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三大央媒競技移動直播,套路都有啥?

研究事兒 研究事兒
2017年03月01日14: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近幾天,移動直播圈因三大央媒的入局而格外熱鬧。格力集團的董小姐剛通過“人民直播”大談給員工買車買房﹔新華社記者又邊走邊播,通過“現場雲”直播日本福島核泄漏不能說的秘密﹔而集聚了央視和數十家省級、計劃單列市電視台能量的“央視移動新聞網”,把世界各地的新聞濃縮到一屏。就說昨天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吧,截至28日16時,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直播”頁面觀看的人數就已超過140萬人。三大央媒為何都集中在移動直播競技?您又喜歡他們中哪家做的直播?不妨先看看研究事兒(ID:rmrbyjb)從中發現的端倪。

敲黑板!這個很重要,三家直播哪裡看?

過去的一年中,用“爆火”來形容網絡直播,一點兒也不為過。提起斗魚、虎牙,您即便沒去過,也沒少聽說過,網紅主播月入十萬早已不在話下,“身價”最高的主播一年就能賺幾千萬元。移動互聯網時代,得用戶者得天下,火爆的直播,不僅被資本持續熱捧,更引來傳統媒體的關注,三家央媒入局直播,看中的正是平台級產品對構建完整傳播生態系統的決定性作用,是有備而來還是臨時上馬?先要從各個平台的定位說起。

2月19日,在人民日報社召開的移動傳播創新論壇上,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右)、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庹震共同啟動 " 人民直播 " 上線。

第一家叫做“人民直播”。這個平台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發起,與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建設,旨在淨化直播環境,引導直播發展,用新技術傳播和壯大正能量。通過這一平台,成員將共享優質原創直播內容、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免費的雲存儲和帶寬支持。“人民直播”於2月19日正式推出,已有百余家媒體機構、政府機構、知名自媒體、名人明星等加入。目前,“人民直播”的產品可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等多種途徑觀看,點擊人民日報客戶端主屏下方的“直播”即可進入“直播大廳”,卡片式頁面,清爽大方,很有觀感。

第二家是“現場雲”。 是由新華社於2月19日推出的一個全國服務平台,旨在與國內媒體共享成熟的“現場新聞”直播態產品,為國內媒體提供融合發展新平台。包含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地方黨政機關在內的首批102家機構同步入駐該平台。據新華社報道,“現場雲”採集App的技術開發已經完成,隻需在手機上一鍵安裝,媒體記者就能瞬間擁有這一全息直播報道“利器”。“現場雲”的產品,可點擊新華社客戶端首屏的“現場”進入,內容布局與“人民直播”相似。 

第三家是“央視移動新聞網”。 是由央視於2月19日推出的自研平台,在應用商店搜索“央視新聞+”即可下載。該平台除了供央視記者完成現場的採集(拍攝)、編碼、傳輸等環節外,還設置了矩陣號板塊,吸引入駐機構協同進行內容發布、視頻直播,目前已有包括央視新聞、四川觀察、江蘇新時空在內的50家廣電機構入駐。“央視新聞+”的界面有“地圖”板塊,以數字形式提示各地發生的視頻新聞,用戶可隨意放大縮小地圖進行選擇性播放﹔有“精選”板塊,順次展示關注度高的新聞,重要報道以置頂形式突出顯示。

看重點!同日上戰場,移動直播哪家強?

細心的您一定要問了,他們為啥都在2月19日推出?

同日推出,並非巧合。今年2月19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一周年,三家央媒選擇在同一天推出新產品,更准確地說,是以節點為起點,正式吹響了進軍移動直播的號角。

移動直播對三大央媒來說並不陌生。去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就做了多場視頻直播的嘗試,去年10月17日,人民日報微博還對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進行了現場直播。而擅長讓視頻說話的央視,對移動直播更是出手不斷,去年兩會期間,他們便搭建了雲直播平台,進行全景式兩會網絡直播。 

歷經一周多的鏖戰,三家平台推出的產品如何?研究事兒(ID:rmrbyjb)對此做了細心觀察。

還是先說“人民直播”。自2月19日至28日18時,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直播”頁面共推出10個直播產品。其中,首期開播的視頻訪談節目《大咖有話》,由人民日報記者擔綱主持,央視前主持人郎永淳對話董明珠,吸引了超過150萬網友的關注。雖說產品數量並不太多,但直播話題選擇、界面設計和觀看體驗較好,直播大廳中各個卡片的設計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非常吸引眼球。看得出,他們是在走少而精的路線。點擊卡片進入直播界面,分設“直播間”和“大家聊”兩個板塊,為網友了解視頻內容和交流互動提供便利。

再看看“現場雲”。同一時段內,“現場雲”平台推送的直播數量是“人民直播”的近五倍,直播頁面用到的相關圖片更多,圖片呈現效果比較顯著。從直播話題來看,涉及面較廣,內容更加多元,經常有多個直播同時進行。點擊卡片進入直播界面,分設“現場直播”和“邊看邊聊”兩個板塊,布局和“人民直播”類似。 

最后再看“央視移動新聞網”。本就擅長做電視新聞的央視,再加上全國省級廣電系統的加盟,用“移動直播巨無霸”來形容這個平台,顯得一點都不為過。從主屏密密麻麻的各地視頻新聞條數中,你就能理解“新聞無處不在”的意義,對這個“巨無霸”來說,新聞的條數似乎已經並不重要。研究事兒(ID:rmrbyjb)想說的是,要想從這以百千來計的數字中快速定位最想看的內容,難度恐比大海撈針。對於受眾類似的困惑,“央視移動新聞網”也想到了,進入“精選”模式,可以看到編輯精選的重要新聞,但即便如此,想要點開某個視頻觀看的決定也很難做出。研究事兒(ID:rmrbyjb)認認真真地翻看了近兩天的精選目錄,多數視頻閱讀量維持在一千以內。此外,四十家矩陣號中,除“央視新聞外”,發布量超過100條的僅有五家。信息數量龐大的背后,是重要內容難以快速進入受眾視野的隱憂。

研究事兒(ID:rmrbyjb)發現,三家平台都在立足打造平台優勢,依靠多方資源形成的合理來為受眾提供更為及時、海量的內容。要建設一個好的平台,並有效發揮其功用,平台的技術力量、人員水平、傳播力、合作方使用意願、公眾的參與度等等,都是決定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事兒(ID:rmrbyjb)對三家直播平台的體驗肯定不夠全面,若問移動直播哪家強?決定於誰能夠以最快速度、最好形式為公眾提供有效信息。

出點子!央媒做直播,哪些方面要改進?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傳統媒體日益有了影響力被沖擊、自身優勢被淡化的苦惱。進軍移動直播,是傳統媒體走的一步好棋。內容優勢、渠道優勢、平台優勢、人才優勢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在熱點事件追蹤、及時發出聲音、引領輿論走向等方面,找回了自身的價值,吸引了受眾的目光。

有人說,如果過去是“有圖有真相”,在視頻直播時代,有直播才有真相。從現實來看,這話一點兒不假。不過在研究事兒(ID:rmrbyjb)看來,移動直播更像是媒體人的練兵場和試金石,要推動名記者、名編輯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網紅”,我們還亟須加快全員融合轉型,在觀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

直播要有專業范兒。記者出鏡直播,這是個技術活!事前充分的案頭准備,克服鏡頭前的緊張情緒等,這些都給想要出鏡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些直播產品來看,不少媒體人顯然缺乏直播經驗,在對直播現場的把控、前后方的配合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記者對鏡頭很不適應,直播中會出現忘詞狀況,低頭讀稿的情形也時常發生﹔有記者在直播中隨意打斷嘉賓發言,在對話默契上存在瑕疵。類似問題,需要通過不斷培訓和鍛煉得以改善,最終還是要按照直播規律辦事,台前幕后都要更加專業。

差錯問題不可忽視。幾年前,有網友專門剪輯了一段電視台“各種直播失誤合集”的視頻,將各頻道節目直播時主持人的口誤、導播切換鏡頭的失誤以及嘉賓忘詞等“事故”片段集合在一起,其中不乏名嘴“老馬失蹄”的鏡頭。做直播不易,有些差錯確實難以百分百防范,但有些差錯盡量還要避免。比如,“現場雲”於2月23日推送的《福島核泄漏不能說的秘密——新華社記者深入福島第一核電站》中,“在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24公裡處,輻射值大約是東京的一倍”,對比上下文很容易發現,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顯然是“輻射值大約是東京的兩倍”。

注重打造特色平台。移動直播平台的構建,最終目的還是要將優質內容傳播出去。三家央媒同台競爭,在突出移動優先的同時,也要防止把平台做成大而全的資源大雜燴。研究事兒(ID:rmrbyjb)注意到,因為有人民日報客戶端在新媒體中的領先優勢,“人民直播”每期直播的閱讀量普遍能超過五十萬。如何發揮客戶端龐大用戶群的優勢,把直播平台做出特色,值得認真思考。尤其是在內容海量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強調精品意識,從數量優勢演化為質量取勝?看來還需要在打造特色上多做考量。

面對直播的火爆,很多人都在感嘆,以后干媒體是越來越苦了,不僅要文字、攝影並重,還要練就視頻拍攝、出鏡主持和現場直播的本領,這時間還夠用嗎?研究事兒(ID:rmrbyjb)認為,媒體融合的進程,同樣也是個體成長的過程,“全面創新、移動優先、深度融合”是未來的方向。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撰稿/統籌: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