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2月

從韓劇《請回答1988》看電視劇與跨文化傳播

張文超 劉沫瀟
2017年03月21日09:04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韓劇《請回答1988》在中國的流行為中國本土電視劇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重要借鑒。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要凸顯自身的文化傳統和中國精神﹔貼近生活、進行具有易於認同的文化輸出並賦予“中國元素”新的特色和生命力。

關鍵詞:軟實力﹔國家形象﹔文化輸出﹔跨文化傳播

2015年末,韓國有線台TVN熱播的金土劇《請回答1988》不但從開播起接連刷新韓國收視紀錄,被我國視頻網站“愛奇藝”引進播出后,也輕鬆成為中國網絡的“網紅劇”,豆瓣評分高達9.6分,創韓劇評分之最。作為“請回答系列”第三部,該劇主要講述1988年在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描繪了溫暖的親情、鄰裡街坊小市民傳統的愛情與友情。

以《請回答1988》為代表的韓劇為什麼在中國能如此流行?除了政府支持、制播機制、宣傳營銷等因素外,作品本身的主題內蘊、情感建構、意境營造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影視劇既是傳播國家文化的有效載體,同時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形象代表。深入分析韓劇的劇文本,總結其文本意義的生成規律,對中國本土電視劇如何更好地塑造國家形象、弘揚正能量、提升國家軟實力、做好跨文化傳播,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主題內蘊:蘊含儒家思想和社會主流價值觀

韓劇在中國之所以受歡迎,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能夠挖掘自身民族的傳統精神和文化內涵,與別國受眾產生共鳴。韓劇所表現的韓國社會文化部分來源於傳統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也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正如王岐山在2014年兩會期間參加北京代表團審議時說,韓劇的內核和靈魂是儒文化,恰恰是中華文化回歸的升華。

《請回答1988》中,各主人公雖然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在日常的生活點滴中處處塑造著韓國的國民形象和文化傳統。處在青春期的正煥、善宇、東龍無論多麼放縱不羈,回家后先向長輩請安,對長輩使用尊稱和敬語﹔善良的德善把奧運會上被聖火燒死的和平鴿拿回來埋葬﹔從不習慣開口言愛的鳳凰堂用雨天等候,早起做飯,不打擾孩子等平凡的舉動來表達最為深沉的父愛﹔平時看似樂觀開朗的德善爸媽也隻有在兒女不在的時候才敢商量遇到的各種經濟煩惱。

這種韓國特色的溫情儒雅、仁義道德、崇賢盡孝,在電視劇鏡頭中一遍遍出現,使觀眾逐漸由對電視劇本身的喜愛上升到對其背后所蘊藏的韓流文化的偏愛,甚至會提升對韓國本身和其國民的好感度。由此可見,一部好的電視劇作品不僅能夠為觀眾帶去歡樂與思考,還能承載傳播文化,提升國家形象的功能。

二、情感建構:用寫實手法表達原生態的溫情倫理

《請回答1988》和其他許多熱播韓劇一樣,以現實為主題,用寫實手法描述“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與觀眾不疏遠。所有的愛都不矯情而細膩,所有的人都善良、平凡而獨特。這從整部劇對細節不遺余力地雕琢和把控上可以得到體現。

《請回答1988》以胡同裡五個尋常家庭的家長裡短為支點,生動刻畫了親情、鄰裡情、友情、愛情,不溫不火,卻很真實,就像我們的現實生活。胡同裡誰家做了好吃的飯菜會派孩子給鄰居家送去一點﹔“豹子女士”羅美蘭雖然一夜暴富,但常購各種食品送給貧窮的街坊鄰居,並以送玉米為名暗中接濟德善媽媽﹔無所不談的五個小伙伴在房間裡一起看電視、看錄像、聽歌、跳舞等等。人性之善與美,便在這些微不足道卻動人心弦的小人物小事情間回蕩。除此之外,《請回答1988》中崔澤的原型為韓國著名圍棋職業棋手“石佛”李昌鎬。該劇將平時看似高大、遙不可及的名人“人化”為生活在市井巷落的小人物,於無聲處傳遞著正能量。

該劇用細節構建出日常生活,讓觀眾迅速入戲,感覺這些人物是劇中的角色,也是現實中的你我。正是有了這種水到渠成的情感渲染,觀眾才會和劇中的角色同哭同笑,取得情感共鳴。

三、意境營造:用文化符號還原一個真實可見的時代

韓國的影視作品在生活化敘事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點與傳統特色,《請回答1988》也不例外。電視劇的第一集就以韓國漢城奧運會倒計時的方式,以女主角成德善作為奧運會開幕式舉牌手的身份切入故事,為整部劇鋪陳了時代背景,勾勒了人物群像。

《請回答1988》深諳時代偶像具有特殊的承載意義。八十年代流行的廣告、電視劇、電視節目、藝人等頻繁出現。其中,還不乏中國觀眾熟悉的元素:《英雄本色》中帥氣的張國榮和周潤發,《倩女幽魂》裡閃過的小倩王祖賢,都讓五個小伙伴看得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老式的電視機、錄音機、蜂窩煤等也成為劇中電視機裡的大特寫。在感人的故事情節,飽滿的情感刻畫之外,《請回答1988》正是通過這些文化符號,惟妙惟肖地為我們再現了屬於那個年代獨有的文化氣息。

該劇和其他韓劇一樣,還特別注意在觸手可及的煩瑣生活細節裡毫不掩飾地融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整部劇中隨處可見韓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溫暖的小吃館、街頭大排擋常常成為劇中場景,展示了韓國獨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正式聚會的場合常穿傳統民族服飾﹔韓國著名圍棋選手在國際大賽中屢屢獲勝等等。以濃郁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歷史為背景,將飲食、民俗、服飾、音樂、圍棋等盡情展現,讓觀眾始終充滿了新鮮感,不經意地接受了文化浸潤。

四、對中國電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一)中國影視劇要走出去首先要凸顯自身的文化傳統和中國精神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當今中國電視創作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尼爾·波茲曼所警示的“娛樂至死”現象。“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總結文藝創作“亂象”時的幾大關鍵詞。一些影視劇一味地追求市場,選題撞車、主題同質化,流於俗淺,不符合人物歷史與生活的邏輯,遑論對人的精神的深度探索。如歷史劇的“虛構”之風、抗戰劇的“雷人”之風、古裝劇的“戲謔”之風、宮廷劇的“內斗”之風等。

“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①“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②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將“堅持文化自信”作為文藝創作的第一要求。影視經典之所以廣為流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能直接作用於人心,時刻塑造國民的精神世界。當年《渴望》萬人空巷,講的是家長裡短的事,與人民大眾追求善良純真、倡導克己為人這一民族價值取向相契合。《亮劍》詮釋的“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勇於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是中國幾千年來仁人志士所共有的民族精神。《雍正王朝》呈現了雍正整頓吏治、實施新政等歷史事件,折射了中華民族“人民至上”、“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的價值追求。樂人易,動人難。傳統對於我們不能只是虛無縹緲的概念、符號,更不應成為牟取商業利益的“招牌”,應該讓“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充實我們的內心,規范我們的行動,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二)貼近生活、具有易於認同的文化輸出才能被外國觀眾接受與認可

“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 ③扎根生活,洗滌靈魂,繼而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正能量,這是跨越民族、語言、國別的共同追求,也是藝術的永恆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影視精品不僅在國內很受歡迎,傳到國外也能引起共鳴的原因。

感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善用、巧用電視劇藝術規律,正面塑造出深入人心、打動人心的國家形象,是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在這裡的“人”,“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 ④《請回答1988》裡的五個普通家庭通過簡單的日常生活與談話交流傳遞價值取向,劇中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感問題、生活問題的揭示,反而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在日本發行的《人民中國》雜志總編輯王眾曾這樣總結60年的辦刊經驗:以前雜志喜歡講道理、重邏輯,可讀者並不接受,現在並不刻意講道理,而是講故事,尤其是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和生活細節,結果日本讀者特別喜歡。

這些成功經驗表明,從細節入手,從情感入手,貼近本國民眾生活的文化輸出才容易被外國觀眾認同。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與社會發展中的真實事件有了交匯,更易引發親歷者深藏於民族記憶裡的集體共鳴。這自然也會讓國外民眾真切地感受到中國人的喜怒哀樂、風俗習慣、民族特性,進而對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印象認知。

(三)賦予“中國元素”新的特色和生命力

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12個國家的20大“文化符號”,其中,“孔子、漢語、故宮、長城、蘇州園林、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莫高窟、唐帝國、絲綢、瓷器、京劇、少林寺、功夫、西游記、天壇、毛主席、針灸、中國烹飪 ”是代表中國的20個文化符號。細細看來,大多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少有現當代的作品。不容置疑,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有魅力的符號,但是,當中國的國力不斷提升,經濟高速發展,對外交流迅速增加,以新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眼前時,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現當代文化的輸出。

中國雖然可以讓外國人醉心於旗袍、二胡、京劇、針灸、舞獅等一些傳統的符號,但更應當讓他們准確地理解“現在”。中國元素不能僅僅停留在一些外國人津津樂道的“好玩”“有趣”,本質特征應該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訴求和時代訴求,是中華民族推進中國前行時所煥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貌。怎樣賦予古老傳統的中國文化符號以現代氣息,怎樣創造出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 ⑤的文化符號,怎樣通過這些符號向外國人展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是我國軟實力塑造的關鍵所在。

注 釋:

①⑤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

年11月30日。

②③④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

(責編:石思嘉(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