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用心觸摸百姓冷暖 用情書寫萬家喜樂

袁勃 陳孟 白宇
2017年02月18日13: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用心觸摸百姓冷暖 用情書寫萬家喜樂

  “雖然吃了苦,但心甜了﹔雖然身上臟,但思想純潔了。”這是人民日報社一位年輕記者在農家採訪的體會,也是2017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的一個縮影。

  “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聞工作者殷切囑托。

  2017年春節期間,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火熱實踐成為報道的主題,普通群眾成為報道的主角,編輯記者們用心觸摸百姓冷暖,用情書寫萬家喜樂。

  俯下身 沉下心

  “住住棚戶區,端端農家碗,坐坐熱炕頭,我們的新聞宣傳才能讓黨的意志和群眾心聲呼應,才能讓政府決策與百姓訴求同頻,才能讓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共振,才能找到報道的著力點、共鳴點。”談到“新春走基層”,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如是說。

  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伊始,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就要求編輯記者,身上一頭汗,腿下兩腳泥,既要手握緊,更要心貼近。編委會成員以上率下,分頭出發,翻大山、過田埂、坐炕頭、宿農家,撰寫了一批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報道。人民日報社上百名編輯記者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組織小分隊,參加調研行,上高原、下海島、進社區、訪軍營。

  新華社結合實施“扎根工程”,抽調380多名編輯記者,組成幾十路全媒體小分隊深入沿海、內陸、邊疆等200多個採訪點。他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感受,有的前往邊陲哨卡,除夕夜與官兵們一起巡邏界碑為祖國守歲﹔有的聚焦“看不見”的春運工作者,挖掘翻山越嶺的鐵路“排石人”的感人故事……

  這些報道文風朴實,畫面生動,被各大媒體廣泛採用。新華社社長蔡名照表示,“一些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的編輯記者們反映,更加深刻理解了新聞工作者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也領會了‘走轉改’永遠‘在路上’的真諦。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扎根工程’,持之以恆推動採編人員在實踐中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這個春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記者肖源沒回關中老家。他打電話給爺爺拜年,爺爺八十五了,耳朵有點背,聽電話有點費勁兒,電話那頭老人家說話更像是在喊:娃,你好好干公家的事情,公家才會把你當材料使喚。這話,基本成了爺爺例行的叮囑,這麼多年不知道嘮叨過多少次!

  懷著爺爺的叮嚀,他從陝西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走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這個大平台。在肖源眼中,連續幾年的“新春走基層”採訪報道,讓他“真切觸碰到普通人的執著、自強、樂觀等這些普通老百姓最可貴的精神品質。”

  動真情 有溫度

  筆觸伸進土地,精神才有養分。隻有堅持百姓情懷、人民本色,察民情、聽民聲、知民意,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人民日報社聚焦新理念、新舉措、新模式,緊扣新進展、新成就、新變化,推出“2016,我們脫貧了”“夜宿農家聽民聲”“回家路上說變化”等多個特色子專欄,把鏡頭對准基層,讓百姓成為主角,用實景、原聲、真情,記錄他們的生活變化,感受他們的人生憂喜,反映他們的夢想追求。針對不實“春節返鄉記”在網絡發酵引發的惡劣反響,整版連續推出“記者返鄉記”,主動引導、搶先發聲,以真實的見聞、親歷的事件、家人的講述,展現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文明帶給每個人的獲得感。

  “隻有走進群眾,才能找到文化的源頭,才能發現傳統文化的活力和困境。”光明日報記者部主任周立文表示。今年,光明日報“新春走基層”報道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見証了一些文化事件,接近了一批民間文化人物,包括非遺傳人。如河北皮影戲傳人郭寶、湖南“鼓盆歌”傳人劉靜等。他們的故事,成為光明日報“新春走基層”報道的最精彩篇章。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派出100多路400多名記者深入基層,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持續推出了《厲害了我的國》《一路回家》《家是什麼》《零點后的中國》《說句心裡話》等系列報道。這些散發著濃郁真情的節目走心動人,引發了億萬觀眾的共鳴,並持續成為網絡熱詞和熱搜話題。

  春節長假是13億中國人年度性“調整呼吸”的時段。央視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指出,在春節的氛圍下,主流媒體設置合理的、動人的、有廣泛共鳴的話題,並通過連續的、有次序的報道逐步把話題鋪展開來,會恰逢其時地幫助人們把心中最為質朴的感情自然流露出來,在輿論場上形成對主流價值觀的有益討論和追尋。

  轉作風 改文風

  好文風源自好作風,編輯記者們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為報紙版面、網絡頁面、手機界面增加了一大批“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

  人民日報河南分社記者採寫的《老郭脫貧記》,細節鮮活,文字朴實,情感真摯,村容村貌的巨變、群眾脫貧的喜悅、干部扶貧的真功,真實情感,躍然紙上,稿件在一版頭條見報后,引起強烈反響。2月4日,大年初八,人民日報推出專版《新一年,咱加油干》,記者們從現場發回了對航天檢測員、高鐵檢修工、邊防士兵、基層干部、網店店主、農業大戶的報道,登上多家新聞網站頭條,引發大量留言跟帖。

  經濟日報產經新聞部記者齊慧已經連續報道了七八年春運。報道“新春走基層”,她算是一名“老記者”了。而作為交通跑口記者,每年跑春運的感受都不一樣。

  “作為年輕記者,必須要蹲下去、沉下心,才能夠真正把握經濟發展脈搏,看到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況,保持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理性判斷和充足信心﹔才能讓我們的政治方向更加堅定、輿論導向更加明確、新聞志向更加高遠、工作取向更加清晰﹔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更好地引導群眾正確看待當前經濟形勢,鼓足干事創業的勁頭。”齊慧說。

  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新華社要求全社上下採取蹲點調研、區域協作調研、小分隊調研、專題調研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密切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廣袤大地上攝取營養,錘煉成長。光明日報更加明確了主要面向知識分子的“人文大報”或“文化大報”的基本定位,為了突出體現“文化味”和“泥土氣”,編委會對報紙的版面和內容產生進行了改革和調整。

  抓融合 思創新

  隻有迅速地將傳統權威優勢和新興技術發展從“加法”到“融合”轉變的媒體,才能搶佔發展的先機。“新春走基層”中的融媒體報道,讓編輯記者們感受深刻,

  今年1月,人民日報社全媒體新聞大廳正式啟用,“中央廚房”機制也首次運用到“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人民網先后進行多場“新春走基層”手機直播,話筒進農家,直播到田頭,總觀看數近50萬,轉評點贊數過萬。人民日報客戶端首次在春節期間開展移動直播——《給陌生人送個“福”字,找回久違的年味兒》,創意新穎,形式獨特,近20萬網友參與互動,形成刷屏效應。

  新華社報道手段創新,從“跟拍”到“直播”再到“互動”,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如新華社客戶端“現場新聞”推出“2017回家路上有我陪伴”對春運進行直播。新華網設置記者風採、討論專區等板塊加強互動,讓網民真正感受到新聞工作者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1月16日至20日,經濟日報記者高興貴跟隨北京西往返成都的K4217/4218次增開列車進行採訪。報道中,經濟日報首次進行了新嘗試,通過視頻、音頻、圖文進行長時間的直播,折射出社會的巨大變遷。

  正月初一到初六新聞頻道的晚間時段,央視每天推出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互動節目《家和萬事興》,以大屏聯小屏的形式每天聚焦一個話題,“晒年夜飯”“晒全家福”“晒傳家寶”“說小伙伴”“話小別離”,每一個話題,老百姓都有話可說。

  在中宣部召開的2017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上,劉奇葆同志強調新聞戰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的批示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改文風,更加體現群眾觀點、國情意識和文化自信,真正形成“長話短說、官話民說、粗話雅說、空話不說”的報道風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文風不是小事,改文風永遠在路上。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