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雞毛飛上天》獲高口碑 演技走心土氣故事也感人

2017年03月15日07:4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演技走心,土氣故事也感人

  劇中,張譯飾演的陳江河(右)在駱玉珠(殷桃飾)的陪伴下挑著擔子“雞毛換糖”。

  接檔古裝仙戀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商戰劇《雞毛飛上天》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盡管劇名有點土,但這部講述改革開放浙商創業史的電視劇,卻讓不少剛從“白淺與夜華的三生虐戀”中“解脫”出來的觀眾,忽然感到“換了人間”。

  雖然有著改革開放的宏大背景,《雞毛飛上天》卻一點都不枯燥,生動呈現浙江義烏商人“雞毛換糖”的創業故事,甚至看哭了觀眾。當前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6分,暫列2017年國產電視劇榜首。有人評價:“看這部主旋律劇,真不舍得快進。”

  觀眾說

  “知音體”成了演技試金石

  《雞毛飛上天》的背景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末“雞毛換糖”的故事,即浙江省義烏地區的小商販用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獲取微利,並逐漸首創中國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傳奇。劇中張譯飾演的男主角陳江河小名雞毛,身為一個棄嬰,在養父陳金水(陶澤如飾)的養育之下,從一個小商販逐漸成長為一個成功企業家。

  有觀眾認為,《雞毛飛上天》的定位是一部“當代商戰題材電視劇”,但從目前的劇情來看,其實更接近一部“年代情感劇”。劇中有大量似曾相識的情節,比如說“棄嬰梗”、“絕症梗”、“三角戀梗”、“豪門恩怨梗”、“父子反目梗”等。劇評人星仔認為,這部劇就是一個“常見梗”接著另一個“常見梗”,穿插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以及標志性事件的講述。

  更有人用“知音體”來給劇情命名。劇中陳江河在飢饉年代因為一個窩窩頭,結識了女扮男裝的女主角駱玉珠(殷桃飾),二人“不打不相識”墜入愛河。這被戲稱為“一個窩頭引發的虐戀:街頭小混混竟是花季美少女”。而陳江河的養父陳金水為了“棒打鴛鴦”無所不用其極,男女主角屢次被冤枉,這也被戲稱為“感天動地!被封建家長拆散的苦命鴛鴦十年苦戀不能與君絕”。

  盡管劇情有不少套路,但張譯、殷桃和陶澤如的表演,成了《雞毛飛上天》的加分項,“知音體”也被觀眾評價為演技的試金石。在“雞毛換糖”階段,張譯經常會抖動身體,說話時盡量彎腰傾斜,呈現出一股子年輕氣盛。而初入商界后,他的眼神無比篤定,腰杆筆直。有觀眾直言:“如果說趙又廷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表演是整容式的演技,那張譯演的‘雞毛’就是靈魂互換的演繹。”

  導演說

  “演員對每個細節都不苟且”

  “也許你不會喜歡它一開始的‘土氣’,也許你會不喜歡它的名字。這只是我個人近幾年來最喜歡的故事和最喜歡的角色。《雞毛飛上天》,我和我們,用盡了全力,希望大家喜歡。”開播當晚,主演張譯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張譯所說的“用盡全力”並非虛言,他不會放過任何精益求精的機會。導演余丁回憶,如果台詞或者調度上有些許瑕疵,張譯馬上要求再來一遍。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張譯演繹的陳江河時不時來上一句“浙普”。有義烏觀眾表示,他的發音談不上特別標准,但是明顯下過功夫,讓這個“義烏商人”多了幾分地域色彩,也真實了很多。

  相比張譯的賣力,主演殷桃的敬業也毫不遜色。劇中有一場三角戀的戲,陳江河前往楊雪(高姝瑤飾)的辦公室,楊雪借酒向陳江河表達愛慕之情,恰被駱玉珠撞上,展開了對質。余丁回憶,殷桃提前趕來,悄悄在一旁觀看張譯和高姝瑤對戲,“充分醞釀感情后,殷桃的這場戲一遍過,顯得張力十足。”

  當下不少電視劇主演被曝不背台詞,大量使用替身。這樣不敬業的現象,在《雞毛飛上天》劇組,絕對不可容忍。余丁直言,我們要求每位演員對每個細節都不能苟且,“演員頭一天都要做准備,第二天要到現場參與討論,演員之間不斷走戲、調度,一點點磨合。”他也直言,主演陶澤如、張譯、殷桃給劇組帶來了嚴肅的創作風氣,“遇到年輕演員背不出台詞的情況,張譯會毫不留情地批評‘詞背好,再來’,讓年輕人明白認真演戲才有出路。”

  編劇說

  “都是如假包換的義烏往事”

  “雞毛換糖”的典故,北方人不熟,南方的80后、90后年輕人也陌生。為了真實描繪出帶有義烏烙印的商海傳奇與人事沉浮,編劇申捷花了6年時間,8次到浙江體驗生活,走訪了200多位義烏商人,不僅吃住在那裡,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在義烏小商品商城裡打轉。他把每個商區每個攤位都走遍了,還與幾個攤位老板交上了朋友,跟著別人去進貨,跟到對別人攤位的商品都如數家珍,進貨流程都了然於胸。他開玩笑說:“寫完這部劇,我這個北方人成了一個地道的義烏人。”

  《雞毛飛上天》強烈的年代感被許多觀眾稱道,這也源於申捷的大量走訪。在訪談中,一個年輕商販談及當年被母親從綠皮火車車窗塞進去時,眼含熱淚,感慨那時太不容易了,於是這成為劇中的一幕。當年小販背著貨袋追車,拖拉機隻會放慢速度不會停,小販們要背著幾十斤重的包裹奔跑,先扔上貨物,再攀車跳上去,這也如實呈現在劇中。“故事早已刻在今天義烏人的家族記憶裡,不夠真實便會被挑刺兒。”申捷說,劇中無論是生意經上的“進四出六”,還是生活場景裡的一副百寶箱,都是如假包換的義烏往事。

  復刻歷史固然不易,更難的是追趕當下。《雞毛飛上天》的劇情橫跨30多年,申捷常常在一稿完成后,發現時代又翻了新篇:他剛寫了攤位升級,“義烏購”起來了﹔寫了互聯網,中歐列車發出去了﹔寫了列車,海外中轉倉又建成規模。這6年裡,“一帶一路”戰略、互聯網經營、海外中轉倉等重大經濟轉折事件接連發生,甚至到拍攝的最后階段他還在進行劇本的修改、打磨。這令他不禁感慨:“電腦裡的劇本居然跟不上義烏現實的變化!”(記者 徐顥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