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電視劇公司的轉型

付秋語
2017年03月01日10:5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三網融合、多屏合一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公司大舉進軍並布局影視業,我國電視劇行業由此發生深刻的變革。如今,網劇替代電視劇轉移了觀眾大量的注意力,傳統制作公司也都動作起來,改革創新以適應行業大勢。本文聚焦“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電視劇公司的轉型,結合實例梳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方式,並對未來發展中的變與不變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電視劇﹔轉型

一、“互聯網+”影視下的電視劇環境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影視劇的播放逐漸從電視流向手機等移動屏幕。工信部2016年3月的數據顯示:僅移動端國內互聯網用戶達到9.8億人。藝恩《2014年中國網絡自制內容白皮書》顯示:用戶上網為觀看視頻的佔比率高達84%[1]。這便是互聯網巨頭進軍影視業的根源,受歡迎的作品成為強大的流量入口,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作為觀眾最喜聞樂見的視頻類型,優質電視劇在“互聯網+”背景下仍受到渠道方的爭奪,持續為制作方帶來良好業績,但各種情形卻趨於復雜。

影視大環境的改變對電視劇制作公司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艱巨的挑戰。收看渠道從單一的電視拓展為復雜的多屏,也意味著觀眾對數量和質量產生更高的要求,多元的網絡劇似乎比傳統電視劇更受歡迎。面對新的現象與變化,制作公司需要重新思考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要生產怎樣的劇才能適應新需求?2.如何平衡互聯網和電視台兩條渠道?3.是專心內容制作還是自建網絡渠道?筆者接著就結合電視劇公司的實例,梳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轉型,分析它們參照自身情況,對上述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

二、傳統電視劇公司三種典型的轉型方式

1.小規模公司的命運:歸入互聯網巨頭麾下——花兒影視

花兒影視成立於2006年,旗下有名導鄭曉龍和名制片人曹平,先后制作了《金婚》《甄嬛傳》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早在2005年,花兒出品的《幸福像花兒一樣》成為樂視買下的首部獨家版權電視劇。2010年,樂視又以當時的天價拿下《甄嬛傳》的網絡獨播權,兩劇的熱播印証了樂視不俗的遠見。這不僅給樂視帶來巨額的經濟效益,更奠定了“大劇看樂視”口碑。2013年,花兒影視正式被樂視全資收購,更名東陽市樂視花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此舉使雙方取得共贏:花兒影視能夠保留較大的創作權,還找到一個可靠的投資、播放、宣發的渠道。而樂視之所以收購花兒,自然看重的是它制作精品電視劇的能力。

《紅高粱》是花兒被收購后的第一部劇,在運用互聯網思維營銷方面,擁有獨家網絡版權的樂視可是下足了功夫。《紅高粱》播出前一個月,樂視就開始預熱:網站先后上線了多個主題視頻,還獨家曝光了一系列幕后花絮,讓該劇未開播就積攢了可觀的人氣。后來,樂視聯手東方衛視,將開播發布會打造成晚會級的開播大典,鄭曉龍攜周迅等主演齊亮相,並由東方衛視和樂視聯合播出。《紅高粱》播放期間,樂視在新浪微博上發起話題#紅高粱in樂視#,通過發放主創簽名照等小禮物,與粉絲頻繁互動。制作精良的《紅高粱》再加上用心的營銷,果然掀起了一陣收視熱,樂視的流量突破了6億,衛視收視率也相當出色。

此外,為慶祝《紅高粱》播出中期流量突破4億,樂視發起破億大聯歡“看紅高粱探班羋月”活動,將兩劇捆綁宣傳。這樣不僅為當時拍攝中的《羋月傳》預熱了一把,也向廣告客戶發出了信號。可以說,《紅高粱》和《羋月傳》開啟了樂視的全流程營銷時代。目前,樂視花兒又有兩大動作,一是保留優勢項目:繼續出品鄭曉龍執導的新劇《急診科醫生》,二是將目光投向青睞魔幻題材及“二次元”的網劇市場,聯手漫畫家使徒子推出《閻王不高興》,頗有打造“爆款國漫網劇”之勢。顯然,有了樂視的保駕護航,花兒更有底氣去嘗試全新的電視劇類型。

2.最大多數的選擇:牽手互聯網公司——正午陽光等公司

多屏時代的來臨使得影視劇的發行受到了明顯的影響。過去,制作公司隻能和作為唯一播出渠道的電視台合作。而如今,人們樂於在網站上的海量節目中選擇自己所鐘意的,這促使制作公司開始與視頻網站合作。更何況投放到電視台的劇集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傳播方式都相對受限,網劇則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靈活度,還可得到網絡公司的扶持。鑒於這兩個主因,多數電視劇公司在“互聯網+”背景下並未於自建網絡渠道方面投入過多,而是仍然以內容為核心,通過與互聯網公司結對來盈利,譬如慈文傳媒與騰訊合作《暗黑者》,唐人影視與搜狐合作《無心法師》等。2016年的熱門網劇《法醫秦明》也是搜狐視頻和博集天卷影業聯合出品的,而由東方衛視和騰訊共同播放的《如果蝸牛有愛情》則是企鵝影業(騰訊子公司)和東陽正午陽光影視共同出品。

不妨就以這兩年聲名鵲起的正午陽光為例,該公司擁有一支以孔笙、侯鴻亮為主的優良團隊,曾經制作了《闖關東》《溫州一家人》《北平無戰事》等標杆作品,創下過連續三部劇集在央視和一線衛視開年的好成績。近兩年,其出品的《琅琊榜》和《歡樂頌》更是獲得了巨大的認可,團隊贏得了高度評價,各級電視台和互聯網公司都看中他們的實力。2015年的《他來了,請閉眼》是正午陽光第一次試水網劇,成為國內首部互聯網反向輸出到一線衛視的作品,在搜狐視頻、東方衛視同步播出。據悉,東方衛視選擇該劇正是聽取了侯鴻亮團隊對該劇的推薦。正午陽光化身視頻網站和電視台之間的橋梁,非常具有先鋒意義。

事實上,許多影視公司都與衛視、互聯網公司同時保持密切聯系,比如慈文傳媒就與湖南衛視、騰訊多次合作。視頻網站通過影視公司為中介反哺電視台的情況日益普遍:2016年就有《老九門》《九州天空城》和《如果蝸牛有愛情》等網劇相繼反向輸送衛視。同時,線上線下統一標准政策的推動,反而打通了網劇在雙平台聯動播出的政策壁壘,對網劇的上星也有極大促進作用。隨著網劇投資、制作、發行模式的成型,未來它與電視劇的界限將進一步模糊,優秀網劇會獲得更多市場話語權,市場馬太效應將持續放大。有實力的電視劇公司作為內容提供方,可能會享有優先渠道選擇權。

3.龍頭老大的嘗試:“SIP+X”泛娛樂布局——華策影視

作為國內最大的電視劇制作公司,華策是互聯網公司期望合作的對象。2014年,百度就曲線入股華策,聯手形成協同效應。華策的網絡播出權優先供給百度,特別是旗下的愛奇藝,而百度的新媒體渠道、大數據資源則為華策所共享。同年,華策還與小米科技建立合作,開放節目版權庫在小米的終端以聚合的方式全面上線[1]。

華策作為電視劇圈的龍頭老大,其野心遠不止於此。2015年,華策影視在上海宣布啟動“SIP”戰略,其核心邏輯是:徹底打通互聯網和影視的界限,從IP開發的最初即對劇目、電影、游戲、電商衍生品等全產品線進行一攬子運營。2016年或將成為華策轉型升級后,全網劇、綜藝、電影全內容的爆發年,其“SIP+X泛娛樂布局”可謂風生水起。一方面走國際化合作路線:2015年間接投資的韓劇《太陽的后裔》播出后爆紅,2016年將落地數部與韓、美頂級公司和制片人的作品﹔另一方面通探索新商業模式:投資O2O旅游領軍企業“景域文化”(驢媽媽的母公司),試水“影視IP+旅游”等。

回到我們最關心的電視劇領域,華策擁有包括克頓傳媒、劇酷在內的8家子公司,它們不但保証了華策出品的電視劇數量,根據各公司不同的定位,還保障了精確定位和受眾范圍廣闊。另外,華策“SIP戰略”中的電視劇版塊升級為全網劇,即用互聯網思維來做電視劇,以網絡用戶為導向,互聯網渠道和傳統渠道並行。近兩年“華策制造”的代表作就有《何以笙簫默》《親愛的翻譯官》等大熱劇。2016年,華策全網劇在題材、IP開發和運營模式等方面還取得不少創新成果。《微微一笑很傾城》不僅突破台網壁壘,並通過整合資源,首次實現影劇游三屏互動,堪稱IP深耕式開發的典型案例。而在《解密》制作過程中,華策將原著小說與偶像IP深度聚合,引發傳統觀眾與年輕觀眾的耦合效應。除此之外,多元化運營模式使華策為行業樹立新標杆:試水純網付費獨播獲得極大成功。網劇《我的奇妙男友》,點擊量累計超過26億且豆瓣評分達到7.5。由此可見,全網劇戰略通過模式創新,助華策進一步站穩了電視劇圈龍頭的地位,其營收利潤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三、電視劇公司未來發展的變與不變

面對“互聯網+”電視劇新環境,絕大多數制作公司都有戰略回應。除了花兒的背靠大樹和華策的自立門戶,最多數的公司包括唐人影視、歡瑞世紀等,和前述的正午陽光都選擇了類似的道路:一手抓傳統劇一手抓網劇。前幾年,廣電總局對網劇採取寬鬆態度,不少制作公司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將主要精力轉向網劇的制作。時至2015年,網劇的環境發生了轉變,一來視頻網站考慮到成本和版權問題,不再純粹依靠制作公司,而是大力發展自制劇﹔二來廣電總局也決定對網劇加以管控,2015年底就對包括《太子妃升職記》等六大網劇下令整改,2016年愛奇藝的《余罪》、騰訊的《暗黑者2》等熱門劇也被下架,可見政策對網劇的影響不容小覷。在2016年2月的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上,總局明確提出將開展網絡劇審查,對網絡劇制作機構也有進一步的管理要求。再說到喧囂的IP熱,已經隨著IP價格飆升、一劇兩星政策、明星資源等幾大高壓,在電視劇市場降溫不少。IP劇更適合大的制作公司,其他80%的中小型公司主要還是著眼於傳統劇,畢竟IP的風險愈加無法估量。大部分IP都源於網絡小說,要重新落地到傳統平台,還要經歷傷筋動骨的改良,付出的代價非常大。

綜上所述,“互聯網+”對電視劇市場有不小的改變,特別是借助互聯網思維去進行劇集的營銷和發行。誠然,對於絕大多數的制作公司而言,每年都會改變的是政策、環境和熱門趨勢,企業的確應該對這些保持敏感,給出相適應的舉措。但更為重要的是不變的東西,無論播出的平台在哪,新的熱門題材是何,用心制作的劇集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這正是制作公司必須銘記的初心。

參考文獻:

[1] 尤解平.互聯網+影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 傅瓊.互聯網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J].現代傳播,2014(1).

[3] 陳麗輝.論視頻網站自制劇的發展及趨勢[J].當代電視,2016(6).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