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

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重走古鹽道 感受新變化”大型實地採訪體會

夏婧
2017年02月18日14:54 | 來源:重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本報版面截圖)

  “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挖掘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達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

  2016年5月,為挖掘、弘揚巴渝文化,本報記者兵分四路重走巴渝古鹽道。此次採訪歷時一個多月,記者穿行在川、渝、湘、鄂、黔、陝之間,行程數千公裡。

  從去年6月16日起,“重走古鹽道 感受新變化”大型實地採訪系列報道以20個版的篇幅在本報推出。這是重慶新聞媒體首次對巴渝古鹽道進行的全方位採訪報道。一時間,“巴渝古道”成為熱詞。

  跋山涉水

  挖掘傳統文化,見証改革變化

  巴渝文化的源頭與鹽有著不解之緣,延續數千公裡的鹽運古道被稱為“中國內陸最重要的文化沉積帶”。它們連接著川、渝、湘、鄂、黔、陝等地,對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和變革有著深遠影響,是維系川渝鄂湘黔社會民眾的一條情感之路、文化之脈。

  2016年5月本報記者組成近20人的採訪隊伍,分赴綦岸鹽道、巴鹽古道、秦巴古鹽道、涪岸鹽道進行實地採訪。登小道、攀崖壁、涉險灘。很多地方,記者不得不側身而行,艱難處更是手腳並用。在巫山縣銅鼓鎮郭家村長窩槽,一條不足3公裡的古鹽道,記者一行人足足走了4個小時。

  在跋山涉水中,記者不僅挖掘出了傳統文化,更見証了近年來古鹽道沿途各區縣在改革開放中的巨變。在西沱鎮雲梯街,當地居民自費上萬元修建了免費參觀的博物館,展示鹽道文化﹔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當地政府借助梓桐溝、梯子口等古鹽道遺址走出一條特色扶貧之路……

  傳承和發展,成為時代賦予古鹽道新的價值與意義。

  全媒體傳播

  創新方式手段,贏得網友“點贊”

  “重走古鹽道 感受新變化”大型實地採訪系列報道是本報創新傳播方式的一個縮影。

  從2016年6月16日起,本報陸續推出20個版報道古鹽道,並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同步刊播,人民網、新華網等紛紛轉載。此外,本報還結合網絡傳播特點,將文章進行重新編輯,加入大量圖片、視頻,為讀者全方位呈現了古鹽道的歷史文化。

  有網友留言,在朋友圈裡看到這組報道后,“感慨重慶有這麼令人震撼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從中悟出了重慶人那種精神的源頭,深感自豪與驕傲。”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表示,此次報道採用全媒體方式傳播,全景式對幾近湮滅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挖掘,是重慶日報在新聞領域與歷史文化領域的協同創新,也是黨報新聞工作者踐行“走轉改”的又一次創新。

  集結各方專家

  “抱團”解讀歷史文化、擴寬報道外延

  為採寫出有思想、有溫度的作品,本報集結各方專家,“抱團”解讀歷史文化,擴寬了報道外延。

  此次採訪報道,本報邀請了西南大學歷史學教授、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同行。石碑上殘缺的文字、被遺忘的山歌等都通過專家的詳細解讀呈現給讀者。

  報道結束后,本報還舉行了“重走古鹽道系列報道暨巴渝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會議集結了來自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市文物局、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等單位的各方專家,以及各區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大家就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當地文化遺產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從而擴寬了報道的外延。

  “這是重慶新聞媒體首次對巴渝古鹽道進行的全方位採訪報道,是重慶日報連續三年堅持‘重走’系列的又一豐碩成果。”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重慶新聞輿論研究專委會主任周勇說,“‘重走’,已經成為重慶日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擔當,重慶日報在‘重走’中發掘了重慶文化,深化了新聞研究,彰顯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