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從2017版《射雕英雄傳》說起:類型劇的生存王道

徐 江
2017年03月09日07:1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類型劇的生存王道

  《射雕英雄傳》海報

  有人又在 “射雕”

  2017版《射雕英雄傳》以每周兩天的“周播”形式,“磕磕絆絆”地開啟,主角又都是無名新人,竟能於不知不覺間引發如潮好評,堪稱是2017年以來電視劇方面的驚喜收獲。同時也引發了諸多頻道對過往版本“射雕”的重播。

  在大部分內地讀者眼裡,《射雕英雄傳》應該算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頭號代表作。關於它的影視改編也最為頻繁,僅電視劇版本大約就有以下幾個主要版本——

  1976版,白彪、米雪、孟秋、梁小龍等出演。這個版本因為過早,在內地電視幾乎沒有流行過,但據資深劇迷反饋,后來翁美玲版本的黃蓉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借鑒了之前米雪扮演的黃蓉。

  1983版,王晶之父王天林執導,黃日華、翁美玲、楊盼盼、苗僑偉、曾江、劉丹等出演。19集。這個版本在2017年之前,是所有版本中最被追捧的。其中黃日華、翁美玲的組合,在多年間被認為是最佳演繹。當然,這跟該劇是內地觀眾接觸的第一部金庸劇,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有關。它登陸內地電視的時節,也正值翁美玲因情自殺,突發性悲情因素更放大了觀眾對該劇的留戀。

  1988版,李朝永、王圻生執導,黃文豪、陳玉蓮等出演。36集。此劇是各版中反響最弱的。

  1994版,李添勝執導,張智霖、朱茵、羅嘉良出演。35集。該劇中張智霖的外型與原著有差距,但表演很用心。朱茵的演繹,被不少83版劇迷所贊賞。羅嘉良的楊康是本劇的大亮點,也是各版中最英俊的楊康。

  2003版,張紀中制片,鞠覺亮、王瑞、於敏執導,李亞鵬、周迅、周杰、蔣勤勤、尤勇、孫海英、趙亮、楊麗萍、修慶等出演。42集。該劇是當年內地最受期待的武俠劇。拍劇過程中,李、周兩位主演都曾受傷,但郭靖、黃蓉的效果均不理想。周杰的楊康、蔣勤勤的穆念慈、修慶的歐陽克、楊麗萍的梅超風令人難忘。搖滾歌手秋野演唱的片尾歌,是迄今所有金庸劇裡現代感與金式武俠韻味結合得最好的。

  2008版,李國立執導,胡歌、林依晨、袁弘、劉詩詩、李解、徐錦江、梁家仁、黃秋生等出演。50集。陣容也算一時之選。四位擔綱新人當時尚屬“鮮肉級”,很努力,表演功力和外型與角色契合度仍有明顯不足,口碑有限。

  2017版,郭靖宇監制,蔣家駿執導,楊旭文、李一桐、陳星旭、孟子義、趙立新、苗僑偉、寧文彤、黑子、呂良偉、邵峰、王奎榮、劉智揚等出演。52集。

  ……

  金庸的小說與瓊瑤的小說雖然分屬於不同的暢銷書類型,但在影視改編上有一個共同點:都能在全書故事架構不變的前提下,改編成影像。每一版的“射雕”播出,或贊或批,都會引人熱議,而所有的爭議裡,唯獨大家不會批電視劇對原著的故事變動太大。所以,后拍的版本想在劇情上佔便宜,實在很難。

  照目前的反饋,2017版的口碑有些直追1983版,以周播劇直追先入為主的老版,可見該版實力之強。與靠領銜主演出彩的1983版不同的在於,新版本因為啟用新人(表現並不弱,女一號女二號均可打到85分以上,男一號外型有距離,但內在氣質演出來了,可給80分),它的華彩是由眾多老戲骨組成的龐大“配角軍團”完成的。其中,米露的梅超風打平之前的楊麗萍版,趙立新的洪七公、苗僑偉的黃藥師、黑子的歐陽鋒、邵峰的丘處機、王奎榮的柯鎮惡、邵兵的郭嘯天、李宗翰的楊鐵心,則都是“射雕劇”有史以來的最佳演繹,星光逼人。

  團隊、細節決定成敗

  2017版“射雕”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表演上的整體品質,操盤手與武俠類型的契合,應該也是關鍵因素。監制郭靖宇雖然是初涉金庸劇,但其之前十余年所執導並參與編劇的一系列民國劇,均頗具傳奇性和俠氣,與新派武俠小說的氣質多有暗合﹔蔣家駿作為從香港北上的導演,其處理武俠題材的能力與意識,是全方位高於過去黃健中、於敏等人的﹔而內地的真實外景、華語影視近年日趨成熟的特效制作能力,又給了新版超越過往港版的硬件條件。新版在投拍前期比較低調,觀眾的預期值有限,劇集在拍攝和播放時所面臨的壓力相對較少,這些元素拼連起來,都構成了劇集成功的梁柱。

  就影像質量而言,2017版“射雕”雖然沒有達到《琅琊榜》、《甄嬛傳》那樣的精致,但它所秉承的過往內地把金庸劇放到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相近的經典層面去投資和改編,這個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也隻有這樣,新版才能夠做到拍攝時避免眾多老版當年的簡陋。

  隨著特技能力的提高、投資規模的增加,同時也隨著娛樂化和自媒體時代,人們對真實、虛構、經典、重寫這些過往極為重大的指標性項目的認識越來越呈現出混搭的趨勢,歷史劇、武俠劇、神話劇的拍攝,正日益進入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借勢的新階段。怎樣將真實的歷史題材提煉出更多的趣味性,怎樣讓虛構的故事在鏡頭前具備質地更為細膩的歷史感,這是今天影視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挑戰性課題。再優質的觀眾也不會因為畫面的逼真,就把虛構的劇情當作已發生過的歷史,可大家對影像本身細密質量的期待在增強,而且是無限增強!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影視工業(或藝術)的一大特點,就看從業者中誰先意識到了。

  2017版“射雕”注定不會是最后一部成功的“射雕”版本,也注定不是最后一部成功的金庸劇、武俠劇。龐大的市場需求決定了這一點,投資人、導演和演員追求盡善盡美的成功欲求也決定了這一點。前者是類型劇進步的前提、背景,后者則是動力,也是劇集生存的王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