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一帶一路”背景下雲南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研究

牛凌燕
2017年03月01日14:4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深化對“一帶一路”背景下雲南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研究對雲南向其周邊輻射國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態研究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從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強化實踐經驗的積累,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多手段”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再培訓﹔加強國外記者的中國文化的了解、溝通及培訓等方面探討雲南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方式及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雲南﹔國際傳播﹔人才培養

2013年下半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南亞、東南亞國家時,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作為具有橋頭堡戰略地位的雲南而言,需要利用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溝通與聯系,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能給國家傳播能力建設戰略提供人才保障﹔能將中國的聲音對外傳播﹔加強國外消息的對內報道﹔解讀國際事物﹔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中國聲音。因此在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時代要求。作為媒體從業人員不僅需要服從國家的整體布局安排,以國家利益為重﹔同時,也需要不斷開拓創新,立足自身實際,找准自己的優勢及未來發展方向,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做好 “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

加強雲南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可以建設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交流門戶,推動我國媒體行業自身的發展,促進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同時,加強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可以對外宣傳我國的理念、道路及建設成就,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國家安全,開展輿論斗爭﹔打造與我國綜合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傳播能力,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媒介工作者開始日趨重視對國際傳播相關方面的研究並不斷提出新的思路。國內一些高校也開始不斷涉足國際傳播的人才培養及實踐。但作為具有橋頭堡戰略地位的雲南而言,根據其獨特地理優勢及文化特色,應該在國際傳播方面發揮更大的優勢及潛力。

1.“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雲南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中國新聞社雲南分社社長王林和雲南財經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李曉霞在《“一帶一路”戰略與雲南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中提到雲南媒體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面臨西方“文化霸權”“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文化迥異、媒介生態復雜和雲南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的三重挑戰[1]。面對這些挑戰雲南目前已經搭建形成了三條基本傳播戰線:其一是傳統的外宣媒體﹔其二是省級主流媒體,包括雲南廣播電視台、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其三是面向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語媒體。但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傳統及以往傳播經驗的歸納總結,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及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整合資源優勢,加強人才培養,拓展本土化策略,通過多種方式及手段提高我國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2]。

2.雲南國際傳播人才需求

2010年8月25日,柳斌杰先生做客中國記協第14期新聞茶座時談到:“走出去” 是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既定戰略,中國新聞出版業將從“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與國際跨國企業多層次合作,加緊培養有國際新聞出版運作能力的人才隊伍,增加國際新聞研究交流的機會,借助各種展會加強同國際上各界朋友的交流,多種措施支持各種所有制新聞出版企業到國外發展,幾年內建立一個覆蓋全球、能廣泛傳播的國際傳播體系”等方面加大“走出去”力度。

雲南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面向西南“走出去”,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來支撐。

目前我國中宣部和教育部依托六大中國主流媒體(央媒: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與五所大學開辦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專業,旨在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五所大學分別是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雲南省內雲南大學、雲南師范大學、雲南財經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開始了新聞與傳播學類專業,並未涉及國際傳播方向。對“一帶一路”背景下雲南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研究有助於為雲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理論基礎,為雲南媒體進行對外宣傳和“走出去”戰略提供堅實的力量支撐。

三、雲南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探索

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雲南在國際傳播能力、傳播手段及傳播產業發展等方面有明顯差距,具體表現為傳播意識不強,傳播平台和方法落后,傳播產品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還有待加強等方面。而以上種種的關鍵問題在於“人”。雲南應在服從國家層面整體布局的同時,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強人才培養建設,加強長短期規劃設置,為做好與 “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提供堅實基礎。

1.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面對新形勢的國際傳播人才應該是能夠適應國內外環境要求的、具有較高價值取向和追求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綜合型國際傳播人才。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深厚的新聞傳播理論功底,扎實的外語基本功,豐富的中外文化知識,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畢業后不僅能從事國際新聞的採訪、報道、拍攝、編輯、策劃等工作,還能利用新技術手段完成網絡音視頻及數字媒體制作。同時,新形勢下的國際傳播人才應了解並熟悉現代傳媒產業運作及發展的規律,擁有較強的國際傳播品牌營銷能力。在對學生培養的時候注重國際化教學平台和多渠道學習,強化學生國際傳播專業能力的培養。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多手段”的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學校既是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中心又是國際傳播理論的研究中心。學校可為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因此,高校不但需要進行適應社會需求的“落地型”人才培養,也需要支持具有鑽研能力的“頂天型”人才建設。學校應為國際傳播人才的發展及科學研究提供相應的支持及保障。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積極探索信息化時代跨文化傳播的新途徑、新方法。

加強校企合作,總結各級媒體在對外宣傳方面所積澱的豐富經驗,依托高校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教學實踐,加強學用聯合,增進國際傳播實踐的發展。

2.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建設

目前我國現有的國際傳播從業人員大多以新聞專業或者外語專業為主,同時也存在大量其他專業的人員,這對於國際傳播業務的需求是遠遠不夠的。伴隨新聞宣傳任務的加重及新聞生產環境的變化,目前的國際傳播從業人員逐漸顯露出理論基礎不足、專業技能不高、職業道德意識薄弱等問題。對國際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培訓刻不容緩,而且這必須是一個基礎的、持續的工作。目前我國的各級各類媒體都有職業培訓。但各媒體對培訓的重視程度和培訓水平還參差不齊,與西方媒體差距較大。

加強目前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一是需要加強其思想意識的學習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加強新聞法律法規教育,加強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及職業道德教育﹔二是加強專業能力教育,加強語言能力、傳播技術的能力,開展多種類型的講座、座談、交流活動,進行經驗的總結及分享活動﹔三是加強文化素質的提升,除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補充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知識﹔四是加強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如如何處理敵對形勢,如何急救,如何在戰時自我保護等等。通過從業期的培訓塑造一支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淵博的各類知識、較高的外語水平和前沿的國際傳播技能的隊伍。

3.國外長短期研究班及留學生培養

國際傳播不僅僅是走出去的過程,也需要積極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了解。文化傳播重在交流,“走出去”體現了我們主動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文化自信,“請進來”則可以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我國,二者相得益彰,有利於形成各國之間的文化認同,從而在各交流合作領域增進互信,達成共識。建設國外短期研修班,加強留學生的培養、交流,可以培養一批深入了解中國的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人才,用國外讀者樂於接受的方式真實、客觀、生動地報道中國社會發展的情況,溝通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4.充分利用雲南本土優勢

雲南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是我國面對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陣地。雲南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責任重大。目前雲南媒體通過節目輸出、設置國外辦事機構、開設東南亞國家相關版面,如《湄公河》(泰文)、《吉祥》(緬文)、《高棉》(柬埔寨文)、《佔芭》(老撾文)等不斷向國外受眾傳播中國聲音,傳遞中國態度。雲南應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區位優勢、地緣特色,不斷增強國際傳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首先,打破語言溝通的屏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人才、小語種人才的培養,加強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民族、人口等方面的知識傳遞﹔其次,有效統籌各類媒體資源、邊境地區資源,探索具有本土特色及優勢的傳播方式﹔第三,運用文化交流及貿易等多種方式,積極構建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體系,為對外傳播打好基礎,力爭使雲南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國際傳播有所突破,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林,李曉霞.“一帶一路”戰略與雲南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J].思想戰線,2015(3).

[2] 王林,伍奇.“一帶一路”視閾下提升雲南傳媒業國際傳播力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6(5).

[3] 賀明華.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系統模式探析[J].國際新聞界,2012(12).

[4] 高曉虹,趙希婧.國際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現代傳播,2011(7).

[5] 高曉虹,趙晨.立足國家“戰略”探索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頂層設計[J].對外傳播,2015(1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