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社會性災難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對比研究
摘 要:語言,除了客觀地表達命題的功能之外,還具有表達說話人的觀點、說話人的感情和說話人的態度的功能。在對語言的客觀性要求甚高的新聞報道中,語言主觀性的體現對文本意義表達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本文通過對中西方社會性災難新聞報道的文本研究,對比分析了中西方災難性新聞的寫作差異,建議新聞工作者在語言使用中能盡量避免個人觀點的表達、進而使新聞文本更加客觀化。
關鍵詞:新聞﹔主觀性﹔評價
語言是說話人所談事件的集合,是活動的方式,是做“事情”的方法。語言表達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度。在評價系統理論中,語言作為一種“手段”,通過分析語言本身,可以評價話語人對事件的立場、觀點和態度。作為功能語法理論中人際意義資源部分的拓展,評價系統理論中的評價意義,其主觀和具有價值負荷的特點能夠幫助我們識別什麼樣的語言資源才是具有評價意義的,因此也更加有利於我們對語篇進行解讀。本文分別選擇若干關於2016年3月發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爆炸襲擊事件的中英新聞報道文本作為分析對象,在“主觀性”這一大框架下,根據評價系統理論探討新聞語言中的主觀性,對比分析中西方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希望對大眾在新聞文本的解讀上,以及對今后的主觀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語言的主觀性
語言的特性之一就是“主觀性”,說話者“自我”的成分多少會在話語中有所表現。換句話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時候,除了話語內容本身,說話人會不自覺地在說出的話當中傳達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情感,由此,說話人的“主觀”認識便會在話語中留下印記。
以往的“主觀性”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分別為說話人的視角、情感,以及認識。其中,視角就是說話人觀察客觀現實的角度,或是說話人對客觀情狀進行敘說的出發點。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說話人大腦中的對事物的成像也就不同。即同一客觀現狀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不同的理解。說話人的語言,經前人研究表明,包含作者主觀情感態度的語言表達式存在於語言表達的每一個層面。在新聞報道當中,新聞作者對新聞事件的立場、觀點、情感等會通過這些語言形式傳達給讀者,報道者總是傾向於在新聞文本中注入自己對新聞事件的主觀評價。語言研究者和讀者通過對評價系統理論原則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對新聞語言中的主觀性成分進行分析。
二、新聞語篇的主觀性
新聞報道是大眾了解時事消息的重要渠道。社會性災難新聞的傳播更是會對社會的穩定性有明顯的作用影響。新聞報道者通常試圖避免在新聞寫作中流露主觀情感態度,但是由於新聞由人寫成,新聞話語中無可避免會體現寫作者的主觀性,因此分析此類語篇的主觀性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挑戰性。
評價理論認為可以將語言作為一種“手段”,研究者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分析,評價話語者對事態的立場、觀點和態度。評價理論包括三大子系統:介入,態度和級差,其中,態度次系統化為情感、判斷和鑒賞。本文對新聞語篇的主觀性研究,即從態度系統的三個方面著手。
(一)情感
情感是態度系統的中心,制約著其他兩個系統。情感可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悲傷或快樂,自信或焦慮等。
1.比利時法語國家電視台網站及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照片顯示,大批旅客慌忙逃出機場大樓,機場內冒出濃煙,多扇窗戶碎裂,棚頂被部分炸塌,地面上散落房頂碎片,現場一片混亂。
在截取的這段《環球時報》的報道中,帶有感情的詞匯如“慌忙”“一片混亂”等,體現了語言的人際功能,這些詞匯都帶有明顯的主觀性。使用這些帶有感情色彩並且主觀性傾向明顯的詞匯,報道者明顯想要表現出該次爆炸對民眾造成的影響,對恐怖襲擊持批判態度,通過對爆炸現場的描述,運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試圖引起讀者的共鳴。
2.BRUSSELS -- Explosions at the Brussels airport and a downtown metro stop rocked the city Tuesday, killing more than 30 people, and wounding dozens.
而通過分析《今日美國》的報道可以發現,報道者更傾向於客觀描述一個事件。所運用的詞匯並沒有任何情感色彩。相對應的,報道者運用數據來敘述爆炸造成的傷亡情況使得該段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更加凸顯。
(二)判斷
判斷以社會准則為依托,對人的行為以肯定、否定,表揚、譴責等方式進行評判。從語言層面上來說,判斷分為兩個方面,分別為顯性和隱性。在評價理論體系中,顯性判定通過詞匯手段進行表達,而隱性判定通過標記進行表達。標記作為對價值的判定,通常由代表中性的表意手段表示。在新聞報道中,為了表現其新聞語篇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新聞寫作者常常運用引用或轉述他人話語的方式。然而新聞報道的主觀性會受報道者本身擁有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背景影響,通過用詞的選擇、隱性判定等方式在文本中有所體現。
1.一名受傷男子在醫院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心有余悸地說:“當時地鐵剛進站,我就聽到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震得我耳朵發聾,我匆忙逃出車廂后回頭發現我前面有一節車廂整個都被炸毀了。”
《環球時報》的這段新聞文本中,報道者選取了“心有余悸”一詞來表現受採訪者的心理狀況,非常明顯地表達了自己對該次新聞事件的態度。同時,通過對受訪者話語的引用,其中“震得發聾”“匆忙”“毀”等用詞,均表現了該次事件給民眾造成的恐慌感,利用說話人本身的主觀態度來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用話語文本本身體現了報道者對爆炸襲擊的批判之情。
2.A journalist for Sky News who was in the duty-free area of the airport at the time of the explosions told the British broadcaster: "There was panic, people trying to find shelter where they were after we heard those two explosions. I could feel the building move. There was also dust and smoke as well.”
在《今日美國》的新聞文本中,報道者同樣試圖通過引用轉述的方式評價新聞事件,利用說話人本身的主觀態度來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降低報道者自身的主觀性。然而引用文本當中”panic” ”shelter”等具有顯性判定的詞語明顯表明了說話者對該次爆炸事件的批判態度。因此,在該段新聞文本中同樣體現了報道者的主觀態度。
(三)鑒賞
鑒賞是依據某一領域的價值標准(主要對象不是人的行為,而是無生命的物體),對語言符號或自然現象進行價值評判。該系統分為三個子范疇:反應、構成和價值。
其中,價值,是指站在社會的角度來解讀文本時,判斷其重要性及價值,如:“vital”“essential”“fundamental” “considerable”“crucial”“worthy”“dangerous”…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人際詞匯的出現使得新聞報道帶有明顯的主觀性。
1.爆炸發生后,布魯塞爾街頭到處是軍人、警察和反恐人員。在歐盟總部附近,不斷有警車呼嘯而過,警笛聲大作。每個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持槍的警衛人員嚴陣以待。
《環球時報》第一時間聯系到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大使館方面表示,目前暫時沒有收到中國公民傷亡的消息,不過由於當地信息比較亂,使館方面正在密切跟蹤,有最新消息會及時發布。
以上截取的兩段《環球時報》的新聞文本當中,“到處”和“嚴陣以待”表明了該次爆炸事件的嚴峻﹔“第一時間”“密切”這兩個詞匯的選用則表明了新聞事件的緊急性。整段話語整體上看是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然而通過詞匯的選用,報道者將自身的看法融入到了新聞文本中,其潛在的主觀價值判斷在潛移默化中對讀者造成了一定影響。
2.Two explosions occurred during morning rush hour Tuesday at the airport in Zaventem and one at a downtown metro station near European Union buildings. Belgium's federal prosecutor confirmed the blasts were terrorist attacks. Authorities raised Belgium's terror threat to its maximum level. The Islamic State 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error attacks, according to SITE Intelligence Group.
相反,《今日美國》的這段文本中並沒有出現帶有感情色彩的人際詞匯。單就這段新聞文本而言,其主觀性的體現並不明顯,對事件的敘述相對較為客觀。
三、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新聞語言文本當中,由於新聞報道者在寫作過程中主觀意識的注入,會體現其個人潛意識的主觀性態度,而這種語言當中的“主觀性”必然會影響新聞的態度導向。而中西方媒體在對發生在非本國的社會性災難事件的報道上,其主觀意識的傾注也有較大的不同。通過兩則新聞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環球時報》的新聞語篇中其報道者的主觀情感有較為明顯的體現﹔而《今日美國》的敘述以客觀報道為主,其主觀性較不明顯。由於新聞話語中無可避免會體現寫作者的主觀性,因此為避免對大眾讀者造成導向性的結論引導,分析此類語篇的主觀性具有深刻的意義。希望本文的分析能有助於讀者對新聞語篇的解讀,在閱讀中西新聞文本時對其主觀性有更好地把握,從而能夠以更加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新聞事件本身。
參考文獻:
[1] Lyons, B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 ergo sum[M]. New York: John Wiley, 1982.
[2] Lyons, B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3] Finegan, Edward.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edited by Dieter Stein and Susan Wrigh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Martin, J.R. and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3.
[5] 高貝,黃安琪.中美報紙中災難性新聞報道的語言特色對比分析———以China Daily 和Washington Post 對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的報道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5(34).
[6] 高晴. 英語新聞語篇的主觀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外語研究,2010(25).
[7]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 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 胡壯麟.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淵源[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
[9] 沈家煊. 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10] 王振華. 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J]. 外國語,2001(6).
[11] 楊信彰. 語篇中的評價性手段[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