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短視頻行情急轉直下,為何媒體還在大舉擴張?

王天息 周揚
2017年02月21日16:02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短視頻行情急轉直下,為何媒體還在大舉擴張?

最近國外的不少媒體發現,他們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短視頻瀏覽量正在大幅下滑。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由於制作短視頻門檻低,成本也不高,更多的媒體和視頻創作者涌入了社交平台,欲從信息流中爭取自己的空間,加上低質、同質化內容泛濫,使得人們漸漸失去了觀看短視頻的興趣,播放量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

流量下降,短視頻“窮途將至”?

去年上半年,英國《太陽報》的社交賬號在Facebook發布單個視頻播放量能達到25萬次,而現在一個視頻播放量能有10萬都已是很不錯的成績了,這個結果讓該報社交平台的運營者措手不及。同樣遇到這個情況的還有《每日電訊報》,該報在2016年一周能發布70個短視頻,總播放量達上千萬,而現在卻連500萬都沒有。

據《每日電訊報》社交平台運營主管詹姆斯·卡森表示:“播放量的下滑不一定和內容飽和、算法或內容的改變有關。目前我們已經調整了內容運營策略,不再將主要目標放在追求播放量的數字上,而是要利用視頻吸引人們到第二、三級頁面上繼續瀏覽,從而帶動其他頁面流量增長,目前來看這一舉措的收效還是不錯的。

“我們現在正處於短視頻的‘內容爆炸’時期,”路透社資深記者、《2017媒體技術趨勢報告》的作者尼克·紐曼說:“一旦每個人都參與到短視頻領域,社交平台便無法維持像以前那樣單個視頻的播放量。所以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並不意味著短視頻已至末日。如今許多社交平台上的內容發布者都已經將內容中心轉移到了直播,以此來彌補短視頻流量的損失。”

在當今時代,如果不去勇於嘗試新東西,改進和提升內容質量,遲早就會落后於他人,這就是行業的本質。”半島電視台英語在線編輯齊亞德·拉姆利說:“隻不過如今這個更新換代的過程變得更快了而已。”

“群雄逐鹿”,眾媒體還在大舉擴張

而在另一方面,眾多媒體機構還在摩拳擦掌,大舉擴張視頻業務,企圖從炙手可熱的短視頻市場分一杯羹,其中也不乏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老牌傳統媒體。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於1月13日宣布,計劃擴大其視頻團隊規模,增加30個相關職位,屆時其負責視頻內容的員工數量將超過70人,業務專注於突發新聞的快速響應、創建個性化的視頻新聞節目,以及優化《華盛頓郵報》在其他平台上的視頻內容。

得益於優質的原創內容,以及每逢重大事件發生第一時間開展的現場直播,《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全年的移動視頻播放量相比前一年上漲了139%,這個數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們相信視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報道平台,我們有潛力利用自身優勢,來為新興平台打造視頻內容。”《華盛頓郵報》視頻編輯總監邁卡·格爾曼說,“人們對視頻的需求是存在的,我們正探索更多高品質的原創內容來吸引新的觀眾,使他們願意花費時間來觀看我們的視頻。”

《華盛頓郵報》還正在組建創意小組和項目腳本團隊,這些新職位致力於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聚焦國內外的突發事件,以及當下最有趣或具有爭議的故事,擴大《華盛頓郵報》的內容形式范圍。

在分銷渠道方面,除了像Facebook、Snapchat以及Youtube這些特定的社交平台之外,《華盛頓郵報》還嘗試OTT(over the top)模式,提供開放式視頻內容分銷服務(類似互聯網電視、視頻網站等),形成品牌效應。

格爾曼稱,今年該報的主要目標是生產更多視頻內容,並將視頻部門獨立於傳統的文字編輯部門。“視頻將預示著《華盛頓郵報》的發展未來,為此我們正在做一些賭注,打造全新的視頻體驗。”

短視頻已進入“新常態”,優質內容才是“王道”

短視頻熱度回落的現象其實在國內也有顯現。新媒體的傳播泡沫化,使得短視頻已到了一種“新常態”:搞笑、獵奇等“快消式內容”風氣過了之后,用戶的喜好也開始回歸理性,有了回歸優質內容的欲望。盡管最近短視頻的表現不盡人意,但社交平台和媒體機構仍在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原創內容生產,這既是在給初顯“疲軟”的短視頻市場注入“強心劑”,也是為了讓這個新興行業擁有更強大生命力,畢竟“內容為王”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仍是不破的真理。

根據國內某研究機構發布的《2016年短視頻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豐富、優質的內容是短視頻平台/節目吸引用戶的根本動力。從國內外一些擁有千萬級粉絲的短視頻項目來看,優質的內容也是它們能夠獲得人們關注、並成功使流量變現的基本根源。但短視頻內容並不僅僅是搞笑、無厘頭來吸引人眼球就可以,還需要強大的創意策劃和制作能力的驅動。

內容參考來源:

[1] Lucinda Southern,Publishers see short-form video views on Facebook cut in half:http://digiday.com/publishers/short-form-video-facebook/

[2] Joseph Lichterman,The Washington Post is putting a big bet on video:http://www.niemanlab.org/2017/01/the-washington-post-is-putting-a-big-bet-on-video-and-trying-to-break-into-daily-show-style-comedy/

[3] WashPostPR,The Washington Post announces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video team: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r/wp/2017/01/13/the-washington-post-announces-significant-expansion-of-video-team/?utm_term=.41d856d5260d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