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期

粗解電影景觀化的必然性

張 丹
2017年02月15日13:1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電影誕生於工業革命時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因此現代的科學技術對它的成長也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今很明顯的是數字技術迅猛發展,電影的景觀化趨勢同時愈演愈烈,曾經大制作的“奇觀電影”還可以帶來高關注高票房,但是隨著爛片橫行,對電影景觀化的評價呈現兩極化,有人嘆息這是進入了一個“過度迷戀技術”的幼稚時期,有人則認為這是數字時代下的必然階段。本文則試圖運用電影語言學的知識來解答這道“論述題”。

關鍵詞:電影語言﹔數字化﹔電影景觀化

一、解題的角度: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分析

據統計,世界上5000多種語言,其中有一些語言已經瀕臨滅絕,但是,世界上卻有一種正在形成中的語言——電影語言[1]。作為后起的綜合性媒介的語言,僅一百余年的年紀,革新的速度卻令人感嘆。從停機再拍的出現、聲音的出現、色彩的出現、蒙太奇的出現等,再到二十世紀數字技術的出現,都一次次推動了電影以及電影語言發展的進程。可見,電影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科學技術革新對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目前,國內對於電影語言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尤其在麥茨之后,研究電影語言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國內的研究學者則試圖繼續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賈磊磊的《電影語言學導論》客觀的來說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電影的學術專著[2],王志敏的《電影語言學》則認為電影語言學中的部分研究難題可以在科學足夠發展后得到解決。兩本著作基本都追溯了電影理論中關於電影語言的研究歷史,從阿斯特呂克到馬爾丹,從貝拉·巴拉茲、愛森斯坦、巴贊、讓·米特裡的經典電影理論再到麥茨、帕索裡尼的現代電影理論都在探討電影作為一種語言的可行性和規律性。法國阿斯特呂克的著名論斷:“攝影機等於自來水筆”認為“電影逐漸成為一種語言,所謂語言,就是一種形式,一個藝術家能夠通過和借助這種形式准確表達自己無論多麼抽象的思想,表達縈繞心頭的觀念,正如散文或小說的做法。……他意味著電影必將逐漸擺脫純視覺形象、純畫面、直觀故事和具體表象的束縛,成為與文字語言一樣靈活、精妙的寫作手段。[3]”三十年后讓·米特裡、安德烈·馬爾羅電影理論學家等也認為“隻有電影遇到了敘事問題,它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意手段”,“電影語言,首先是對一個情節的表述”[4],可見已經發現了電影與語言的密切聯系。現今國內關於電影語言的描述引用的基本都是馬塞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電影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它以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其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系[5]。綜上所述,電影可以作為一種語言來分析,並且二十世紀末期數字技術的出現對電影語言的改變是必然的。

二、解題的邏輯:技術的變化必然帶來產品的變化

如同互聯網會誕生流行詞一般,國內電影學術界為了歸納總結新的電影類別或者對一個時期內的相似電影進行更好的理論思辨,也會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詞匯(部分為國外理論翻譯引申而來)來方便理解和探究,例如“小妞電影”“后情節電影”“現象電影”“新都市電影”等。其中“景觀電影”或曰“奇觀電影”這個概念,在二十一世紀初才出現,之后“景觀”一詞便開始泛濫於各類期刊文獻,也象征著電影景觀化的開始。而二十一世紀,正是數字化來臨的時代。

眾所周知,從電影誕生之初,它的發展就一直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當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隻要技術的變革被合理的運用於電影之中,無不促進藝術手法或是電影理論的深刻革新。而數字技術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軔以來,便如星火燎原般徹底的改變了電影的制作方式和播放方式。電影的數字化制作是指計算機全面參與電影創作和制作的整個工藝流程,在前期的劇本創作中,拍攝過程之中的控制燈光或者人物虛擬動作採集等,以及在后期剪輯中大量的工作都需要數字技術的輔助才能實現,另外其對於電影的存儲、傳輸和播放等各方面,也有舉足輕重的革新作用。可見數字化的出現帶來的是電影本質的變化,數字化加強了電影作為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移情入夢傳達作者思想,它可以還原因技術限制無法百分百再現的現實景觀,它也可以將人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來,數字化的手段讓電影作為一種語言實現了如同文字語言一般的自由靈活,讓電影語言不再是單純的敘事表意工具,而使其擁有了更大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其實電影語言和文字語言的發展一樣,應該有一個漸進式的積累和持續不斷過程。而此時電影語言正處在它自己“倉頡造字”階段,當然在這一階段中,電影的數字化是最具推動力的因素。隻要我們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電影理論進行觀察,一定就能發現,在所有電影理論的話語中,數字化這一用語的使用率是最高的[6]。盡管這一表述一開始還承受著“過度迷戀技術”、“技術不是一切”,“感官刺激不能取代藝術”等類似指責,但情況能否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國外諸多優秀影片証明了將數字化運用到電影中的可行性,並且將電影景觀化推向高潮,但是國內的發展卻充滿艱辛。2003年,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推出一部新作《英雄》,高關注高票房,卻遭人詬病。之后,《無極》《功夫》《十年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夜宴》等大片相繼出現,在2003年至2006年間霸佔了票房榜,這批影片的出現可以稱作是國內早期電影景觀化的小高潮。但是近兩年,影片想單單打著“3D”、“奇觀”、“數字化制作”的旗號引來票房已有難度。隨著觀眾對於技術新鮮感的消逝以及電影評分制度的完善,沒有質量的3D影片也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縱觀人類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類來說,永遠都是一柄雙刃劍,技術越是進步,其異化作用的表現就越是明顯。對於電影制作的這股數字化潮流,一方面我們要肯定它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向數字化的誤區,成為數字化的奴隸[7]。

其實數字化只是一個新的載體,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是創作電影的工具,本身是不具有善惡屬性的,包括在其影響下應時而生的“景觀電影”也沒有好與壞的屬性,影片的好壞主要是看導演是在技術中迷失上癮還是可以達到合理節制的使用技術。就像當初蒙太奇理論出現,愛森斯坦的“理性電影”便是對新生技術的實驗,但是由於他沉迷於蒙太奇這種工具獨特的性質,為了極大程度地發揮其特點反而忽略了電影的流暢敘事和正常表達,《總路線》等概念電影遭到了慘敗。但正是有了對於“工具”的各種實驗測評影片,創作者才可以慢慢尋找到它正確的使用方法,並奠定了它在電影理論以及制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電影的數字化也是一樣的道理,它影響著電影的發展走向,也必將成為一種趨勢,遭人詬病的部分“景觀電影”,僅僅是電影數字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何將電影語言更加融會貫通,是時間問題也是態度問題。對於很多人,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來說,接受數字技術對電影面貌的全面革新可能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心懷憂慮:現代科技會阻礙和摧殘我們的精神世界嗎?現在看來,我們唯一能做和應該做的就是充分理解並勇於承擔起讓技術為人類服務的責任,讓科學真正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8]。因此,技術的變革必然帶來電影的變革,而電影景觀化則是數字時代下的必然形態。

三、結 語

當電影語言學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不同向度的挑戰。然而當數字化時代全面來臨,電影的准備、拍攝、制作和剪輯從本質上發生變化,電影的選題、類型、審美也有新的思路和嘗試。此時,電影語言學也可以成為一種分析的工具讓我們思辨電影技術的屬性。理論和實踐這種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的關系有助於二者都在辯証思考的理性環境中行進。現今電影的“景觀化”盛行,有人說這是一個幼稚時代的來臨,也有人說這是必然發展趨勢,本人同意后者的觀點,並且在上文中運用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作為分析角度訴明了原因。另外,當出現一些過度迷戀技術的影片,不可全面否定,說不定一個寬容的大環境以及充裕的時間,它們可以涅磐重生。但是希望電影制作人在滿是物質化的環境中,可以保持對電影藝術性的追求,這樣的電影環境才有利於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陳捷.電影作為語言的可能性及其想象[J].電影藝術,2007(6).

[3] 賈磊磊.電影語言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6).

[4] 李恆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下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祁鳴.007電影追逐場景的電影語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6]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 李明.論數字技術對電影語言的影響[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8] 陳捷.電影作為語言的可能性及其想象[J].電影藝術,2007(6).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