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角色游離與意旨回歸
摘 要:本文以青春類型影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為解讀文本,以人物角色塑造為切入點,從程式粘貼與細節游離兩個方面深入分析當前熱播影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對下一步青春類型影片在人物角色塑造上的突破發展路徑從入世思維和出世情懷的美學融通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並做較為詳細的闡釋,以為國產青春片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影像空間﹔角色塑造﹔入世思維﹔出世情懷
一、引 言
繼《匆匆那年》之后,導演張一白又推出青春愛情類型影片新作《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青春愛情影片面臨脫離現實、題材重復、商業色彩濃重等諸多美學困境問題的語境下,又有《匆匆那年》的記錄標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如何逆境突圍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命題。
影像空間與角色塑造是一部電影的兩個重要支點,也是任何一部影片突破困境無可避免的關鍵節點。空間作為敘事的對象和內容,在電影敘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再具體的影片文本中,角色塑造與空間建構相互融合映襯,通過人物的設定、性格的描摹、形象的塑造,對影片敘事形成復雜與縝密的情感迸發與邏輯助推,進而增強影片敘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縱觀當前青春影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影像空間的構筑上以“路”的意想為延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影像風格。但是,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影片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本文擬從角色塑造的維度出發,深入分析影片在程式粘貼和細節游離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對下一步國產青春片的突破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以為國產青春片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二、角色塑造:程式粘貼與細節游離的邏輯斷點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故事並不復雜,但是人物角色較為密集,僅是有分量的主角就達7人之多,人物角色的框架結構為“三對情侶四種愛情”,以“情”為構架載體,通過愛情、友情和親情來編織、鏈接人物關系,以形成對等互融緊湊的人物關系網絡,以此形成影片的獨具一格的敘事特色,與以往張一白導演影片的單線敘事相比,《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形成四條敘事線齊頭並進的格局,在美學追求層面與影片的平行對稱審美風格形成對應關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這種平行對稱的審美傾向打亂了人物塑造的構架紋理,讓人物角色的性格顯得單薄而游離。影片過於強調敘事線索的齊頭並進,在電影較小的敘事空間裡很難做到對“三對情侶四種愛情”的精雕細琢,比如影片著墨最多的男主角陳末,這一人物形象基本上是按照張嘉佳作品固有的角色流程化打造:玩世不恭卻仗義大方,有才有情卻流於膚淺。在很多關鍵的情感和內心轉折上,這種性格特征也沒有成為情節敘事的有效助推,包括陳末的愛情放置,由小容而轉為幺雞,都鋪墊得籠統而缺乏細節。同樣的細節轉折模糊也呈現在其他兩個男主角的愛情中,茅十八從開始荔枝對他的狂猛追求到后來他對荔枝一往情深的情感轉變也缺乏相關的鋪墊。而豬頭與燕子則體現在燕子的變心上,雖然有著豬頭和她手機聯系的情節鋪墊,但是,僅僅的少數幾個鏡頭既要承擔起兩者情侶的關系敘事,還有承擔燕子的情感轉變,顯然有些氣力不足。
於是,影片角色的塑造形成了三種漫畫式、程式化的平行塑造路線:莫名其妙的墮落,盲目無序的付出,突如其來的心動。這三條人物角色性格的發展直線一方面建構起影片人物結構的骨骼框架,另一方面也架空了敘事角色的豐盈設定,讓觀眾對影片角色產生漂移不定的恍惚感。因為角色的設定缺乏情感細節的鋪墊和交待,其行為往往會造就感官的唐突和觸覺的游離,而沒有現實生活和愛情的本有底色,在內在的邏輯上顧此失彼而造就角色性格的美學失衡。比如影片中豬頭這一角色,編導隻偏執於凸顯他的痴情絕對,而忽略了這個角色性格的邏輯對稱。他要買房子,陳末一甩手就是20萬元錢給他,要知道陳末也並不富裕,此舉可謂情深義重。但當陳末在燕子和豬頭分手后氣憤的為豬頭抱不平,懷疑當年燕子可能真是偷錢的人的時候,豬頭卻對陳末大打出手。當編導精心塑造豬頭痴情的性格特征的同時也構架了他性格自私的一面,當觀眾都在憤恨燕子自私無情的時候,其實豬頭更是無情,陳末的20萬、茅十八的2萬和他一直在陳末家的蹭吃蹭喝都置若罔聞,由此在觀眾的接受視野中產生邏輯矛盾,編導在千方百計烘襯這一痴情人物角色甚至讓觀眾同情的同時,也構成了人物的自私、虛偽的反向效果,造成觀眾思維邏輯的矛盾錯位,也影響了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這一症結在當前的國產青春片的人物角色塑造中非常常見,這直接導致觀眾對影片產生幼稚、邏輯混亂的直接印象,制約著影片與受眾之間的傳播平衡,也影響著青春類型影片的敘事品質,這也是下一步國產青春影片突破的著力點。
三、突破重點:入世思維與出世情懷的意旨回歸
通過對影片人物角色塑造的分析,不難發現,對於青春片而言,角色塑造相比影像空間更具有困境突破的意義。其實,不隻《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大部分青春片的困境除了外部環境的過度商業化追求,影片本身的人物角色的塑造也是制約國產青春影片突破困境的主要症結所在。因為人物角色的塑造對整部影片至關重要,無論是鏡像語言還是情節敘事,全都與此休戚相關。正如《北京遇上西雅圖》導演薛曉路所言:“所有的劇本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如何讓人物出彩很重要”。
所以,下一步國產青春片突破困境的創新路徑之一便是要注重敘事空間的內在邏輯,實現空間內人、事、物的和諧統一與有機交融[2],提升人物塑造的內涵,增強角色性格的豐盈度,突破當前國產青春片“小鮮肉+校園+殘酷青春”的角色設定模式,不僅讓人物形象入眼,還要入腦入心。因為隻有對青春的真正理解,才能安排好青春電影的各類型敘事符號[3]。具體而言,就是編導要實現入世思維與出世情懷的意旨回歸。雖然社會重大題材不是青春片的功能承擔,但是,從中國古代到現代熠熠生輝的文藝創作實踐証明,無論是哪一種體裁的文藝創作,都需要創作者在思想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上做到入世與出世的有機統一。
在角色創作理念上,要有強烈的社會意識,關注時事,融入社會,以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書寫青年人的大情感,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意識呈現。如影片《中國合伙人》,以獨具時代特征的社會語境為敘事空間,講述了三個年輕人從學生年代相遇、相識,擁有同樣的夢想至一起打拼事業,共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最后功成名就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影片視角宏大,敘事性強,卻又與人物形象的塑造緊密結合,相互融合,濃縮了一代創業者的豐富形象,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
在角色愛情的敘事上,不可一味地執著於極端化的“小我”,凸顯排斥社會的棄世思想,而是要關注社會情感的主流,挖掘那些朴素情感的絢麗閃光點,以情感人,以愛養心。如影片《逆光飛翔》以社會真人真事為故事藍本,將電影視角選觸到盲人題材,講述了一位全盲鋼琴家與夢想成為舞者的女孩,互相鼓勵、勇敢逐夢的歷程。故事的愛情講述清新脫俗,人物形象的塑造勵志性強,兩者相互輔助,構筑了全新的角色愛情的敘事模式,堪為青春類型影片的典范。
在人物的選取上,要注重凸顯正能量,將視角關注那些自強拼搏的有為青年以及他們的勵志故事,並以此為基點,敘寫他們的愛恨情感,以增強角色塑造的性格豐盈和思想旨歸。如影片《80后》,講述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少女為了獲得愛情和事業成功努力打拼的故事。人物的選取朴素真實,但充滿拼搏的張力,不僅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發展影像,也呈現了那個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在角色的塑造上,要注重融入社會,融入時代、盡可能融入身邊的世界,關注個人、家庭、單位、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大事,以藝術之手傳達自身獨到的觀察和感悟,確立影片的見解和觀點,以個性化的表現方式和藝術風格引導觀眾關注社會,思考人生。如影片《全城高考》,以著名的湖北黃岡中學以及黃岡師范學院為場地空間,實景拍攝,講述了四個高三學生以及老師、家長、社會在牽動每一個中國人神經的高考大試面前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遠大理想折射時代精神,以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情懷關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運和選擇扣問社會百態。影片以現實題材為基礎,以身邊的人物為角色塑造的創意來源,以大視角將個人命運與社會有機交融,塑造了一批真實、豐滿有深刻意義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打造了震撼人心的宏大敘事風格,富有藝術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物角色塑造在融合處世思維和入世情懷的基礎上,導演還要著力於統籌考慮人物角色的心理與精神、動作與語言、前史和經歷等細節元素,尤其是前史和經歷,這是人物角色塑造上比較有難度的環節,它在影片中不一定會直接描寫到其中的某些方面,但在構思時要心知肚明,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這是完善與豐滿角色形象的必備條件,也是以人物為基點推動情節敘事順暢自然的必經環節。
總的來說,國產青春片的出現,豐富了國產電影市場的影片種類,也拓寬了電影市場的受眾范圍,對於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當前,國產青春片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存在的困境也是電影類型必經的階段,隻要導演們銳意革新,注重理論批評與具體實踐兩元互動,在繼續鞏固青春片影像語言美學創新的基礎上提升人物角色塑造的內涵,強化其角色設定的細節,注重人物復雜性格的細節烘襯,注重角色入世思維和出世情懷的美學融通,通過性格鮮明、底質飽滿的人物形象提升觀眾對影片的關注度,那麼,國產青春片實現青春常駐,也未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陳曉燕.論電影的敘事空間及其作用——以電影《雨果》為例[J].電影評介,2013(9).
[2] 高森.城市文化題材電視劇編創的空間敘事——以電視劇《青島往事》為例[J] .電視研究,2016(7).
[3] 劉鑫婷.淺談我國青春電影敘事符號的表達策略[J].今傳媒,2016(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