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八月》重回舊時光 張大磊:用初心拍簡單的片子

2017年03月29日13:3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張大磊:用初心拍簡單的片子

   導演手繪海報

  不得不說,導演張大磊是個非常有文藝范兒的人。

  3月22日,張大磊導演作品《八月》在京首映,在這場首映發布會上,沒有主創問答的常規互動模式,而是創新啟用先鋒戲劇與杜比聲音秀融合的方式,借助舞台置景、聲、光、電、視頻,以及搖滾樂等虛實結合的手段,將影片中備受稱道的自行車聲、叫賣聲、蟬鳴聲等搬到了現場,不僅完美還原了上世紀9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圖景,更以序幕和引言的方式,宣告著電影《八月》的上映。

  如此別出心裁發布會的設計者正是張大磊,他甚至在發布會上自彈自唱長達9分鐘,並且手繪兩幅電影海報。

  半自傳體式作品

  如此文藝范兒的導演,會拍出怎樣的故事?

  其實,《八月》講述的故事並不復雜,甚至非常簡單,只是描述了上世紀90年代一戶普通人家瑣碎的生活日常。影片中,帶有濃濃地方口音的“雪花粉,棒子面”的叫賣聲,將觀眾一秒拉回熟悉的90年代。陣陣蟬鳴聲中,時針滴答作響。鏡頭在姥姥家、家屬院、廠區裡來回穿梭,家裡是父母在激烈爭吵,院裡鄰家哥哥被警察追逐,倍加惦念的太姥姥重病在床……深感被時代腳步追逐的少年小雷,在深夜中偷偷起床,對著牆上的李小龍海報練起了雙截棍。整部影片以時間為軸線,從小雷的視角出發交代劇情,故事在夢幻與疏離之中若隱若現。

  很多觀眾在看完影片之后,發現並不能用一個具體的“劇情”來概括這部片子。對此,張大磊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八月》的確很難明確地用一個故事來形容,“我隻能說這部影片是一個12歲少年小雷和他身邊人發生的事,是一場簡單、安靜、浪漫的白日夢。”據張大磊透露,這不僅是他創作的過程,同時也是他成長軌跡的縮影。作為一部半自傳體式作品,張大磊更將自己的生活投射在了主人公小雷身上。“(我的)童年和小雷一樣有很多孤獨感,但是這個孤獨感並不是讓人痛苦的,它就是讓生活變得很空很大,時間變得很滿。”

  除了童年,《八月》中折射得最多的,就是父子情。盡管影片中並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父親與兒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但通篇卻在細枝末節中展現父親對孩子無聲的關懷。這樣的設定,也是源於張大磊的親身感悟:“我和我爸的關系跟片子裡小雷和父親的關系差不多,不是傳統中國式家庭的父子關系,更像是朋友。父愛並不一定要表達,父子之間可以沒有交流,父愛是無形的,但是在關鍵的時候肯定會出現。”

  在影片的首映式上,張大磊的父親就靜靜地坐在后排,看著兒子的作品接受觀眾的檢驗。身為內蒙古電影制片廠的剪輯師,父親也與張大磊聊過影片的剪輯,最終還是尊重了兒子的想法和決定,“我知道他在為我高興,知道我做了一件對的事。”張大磊說。

  談到電影拍攝的契機,張大磊表示,自己曾在俄羅斯留學很久,2008年的某一天,他回到姥姥家,看到家裡的老人之間相互照顧,感覺又回到了過去。“連彌漫在空氣裡的氣味仿佛都是回憶中的,這種情感很奇妙,如果沒有經過完整的表達我會覺得‘過不去’,很難進行下一步創作。”

  而當他真正開始電影創作的時候卻發現,“面對龐大的素材庫,我想把它作成電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想多了,雜念太多,反倒不像是我最終想要的影片。經過很長時間的、3個月的后期剪輯,去掉了很多影響我思路的情節,找到了最單純最簡單、我最想要的東西。”

  帶觀眾重回舊時光

  在張大磊看來,“童年是一段如炊煙般存在的時光,那個時代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純粹的,也比較適合簡單的拍攝手法。”

  張大磊說要用簡單的拍攝手法,這一點也不夸張——影片在畫面呈現上,用的是黑白﹔演員選擇上,用的是素人﹔制作班底上,影片在家人與好友的支持幫助下完成,張大磊甚至笑稱可以用“七大姑八大姨制作班底”來形容,其中最為專業的人員,或許是屢獲國際提名的攝影師呂鬆野,他也是張大磊於俄羅斯留學時的同班同學。

  雖然拍攝班底如此簡單,但影片靜水流深的美學風格,高水准的工業化品質卻受到專業人士欣賞,接連斬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53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及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等重量級獎項,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獲獎解說中如此評價該片,“《八月》,是一部氣質突出的作品,全片以非凡的影像呈現,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旁觀大人的世界,然而它不只是一個男孩的成長,更是對人情世故、體制變革以及時代記憶的回眸與反思。”著名導演許鞍華表示:“影片的情緒是可以傳遞的。我是香港人,也一樣很感動。張大磊的技巧蠻‘鬼魅’的,本來應該很難‘騙’到我這樣的導演,但他做到了。”自媒體“毒舌電影”稱:“《八月》這部電影影像是非常精致的,跟大家看高水准的商業片沒有任何差別。”

  對於頻頻得獎,張大磊表示,他只是想以初心拍一部簡單的片子,自己就是用最本能、最真誠的態度去創作,投射到電影中的,隻有主創們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情感及態度,“可能這種方式是笨拙的,但是這是我們本能的感知。我希望做事情用真誠而不是用方法的人可以多一些,哪怕看起來有些笨拙。”

  而選擇在被好萊塢進口片包圍的3月上映,面對超級英雄、史前怪獸的“圍攻”,張大磊坦言自己並不畏懼,“現在中國觀眾的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觀影水平也越來越高。中國一直不缺少好的文藝電影,文藝片已經有足夠的土壤,導演隻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八月》是為眾多‘80后’‘90后’觀眾提供了一條重回上世紀90年代好時光的‘窄道’,給國產電影帶來更多溫暖。”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您最想對1994年的自己說一點什麼?”面對記者如此提問,張大磊笑談:“我會告訴他,你這樣就挺好,以后也挺好。”“會不會提前告訴他,2016年你的片子會得金馬獎?”“不會,萬一他不喜歡電影呢。”(楊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