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營銷號影評攪亂電影市場 別讓假影評忽悠觀眾

2017年03月28日07: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別讓假影評忽悠觀眾

  “影評界也該打假了。”近年來,一些假影評披上營銷號的外衣,帶上“紅包評論”“人情評論”的帽子,變得跟真影評有幾分相似,誤導了一大批觀眾。不少觀眾在看了假影評后去看電影,失望不已。

  有業內人士指出,假影評大行其道,迷惑了觀眾眼睛,攪亂了電影市場,傷害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影評人面臨信用危機

  當下,紅包影評、惡意差評、標題影評等層出不窮,這使得影評的公信力受到挑戰。現在的影評普遍存在“贊就是水軍,罵就能博眼球”的現象,似乎隻有吐槽、辣評電影才能獲得廣泛關注,有些“毒辣”的影評看似獨立,實則通過提煉某些消極情緒,強加觀點來吸引流量。部分所謂的“影評人”正面臨著“信用危機”。

  一句話可以叫影評、一則朋友圈也可以叫影評。在中國當下的電影環境下,無數人都做著“影評”工作,但職業影評人卻很少,甚至有一些影評人不願意為自己貼上“影評人”的標簽。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在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節目中提到的,“現在影評人太多,以至於可以用‘泛濫’來形容,這個身份不再具有一種令人羨慕的意味了,很多人可能覺得‘影評人’太大眾化,這個標簽不具備存在感。另一方面,影評人所追求的獨立的身份很難實現,因此觀眾免不了要大失所望。”

  有專家指出,影評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社會的信譽度以及媒介生態是否健康,隻有健康的媒介環境和良性循環的影評生態鏈,才能讓影評人樹立起應有的權威和公信力。

  營銷號的影評不應被信任

  電影《長城》上映之后,微博上有大V發文稱:“張藝謀已死。”《擺渡人》上映的當天晚上,各路影評鋪天蓋地,有“看了《擺渡人》,想跟《長城》道歉”的評論。“通過簡單分析,不難看出,有的評論就是出自制片方雇的水軍,他們通常靠罵別的電影抬高自己的地位。這些評論不是從客觀角度出發的,而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的。”制片人肖然介紹。

  網絡上大量的營銷號發表的觀點和評論很可能成為潛伏在眾多真實影評中的所謂“觀影參考”,營銷號的影評能夠算得上影評嗎?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左衡認為:“營銷號背后一定有經營和銷售的目的,營銷號不等於公眾號,營銷號和資本的驅動挂鉤。部分營銷號的影評,不值得信任。”

  很多時候,營銷號為了拿到宣傳公司提供的物料,必須得跟宣傳公司搞好關系,所以他們不能發表抨擊性的負面言論,就變著花樣把影片的缺點轉換成特點來表述。因此,索亞斌提醒觀眾,不要被修辭和表達技巧所淹沒,一定要聽清楚字句背后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人們在這樣的電影環境中需要自救,就像你吃到假的食物,你需要擦亮眼睛自己去辨別真偽。所以對於一部電影,究竟好看難看,主要還得靠自己判斷,不要盲目聽信其他人,‘公關無處不在,就連朋友圈,也有很多人會被公關’。”

  說真話是電影評論的本真

  在許多觀眾看來,影評人行業的門檻很低,似乎對一部電影做出評論就可以稱之為影評人。對此,索亞斌曾在《今日影評》中回應道,要想做有專業化水准的影評人絕非易事。很多人可能認為影評就是批評電影,其實不然,批評隻不過是以一種科學的方法和理性的態度,相對公允准確地去分析一部電影。所以,要理性看待影評萬象,接受影評的多元化特征,就像“紅包影評”和“惡意差評”,也許通過好壞聲音的融合,整個影評生態會更加趨於理智和公正,因為影評沒有標准化的、唯一的答案。電影評論不是肆意打壓,也不是隨意夸贊,說真話才是電影評論的本真,也是各路影評人專家學者和媒體所要共同堅守的底線。

  左衡認為:“如果創作者被批評得十分到位,有所領悟,從而提升自己的創作,這樣好的影評,沒有理由不被接受。影評人除了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專業精神與學術個性,更加需要有情感表達,因為觀眾希望看到的是有溫度的影評。”

  評論的意義,是明是非、辨善惡、鑒美丑、促繁榮。有風骨、有擔當的評論,其出發點應該是推動創作更快地向著好的方向走。如果隻心心念念地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信奉“紅包厚度等於評論高度”,就一定會是刻意忽略考証而結論先行。這樣的評論,就算是把節目捧得再高,對推動創作而言也一文不值。因此,不論是社會還是觀眾,都需要有良心的影評人和良心影評,唯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在批評中繁榮發展。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