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秦"總制片人焦陽:《大秦帝國》是我不改的初心

2017年02月23日07:1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焦陽:《大秦帝國》是我不改的初心

近段時間,國內的電視熒屏和視頻網站又被《大秦帝國》刷了屏——自2009年初次面世,這已經是這部系列劇第三次贏得喝彩之聲。縱觀近年的影視劇市場,架空與幻想大行其道,歷史劇則氣短已久,有水准、有情懷的歷史正劇更是鳳毛麟角。而《大秦帝國》在國產劇市場的過硬品質,以及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得不歸功於總制片人焦陽。

“最初是孫皓暉老師的劇本《商鞅變法》吸引了我,故事發生的年代像是被塵封已久的寶藏,亟待后人去開啟它。雖然當時小說還沒出齊,但我還是一口氣看完了一至五部,下定決心要拍第一部。”坐在從北京回西安的火車上,焦陽形容當初拍攝《大秦帝國》的感覺是“完全停不下來”,不全部拍完就沒法跟自己交代。

於是,2005年的焦陽給自己定了一個十年五部的計劃。第一部《裂變》播出之后,良好的口碑迅速形成,並在知名評分網站上獲得9.1的高分。這對焦陽而言是極大的鼓舞。為了盡快讓觀眾看到精彩的后續情節,他決定把第三部《崛起》和第二部《縱橫》連著拍。2011年,兩部戲便殺青了。

為了盡量做到對歷史的還原,當時攝制組由北向南,輾轉了七個地方才完成拍攝。第一場戰爭戲是在內蒙古的紅山軍馬場拍攝的,之后到涿州,利用那裡的城牆、破敗的民居拍攝了一些工程戲、戰爭戲,然后到象山和橫店拍了大量的內景戲,還嫌不夠用,又去了焦作的影視基地,用拍《東周列國志》遺留下來的景接著拍。

如此跋山涉水,盡心打磨,本應為這部戲帶來好運。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突然發生的“換角風波”,讓《崛起》在《縱橫》播出整整三年多之后才姍姍而至。

“因為劇中原本飾演男二號白起的演員出了事,不得不臨時選用邢佳棟代替。白起是劇中的主要角色,他獨自一人的戲可以補拍,另一些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戲隻能動用后期制作技術,把他‘補’進去。白起的戲加起來230多分鐘,但改戲、補戲卻花了14個月,比拍一部戲的時間還長。”談起這14個月的驚心動魄,焦陽仍心有余悸。

好在今年2月,《崛起》還是與觀眾見面了。“好飯不怕晚”——焦陽用一句當下影視界流行的話來安慰自己,但更多的是感激。“沒有他們(后期團隊)的努力,《崛起》的結局不堪設想。”十多年不改初心,這句話的個中況味亦令人慨嘆。

有人心存不解:作為一名制片人,耗費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把大好年華都投入到一部年代久遠,且未必被市場看好的歷史劇中,圖個什麼?然而,焦陽卻不這麼看,更多時候,他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原著作者孫皓暉花費十余年時間寫出了這部鴻篇巨制,令我肅然起敬。現在這部戲交到了我的手裡,我必須對得起它承載的歷史文化之重。”

然而,在凡事都追逐輕快的影視文化氛圍中,厚重的《大秦帝國》卻行走得並不輕鬆。首先是把關的嚴謹。作為國內唯一一部以秦國視角還原戰國歷史的正劇,這部戲在審核上極為審慎,必須接受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到主流媒體平台的層層把關。“故事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依據史實,在服裝道具的制作上,也是聘請了權威專家進行把關,盡力還原一個真實的戰國時代。”

除此之外,這部戲更大的困難來自於市場的“娛樂化”偏好。關於古裝劇,一些年輕觀眾非輕鬆題材不看,非架空玄幻不看。久而久之,嚴肅的歷史正劇逐漸被擠到了市場的角落。很多專家學者為歷史正劇鳴不平,既批評膚淺架空的幻想,也哀嘆現實關懷的失落。不過,身在漩渦之中的焦陽反而更顯樂觀。“歷史正劇近年來的市場空間確實比較狹小且處境艱難,但從觀眾的反響來看,他們的喜好也都是多元的。”對他來說,影視行業要朝著繁榮的方向發展,不應是哪一類劇壓倒另一類劇,而應互相尊重,保持各自的空間。

《大秦帝國》第三部《崛起》的熱播,被視作歷史正劇回暖的信號,既受到從觀眾、劇評人到媒體、學術界的廣泛稱贊,又不乏來自更高要求的批評之聲。對此,十年磨一劍的焦陽一直有份難得的冷靜,所有批評他都“照單全收”。“吐槽不可怕,冷漠才可怕,隻要觀眾願意看這部戲,罵也行。”

如今,曾經的五部計劃隻完成了三部,剩下兩部尚在籌備。對於已經守候了十二年的焦陽來說,繼續走下去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且並不急於求成的事。“我是做電視劇的,全心全意去做好它,對得起這段塵封的歷史,對得起初心就可以了,至於給這部劇打多少分,就留給觀眾評說吧。”(博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