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點贊廣東女記者 兩會採訪的鏗鏘玫瑰

2017年03月09日07:54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年磨礪 一“問”驚人

  廣東廣播電視台記者王秀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茜正在整理採訪提綱。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洋(左)和何瑞琪在調試手機。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右)和廖靖文秀出自己的裝備。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鄭婕在拍攝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菁正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裡制作新媒體產品。

  當鬧鐘指向凌晨5時,廣州日報記者何瑞琪被第6個鬧鈴震醒。此時,離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還有4個小時,為了准備部長通道的提問,她凌晨3時才匆匆入睡。

  北京的初春乍暖還寒,當何瑞琪在人民大會堂前的寒風中排隊時,南方日報記者畢嘉琪經過了從城中心到北五環2小時的顛簸,到達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的現場。摁錄音筆、做記錄、見縫插針採訪委員,她腦子裡的弦一刻都不敢鬆懈。對於守在人大廣東團的廣州日報記者楊洋而言亦然,上午的3個小時會議,她幾乎沒有一刻停下來,這一秒還在記錄代表發言,下一秒眼睛已經環視哪位代表起身,准備追訪。邊採訪,邊錄視頻,還要與后方連線,分身乏術是她最大的困擾,她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提問是記者的天職,在政協大會的首場發布會上,廣州日報記者廖靖文用“粵式普通話”向經濟界大咖提問,為了這次提問,她准備了整整四年,100多次舉手。發布會后,廣州市廣播電視台記者汪穎馬不停蹄地站到鏡頭前,用40秒時間,進行三段現場播報。她的腦海裡,走馬燈似的滾動著聲音:“我說的內容有沒有錯”“我的發音准不准”“我的妝容有沒有花”“我有微笑嗎”“我有沒有挺胸抬頭”……結束后,與她一同錄制完畢的廣東廣播電視台記者王秀娟也鬆了一口氣,不及多想,提起電腦,一邊走路一邊用手機寫稿,還有編片和配音在等著她們。

  站在廣州日報演播室裡,面對專訪嘉賓,廣州日報記者黃茜仍在為專家訪談做最后的核對和准備工作,短短30分鐘的6個問題凝聚了她近一個月時間的心血。與此同時,廣州日報視頻記者鄭婕站在監控器前注視著這場專訪,抵京至今8天,她已經拍攝剪輯了56條視頻,將廣州日報的全媒體視頻報道送到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眼前。

  天色漸暗,當外賣的香氣縈繞在電腦旁時,廣州日報記者申卉沒顧得上吃,趕完稿子才是最重要的任務。晚上10時,終於可以吃上一口飯,不過匆匆吃完飯,她馬上和同事們一起趕到會議室開總結會,整理第二天的會議內容,安排專題。直到深夜,廣州日報記者廖靖文才有時間打電話回家,此時,她7歲的兒子早已進入了夢鄉,她終於也可以放心入睡,但頭腦似乎沒有停過,3小時后,她馬上又要起來准備新一天的採訪。她們所做的一切,隻為給讀者送去有溫度的兩會新聞,隻要想到這一點,她們就覺得,辛苦,也是值得的。(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何瑞琪、廖靖文、楊洋、黃茜、鄭婕 本版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黎旭陽 攝)

  兩會“紅”

  新華社採訪本報女記者

  新華社在3月8日《傳播中國聲音 展現坦誠自信——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兩會報道精彩紛呈 》的電訊中,對廣州日報的全媒體報道予以肯定。其中文中提到:帶著一批最新的新媒體設備來京的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菁表示,自己2005年畢業進報社后做過記者,當過編輯,后來又“轉型”做新媒體“小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仍然是一次全新的經歷。

  “現在一個記者需要給多個接口提供信息,今年廣州日報在媒體融合方面‘下足了料’,採用了一批最新、最炫的新媒體器材設備,推出動新聞、聽新聞、個性化新聞等新產品。”王菁說,在這樣的環境下,記者隻有加強學習、挖掘潛能,才能努力拿出讓受眾滿意的新聞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今年兩會,除按照慣例派出強大記者採訪團隊外,廣州日報“中央廚房”還首次派出以王菁為組長的全媒體編輯小組入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與人民日報全媒體團隊以及來自各地的入駐媒體一起進行協同生產,為用戶生產出了如“您又有6個親友來電”這樣刷爆朋友圈的H5融媒體產品,將兩會“粵菜”奉獻給廣大網友和粉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