搭檔,讓這些明星也發現,原來傳統的很多戲曲文化形式及表現技巧,遠遠要高於他們現在所表現出來的,作為明星在看到或聽到如此形式的表現技巧之后可能也會不再那麼浮躁,而是靜下心來去學習、去實踐,並把這些傳統的技巧融入到他們的作品當中,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表現來不斷地提高自我修養及專業功底。
記者:您認為,當前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董藝:在新媒體技術被深度開發和廣泛運用的今天,有很多傳統媒體滅亡論、唱衰論出現,但傳統媒體真的滅亡的嗎?或者說沒有它存在的價值了嗎?並不是,不可否認,現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無論是其傳播的速度還是傳播的方式,都要優於傳統媒體,但這並不影響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媒體、紙質媒體的存在,反而促進了傳統媒體的轉型及優化。我認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關系不是競爭,而是一種互相促進及補益。如何讓二者能互相促進、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於觀眾才是我們應該研究和思考的,而並不是誰強誰弱、誰錯誰對。
作為一名電視欄目主持人,我應該考慮的就是通過電視媒體所要表現的節目,我如何在電視熒幕前讓觀眾更容易接受,而需要講求傳播速度效率的節目或者可能是一種需要與受眾展開實時互動的話題,我們怎麼能用新媒體去准確、及時地表現出來。新媒體對電視媒體應該是一種促進作用,不管是我還是所有的電視媒體人可能都會考慮,在未來如何才能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將電視媒體進一步做大做強,如何讓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瑰寶發揮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這才是我們主持人所具有的責任和義務。相信在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和繼續探索下,一定會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我國戲曲及戲曲文化的,也會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國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