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兩會前,聊聊人民大會堂那些事兒

講堂堂主 研究事兒
2017年03月01日14: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又要召開了,當然地點仍然在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從1959年9月9日竣工以來,不僅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空間,更代表了國家的形象。就像當年彭真同志說的那樣:人民大會堂不僅是一座建筑,而且是一座政治工廠。今天堂主就帶您走進神秘的即將萬眾矚目的人民大會堂,聊聊人民大會堂那些事兒。

人民大會堂是怎麼建成的

最早提出建容納萬人的大禮堂的是我們的毛主席,他在1945年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的中央七大上就提出希望革命勝利后能建一座萬人大禮堂。為什麼是萬人?據說是因為毛主席特別喜歡“萬”字,在詩詞中也喜歡用“萬”字,比如“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百萬雄師過大江”等等。他進北京后不久,就提出建設“百萬人廣場”,這也是天安門廣場最早的動議。1958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決議,要在建國十周年的時候在北京建設一批重大工程,其中第一位就是“萬人大會堂”。

高大上的萬人大禮堂

這之后,北京市馬上成立了由馮佩之負責的國慶工程設計領導小組和由張镈為總建筑師的大會堂設計組,在很短時間內選出了大會堂設計的8個方案,並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由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北京市規劃局各自做一個綜合方案。實際上,在制定方案的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已經發生了很多很多的爭論,比如大會堂正門中心是不是正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大會堂高度是不是超過天安門城樓等。這些爭論在周總理、彭真、劉仁等領導的親自過問下,都得到了平息,比如根據“活人不對死人”的傳統習慣,大會堂正門不要正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根據“以人民為主”的原則,大會堂高度可以超過天安門城樓。

剛建成的人民大會堂東門

1958年10月23日,周總理最終確定了由北京市規劃局趙冬日、沈其設計的方案,10月28日大會堂工程正式開工。但是在工程開工不久,梁思成、王華彬等建筑界大腕都提出自己的意見,有的還很尖銳,比如“柱子太多影響室內採光”“小孩兒放大”“西而古的風格不適合大會堂”等意見。為此,1959年1月20日,周總理親自召集專家們開會,他在會上解答了專家的質疑,給大家講起了故事:早年間菩薩實際上有兩撇小胡子,看起來是印度人的樣子,老百姓都覺得很別扭。畫師於是把一張菩薩像貼在大街上,自己躲在一旁偷聽百姓的評論,之后再根據大家的意見對畫像進行修改,這才漸漸演變成了如今菩薩“不男不女”的樣子。另外,塔也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如今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式建筑中的一類。所以,在建設大會堂時,不能被狹隘的民族情結給局限住,而是應該“中外古今,一切精華,含包並蓄,皆為我用”。正是周總理的這一席話讓專家們心服口服,接受了最終大會堂的設計方案。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人民大會堂如此龐大的工程,就是在今天的技術水平和施工條件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工也堪稱奇跡,靠的是什麼,就是戰天斗地的大無畏精神。那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年代,一位當年北京一建公司的建筑工人對堂主說:“那時候參加會戰的工人們根本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除夕就回家吃了頓團圓飯又回到工作崗位。餓了隨時可以去大食堂吃飯,24小時有飯吃﹔累了就躺在工地上睡會兒,醒了再干。真是熱火朝天,幾萬人奮戰在工地上,劉少奇、朱老總、周總理都來看望過大家。”那個時候,全國20多支青年突擊隊齊聚北京,最有名的當屬李瑞環為首的木工青年突擊隊和張百發為首的鋼筋工青年突擊隊,很多青年主動加入了他們的突擊隊,他們的隊伍也從原來幾十人擴展到幾百人,為大會堂的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與人民大會堂建設的“木工青年突擊隊”隊長李瑞環(中)

1959年9月9日,這是個偉大的日子,大會堂全部順利竣工交付使用,梅蘭芳在萬人大禮堂演出《貴妃醉酒》,慰問建設大軍。9月29日,國慶十周年宴會在五千人宴會廳舉行,人民大會堂從此走進中國人的生活,走進中國的政治舞台。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人民大會堂的名字到底怎麼來的?有個傳言是說大會堂建成后,周總理帶領專家們去視察,請各位專家為大會堂起名字,最后總理選定了土木專家茅以升起的“人民大會堂”。但根據時任大會堂工程副總指揮的萬裡同志的回憶,9月9日凌晨2點半,毛主席來到大會堂工地,視察工地后,萬裡等請毛主席為大會堂命名,毛主席問:“你們現在怎麼叫這座建筑?”萬裡回答說:“我們一般叫‘大會堂’或‘人大會堂’。”毛主席說:“那就叫‘人民大會堂’吧!”這樣,人民的大會堂有了自己的名字。

人民大會堂布局布置

絕對高端大氣上檔次

總體上看,人民大會堂內部按功能進行了分區,尤其是在2012年人大常委會議廳改擴建后,其功能分布格局更加完善。目前一區主要側重於國事活動、二區側重於大型會議和社會活動,三區側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各項功能使用。

在布局和布置上,人民大會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人為主”“物為人用”。這是周總理提出來的。雖然大會堂的設計借鑒了西方一些教堂的設計,但在很多細節上都是以人為中心,體現實用性。比如在室內和人靠近的地方,如窗台、台階等地方,絕不會太高或太陡,而是選擇向人靠攏的比例設計,使人感到人才是建筑的主人。比如萬人大禮堂桌椅之間的縱向通道,都與主席台保持垂直,前排座位不能擋住后排的視線,每排椅子都要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這意味著每排桌子的弧度都不相同,幾乎每一張桌子都是特別定制的。雖然每一層離著主席台的距離有所差別,但每一層都能很清楚地看到主席台上的人物。更神奇的是,從主席台往上看,不管是2層還是3層,每個角度也都能看得很清楚。這完全符合了當初周總理提出“不搞包廂、不擋視線”的要求。

今天的人民大會堂東門

二是體現政治意義和地方、民族風格。比如萬人大禮堂的燈光設計,在離地33米高的穹頂上,包圍著一盞紅色五星燈。五星周圍用鎦金制作了70道光芒線,又有40個葵花燈環繞周圍,這代表“群眾向著我們黨,擁護我們新中國”。

比如無論從東門和北門進入大會堂,都要經過門廳、樓梯、大廳,最后到達大禮堂或宴會廳,使參會者產生很強的序列感和儀式感,形成了極為庄重的氛圍。比如人民大會堂的內部裝飾,既有五角星、煉鋼爐、玉米、麥穗等具有時代烙印的圖案,又有牡丹、蓮花等古典傳統裝飾紋飾,34個地方廳室也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裝飾。

三是與時俱進,布局、裝飾不斷改進。比如文革中和改革開放前期,萬人大禮堂主席團坐席背后,懸挂著毛澤東像和其他領袖頭像,后來在一些中央領導的建議下換成了國徽。現在全國人大在萬人大禮堂開會時,一顆直徑近6米的國徽由大會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懸挂至主席台背后,兩邊被十面紅旗拱衛。

中共十大會場布置

再比如人民大會堂裝飾畫中,既有《江山如此多嬌》《當代英雄》這樣五六十年代的經典作品,也有改革開放之后創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長春》《幽燕金秋圖》,還有近些年創作的《偉業千秋》《胡楊禮贊》等。

幽燕金秋圖 

怎麼進人民大會堂,也有講究

每年召開兩會時,人民大會堂有五個門可以入場,大部分代表和委員從東門入場。東門作為人民大會堂的正門,共有五扇門,其中最北側一扇會專門設為外國使節通道,外國使節入場不需要安檢,這也是最大的一種禮遇。東門迎著太陽升起,象征著代表、委員代表著人民的權力來這裡參政議政並行使民主權利。另外,進東門后空間非常開闊,可以緩沖大部分代表委員集中入場、排隊安檢的壓力,也便於他們直接進入萬人大禮堂。

人民大會堂五門示意圖(自制)

北門是我們熟知的“部長通道”,在北大廳還設有記者採訪席。這也是兩會中最吸引公眾眼球的地方之一。南門是記者和各新聞媒體入場口。西北門設有車道,汽車可以開至大門口,為年事很高或行動不便的代表、委員入場通道,這是周總理的意見,因為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很多代表委員年齡都在70歲以上,上樓梯、走太多路確實不太方便。“四副兩高”以上級別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從西南門入場,這種專屬也是一種政治慣例,因為從西南門進入后是118廳和湖南廳,118廳是當年毛主席常年辦公、開會、接見外賓和臨時休息的地方,從這個廳出來可以直接上到大禮堂主席台開會。

人民大會堂湖南廳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撰稿、編輯:劉燁 素材:海強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