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期

影視藝術中的文化隱喻探討

——以電影《大魚》為例

張 楠
2017年02月15日11: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們在追求影視的商業價值時,最不能忽略的是影視藝術中的文化隱喻,這才是促進一部影視作品向優秀作品邁進的重要舉措。影視藝術中的文化隱喻可以為人們營造更深刻的審美感受。本文主要介紹了電影《大魚》的主要內容以及其講述的母題,最后著重介紹了《大魚》當中的文化隱喻。

關鍵詞:影視藝術﹔文化隱喻﹔電影﹔《大魚》﹔母題

一、引 言

人類在追尋與漂泊之間不斷探索著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類從古至今從未停止的一項活動。對於每個生命來說,說者不是單純的靜態的存在,同時他們也會朝著某個方向移動、前進,活著,即為追尋生命的過程。正如德爾菲說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仿佛給我們帶來了這種困惑,人們所要做的,就是去尋找最終的答案。

好萊塢導演蒂姆·波頓執導的《大魚》改編自尼爾·華萊士的同名小說《大魚》,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追尋”的問題。電影通過一個美麗的親情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情懷。父親愛德華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給兒子威爾講一些關於自己的傳奇,他說自己在阿拉巴馬旅行推銷時,遇到了許多光怪陸離且荒誕的事情。在威爾長大之后,他漸漸覺得,這些故事都是父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編造的,這是他掩飾真實自我的一種方式,所以父子之間的關系就漸漸疏遠了。后來得知父親得了癌症,他的人生要走到了盡頭,兒子威爾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面前,想通過這些荒誕的故事,去了解一個真正的父親。兒子走進了父親所描繪的神話世界當中,通過跟隨兒子的腳步,讀者也漸漸透過父親的神話世界,看到了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

二、解剖影片中的幻想部分

2004年,《大魚》這部影片上映,蒂姆·波頓帶著自己的童心和觀眾見了面。也正是因為這豐富的童心,使得這部電影表現出耐人尋味的奇幻色彩。這種魔幻現實主義始終根植於蒂姆·波頓的心中,他又將這部分的內容移植到愛德華的性格當中,於是便有了可以舒展於整體之上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不與幻想、現象有著關聯。

與《魔戒》這類電影不同,《大魚》這部作品並沒有選擇完全的架空背景,而是在幻想與真實之間穿梭。使得幻想與真實不斷交錯。他並不在現實之外,而是在現實之中構建了一個平行的時空,主人公愛德華的人生也沒有完全脫離現實生活,而是來自於生活的點滴,他的幻想與這個世界都是相關的。例如父親故事當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現實的原型,在他熟練的幻想中去尋找一個較近的距離,並且強調著它的影響力。那些根植於現實生活而又與社會生活大不相同的世界,更是激發了觀眾的興趣,使之有了一種對生活、生命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影片當中, 父親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融入了幻想的部分,使得本應該平淡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從他的幻想之中尋找到了溫暖,電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層的關系,變得更加繽紛多彩。蒂姆·波頓雖然並沒有刻意地去營造某個怪誕的場景,但是卻可以讓觀眾站在縹緲的空中,與現實遙遙相望。這與高科技所創造的畫面無關,與蒙太奇的剪接也無關,更不關乎主人公的臉蛋,它生動地將最枯燥與殘酷的生活,在幻想中以另一種姿態綻放出來,使故事變得更加真實且具有魅力。

在影片中,導演利用了幻想與想象的方式為電影創造了基本的情調,豐富了電影的表達形式。在有限的空間裡締造出無限的價值,使得人們對日常生活更具有體驗的快感。即使在這樣的故事下,也蘊含著童話的精髓體現,一部影片要想打動人心並不難,重點在於能否抓住人們的審美心理。人類在心靈深處有什麼樣的渴望,導演就應該去捕捉這樣的瞬間。例如,人與自然相處,人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回家的感覺。正如同主人公最后幻化成魚,回歸自然,游到遙遠的地方,這樣的歸宿也是對主人公內心最真摯渴望的描寫。在影片中無論是怎樣的想象,都是利用一種輕鬆的方式,為人們揭示著生命的真諦。

在這樣利用幻想進行敘事的方式下,大眾對於這種娛樂方式已經逐漸認可,魔幻電影為人們帶來了逃避生活的空間,通過體驗這樣一部別開生面的影片,尋找到緩解壓力的虛無感。《大魚》卻將這種虛無感利用魔幻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方法,不僅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也為人們體會生活打開了一條通道。

三、《大魚》當中的文化隱喻

《大魚》這部作品無疑是一部十分值得人們探索的作品,它不僅包含了光怪陸離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可以隨著情節的變更而感受各式各樣絕美的美國自然景象,而且在這部影片中,它有著諸多的文化隱喻。首先,就從這個電影的名稱開始說起,只是這個名稱就大有來頭,同時也飽含爭議。主要是因為這些都是從影片的特性與故事中提取出來的。這部影片的英文名稱叫《Big fish story》這事實上,就是一句美國的俗語,有夸張童話或是彌天大謊的意思。因為男主人公所講述的事情都是由他幻想出來的,沒有現實依據。其次,這個名字和男主人公愛德華本身的幻想經歷有關,他說自己曾遇到過一條大鯰魚,所以也可以說是因此得名。最后,男主角愛德華就曾經幻想過自己就如同躺在小池塘裡的大魚,他有一顆想要外出闖蕩的野心。

影片之所以用大這個形容詞來限定魚,這是因為導演蒂姆·波頓希望可以以此來肯定男主人公的高尚品格,之所以小魚可以成為大魚,是因為它能夠巧妙地抵擋各種誘惑,不被人類生吞活剝。同時,在這樣的結構框架下,導演也希望通過“大魚”這樣一個影片名稱去為人們傳遞一個真理:不要隨隨便便就被眼前短暫的美好誘惑住,應該堅定自己的目標,努力向前奔跑,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除此之外,在影片中,大魚還象征著自由和追尋,充滿挑戰與無拘無束的生活。主人公就是一條這樣的大魚,他渴望自由、喜歡冒險,在無意之中來到了幽靈鎮,在這個相當於世外桃源的小鎮上,他感受到了美好。但是,鎮長說他來早了,這句話就十分具有暗示性,年輕的愛德華不應該就被這樣的世外桃源給迷惑了,而是應該去追尋更具有挑戰性的生活,在大城市中去接受先進文明的挑戰。於是,雖然人們費盡心機地挽留愛德華,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離開小鎮,朝著先進的城市生活邁進。

每個英雄的歷險都少不了一場浩瀚的死亡之旅,他們會走入死亡的幽谷,或是被怪物吞掉,或是被活埋。但是死亡並不代表著追尋的結束,而是一種重生的開始。英雄的死亡是為了迎接重生。獲得重生力量的英雄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冒險追求,這也是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迸發的源頭。當周圍的世界開始出現新的面貌時,人們迎來了希望,正如蕭瑟的冬季過后是生機盎然的春天,正如對重生的渴望是人類最本質的追求。事實上,重生也有著諸多含義,例如精神和人格的重生,即便是表面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也是具有重生意味的。無論重生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追尋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精神中包含著對重生的渴求,也對此堅定著信念。愛德華在旅途中不斷探索,不斷扔掉一個舊的自我,去迎接一個新的自我,追求的本身就是一個個過去的死亡和一個個未來的降生。

在愛德華的追尋道路上,不同的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意向。例如在幽靈鎮中,愛德華在夜裡看到了一條蛇正在逼近一位仙女,蛇在神話學中被認為是可以返老還童的生命,所以蛇就帶著死亡與重生的意味。而蛇和女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告知了人們生命延續的意義,即死亡與重生之間的反復循環。不僅如此,正是因為有了蛇的誘惑,夏娃才吃了智慧果,懂得分辨善惡,雖然蛇使得這個世界開始被善惡給限定,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蛇開啟了一扇讓人探索和追求的智慧之門。再例如愛德華在馬戲團做苦工時,表演“獅口脫險”的節目,正是對應了在《聖經》當中約拿入魚腹的故事,暗示著絕處逢生。愛德華在馬戲團歷經了三年的折磨,其意志、體格都得到了鍛煉,同時他也收獲了愛情。當衣冠楚楚的愛德華向其最愛的女子求婚時,觀眾看到的少年已經蛻變成了一個男人。

在即將走向生命終點之時,愛德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放進了浴缸當中,浴缸中滿是水,他在其中就如同接受著洗禮一般,如同一個孩子回到了母親最溫暖的子宮中一樣。在這裡,水是生命之源泉,同時也是純潔的代表。因為水有足夠的清澈性,所以它也象征著新的生命。愛德華在彌留之際,他的兒子威爾也終於看到了父親夸張的童話故事背后,所要傳遞的生命的本真。兒子威爾進入了父親的意識當中,去接過了父親的交接棒,為父親繼續走著這一條探索之路。在故事當中,愛德華經歷了死亡與復活,他在沉入河流之后,完成了對自己的洗禮並變為一條大魚向著更遙遠的方向游去。自然作為人的家園,父親也算葉落歸根,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完成了他生命精神的探索之旅。

他真正地融入到了意識之流當中,不再受到塵世枷鎖的束縛,心之所在,亦是自由之所在。這也象征著生命精神的回歸,他的重生亦能夠獲得永生。在影片的尾端,愛德華的孫子在講述著爺爺的故事,威爾也真正地意識到了父親講述自己故事的魅力,隻有不停地講述,才能夠使得故事變為自己的本身,在他時候不斷流傳,這樣他就可以真正地永垂不朽了。

四、結 語

人類最原始的感情在於對自我生存的追求,最原始的關懷是自我保護。所以,人類在不斷地進步,但是對於死亡依然帶有恐懼感,這也是人們自然而然親近神話的根源。神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為我們構筑了人的激情與想象力,真正地實現心靈與世界的統一。愛德華就是充分地感受到了神話的魅力,所以,他也願意將自己的人生交放在色彩斑斕的神話當中。當愛德華的肉體回歸自然之時,他的生命價值也得到了重生,這種生命的體驗與超脫精神,正是《大魚》為我們構建的最本質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彭文祥.媒介:作為藝術研究解釋范型中的“第五要素”——基於媒介文化新生態語境的美學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6).

[2] 楊文火.從電影藝術到媒介素養——人工智能對電影教育的功能性改變[J].電影新作,2016(4).

[3] 彭一飛.蒂姆·伯頓電影作品的語境分析[J].電影文學,2016(21).

[4] 馬亮,徐彥捷.生活,也可以是這樣的——評蒂姆·波頓的電影《大魚》[J].電影評介,2008(4).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