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7年2月上

如何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陳棟
2017年03月20日13:21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自2016年2月以來,全國各地紛紛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新聞輿論工作被置於空前重要的地位。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無疑是對如何創造新聞精品力作的生動闡釋。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新聞界精品力作缺失的原因何在?精品力作是一個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民族偉大進程中永遠銘刻的文化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精品力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既是基於順應時代的需求,也是基於當前新聞作品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目前,新聞作品存在的核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有數量缺質量,“開水白菜”式的稿件偏多,快餐式、機械化傾向明顯﹔二是有廣度缺深度,新聞報道范圍覆蓋全社會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但“傳得開、留得下、有營養”的深度作品偏少﹔三是有“高原”缺“高峰”,高級記者、高級編輯、重點打造的版面和欄目偏多,但真正意義上的名記者、名編輯、名版面、名欄目偏少﹔四是有大節缺細節,主流媒體在引導正確輿論導向方面的功能總體發揮穩健,但領導人名字被寫錯、報道不實等低級錯誤頻發,一些新聞從業者浮躁情緒明顯,兼具大格局與小細節的精品、力作和採編名家十分欠缺。正是這些問題,深刻影響了新聞界的良好聲譽和崇高形象,嚴重制約了新聞事業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讓記者安心從事新聞創作的環境營造不夠。包括新聞作品在內的文藝創作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傳統媒體廣告經營持續下滑、新聞作品版權得不到有效維護的嚴峻形勢下,新聞媒體對新聞生產營造的環境不再寬鬆,新聞工匠精神的弘揚受到挑戰。伴隨商業自媒體的崛起,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快餐化傾向越來越突出,精品創作正在被帶向“流量誤區”。

二是胸懷新聞理想、潛心創作的記者培養不夠。由於新聞媒體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以及新聞教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一些新聞工作者受自媒體內容生產模式的影響,不是深入到生活和實踐中潛心創作,而是選擇閉門造車、專攻摘編、連“侃”帶“逗”。特別是在一些市場化媒體裡,浮躁功利的記者越來越多,胸懷新聞理想、潛心創作精品的記者越來越少。甚至,一些新聞人看到別人很火、成為網紅,便心浮氣躁,忘了根本,丟了擔當。

三是鼓勵記者專心創作的機制創新不夠。由於生存的壓力,一些新聞媒體單位難以真正做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沒有給採編人員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打造精品力作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充分保障,導致優秀新聞人才流失嚴重。與此同時,那些堅持留守在新聞戰線的採編人員也很難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打造新聞精品力作的可持續機制難以形成。

四是記者耐心創作的心態錘煉不夠。近年來,一些新聞作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出現“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點擊率”的評價標准,呈現“庸俗、低俗、媚俗”傾向,使得粗制濫造的新聞作品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新聞工作者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缺乏耐心創作的心態和定力。

什麼樣的新聞作品才是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呢?筆者認為,“有思想”就是要既要重時效和准確,更要重涵養和深度﹔“有溫度”就是既要重貼近和通俗,更要重情懷和品位﹔“有品質”就是既要重數量和聲勢,更要重質量和效果。

思想是基石。新聞的思想是新聞的核心魅力之所在。在海量信息傳播的輿論浪潮中,受眾需要的不僅是及時發布的信息,更是撥開迷霧的觀點和入木三分的解讀。有思想的新聞,不僅“讓人驚”,更要“讓人思”﹔不僅要“動人”,更要“留人”。新聞怎樣才能“讓人思”,靠什麼“留人”?無疑是靠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一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毛主席親自批示:“印發全軍。”朱德同志讀后連聲稱贊:“寫得好!很好!”周恩來同志在第二次全國文代會上稱贊這篇文章“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這篇新聞通訊因思想而充滿張力和魅力,讓“最可愛的人”成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詞,影響和感染了幾代中國人,是新聞界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溫度是追求。新聞的溫度,彰顯著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情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不僅要謳歌真善美,也要鞭笞假惡丑,更要主動走進人民群眾的內心世界,在接地氣中把准時代脈搏、感受人間冷暖。自古以來,所有的傳世佳作,可能在文體、題材、文風上有差異,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征,那就是經歷了“十年磨一劍”的潛心創作過程,能夠“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正如新聞名家鄒韜奮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創辦《生活周刊》時所言,《生活周刊》要以普通人為服務對象,“隨他們的歌泣為歌泣,隨他們的喜怒為喜怒,恍若與無數至誠的摯友握手言歡,或共訴衷曲似的”。大數據時代,隻有那些有溫度的新聞作品,才能讓“寫稿機器人”這種冷冰冰的新聞寫作技術平台望塵莫及。

品質是目標。新聞的品質,集中體現在作品的主觀屬性、內在特性、思想品性等方面。有品質的新聞精品力作,既是基於新聞真實、緊跟時代步伐、順應人民期待的佳作,也是體現新聞人良知與責任,反映新聞媒體文化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的代表作。一批新聞精品力作通常能夠造就一批優秀的新聞名家,而一批優秀的新聞名家往往能採寫出更多的新聞精品力作。惟有如此良性循環,才能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才能讓新聞工作者獲得更多的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那麼如何打造新聞精品力作呢?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提出報紙需達到“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的四條標准。這無疑也是新聞精品力作的基本要求。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精品力作,需要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持之以恆地轉作風、改文風,真正把新聞寫在人民的心坎上,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一是要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不斷提升精品創作的引導力,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讓人民來評判”。作為黨的政策方針的傳播者,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自覺地在思想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別是在事關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的問題上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大事面前不糊涂,關鍵時刻不動搖。新聞工作者要貫徹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密切關注重點、熱點、難點、疑點、冰點問題,並且能善於和敢於回答廣大人民群眾面臨的焦點、熱點、敏感問題,真正讓新聞回歸時代的主題、回應人民的關切。

二是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不斷激發精品創作的驅動力,真正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媒體是黨的喉舌,黨和政府應千方百計為新聞媒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引導其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切實把新聞事業當作凝聚人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好的新聞作品往往源自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生活。隻有深刻感知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新聞作品才有滋味﹔隻有深入體驗基層百姓的酸甜苦辣,新聞作品才有力量。社會各界要努力為新聞工作者提供融入社會、扎根基層的機會和土壤,大力營造新聞精品力作競相迸發的濃厚氛圍。

三是恪守崇高的創作追求,不斷增強新聞精品創作的原動力,真正做到“把職業操守作為道德底線,把新聞理想作為畢生追求”。和教師、醫生等職業一樣,新聞記者也是一個崇高且受人尊重的職業。新聞工作者要以高標准要求自己,嚴肅對待並備加珍惜自己所從事的新聞職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創作出洗滌靈魂、淨化心靈的優秀作品,擔當社會的瞭望者、道德的守望者、事業的建設者。著名記者范長江當年深入四川、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內蒙古等地調研採訪,以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新聞史上的經典之作《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著名記者穆青深入採訪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紅旗渠勞模任羊成等新聞人物,寫下《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等不朽名篇。隻有以打造傳世之作為標尺,新聞工作者才會堅守新聞理想,把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作為畢生的創作追求。

站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起點,人民群眾迫切期待新聞精品力作、呼喚新聞名家大師。廣大新聞工作者,特別是黨報媒體的採編團隊,要牢牢把握新聞創作的正確方向,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以最實作風、最強定力、最深情懷、最高追求的積極心態和良好狀態,把“走轉改”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把打造新聞精品力作做為至上的職業追求,主動到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和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煉主題、傳播思想,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新聞精品,真正成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和尊重的新聞名家。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