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7年3月上

從源頭活水到終端再造——探索通訊社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白 林
2017年03月29日14:48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新華社等三家中央媒體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發表了“2·19”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高度,深刻闡述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明確了工作方向和重點任務,寄托著黨中央、總書記對新聞輿論戰線的殷切期望。

當前,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帶來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總書記“2·19”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媒體融合發展“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要求,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一年多來,新華社貫徹落實政治家辦社方針,切實增強“四個意識”,銳意改革創新,加快融合發展,開創了具有通訊社特點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在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道路上穩步前進。結合具體實踐探索,有以下幾點認識和體會。

內容為王,到新聞源頭“吸氧”

在信息豐富、主體多元、渠道多樣的網絡傳播時代,注意力資源的競爭更加激烈,如果不能以優質的內容吸引人,所有傳播效果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紙或有變,新聞永存,面對互聯網龐雜的信息流和紛繁的輿論場,優質的內容顯得愈發可貴,而這正是傳統主流媒體最大的優勢和價值所在。

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要做的基本功課就是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內容生產的理念和方式,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傳統媒體關上一道“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機遇之“窗”。隻要我們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就能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一年多來,新華社推出了一系列產生廣泛影響的“現象級”“標杆級”融媒體產品。2017年農歷大年初一,以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第一次國內考察為切入點,推出微紀錄片《小賬本連著大情懷》,被網民稱贊為新一年中國“最暖心的紀錄片”,24小時瀏覽量超1億次﹔為迎接建黨95周年推出的微電影《紅色氣質》,被3000多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報道中,網絡在線直播《紅色追尋——三個年輕人的長征路》,以真人秀形式增強受眾代入感﹔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中,兩位航天員以“新華社特約記者”身份進行全媒體報道,成為世界航天史和新聞史上的創舉﹔依托新華社豐富館藏圖片資源,微紀錄片《國家相冊》系列產品,在網絡、電視台、移動端、戶外屏幕等平台同步傳播。

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解放了記者的生產力,任何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不能取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沒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就永遠不可能得到“鮮菱筍”和“活魚蝦”,更無法提出有價值的見解。媒體融合發展要想取得實效,也必須以扎實調研為基礎。新華社始終倡導記者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基層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決不能止步於電腦前敲敲鍵盤、點點鼠標。新華社以履行總書記提出的48字職責使命為目標,大力實施精品工程、扎根工程、創新工程、表率工程,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下一步還將積極拓展全媒體形態的調研創新。

“拆牆”“並灶”,在“中央廚房”混搭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採編流程再造是重頭戲,通過打通採編發各個環節,在內部構建“全媒體新聞中心”,實現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轉變。需要強調的是,融合發展的特點就是“跨界”,不僅是跨越“媒介”的邊界,也包括對現有編輯部資源的整合,整合后通過一套全媒體採編系統,實現旗下所有信息生產的“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

新華社2015年開始組建由總編室牽頭、全社各部門參與的全媒體報道“中央廚房”——全媒報道平台,並在2017年進一步實現升級、擴容、提質。平台綜合運用資源整合、融合加工、輿情監測、業務管理、影響力評估、遠程指揮六大系統功能,實現文字、圖片、視頻、技術等多工種同台作業,帶動全社實現資源整合、媒體融合、採編流程再造。通過“拆牆”“並灶”,打破部門條塊分割的藩籬,從各自為戰的“獨奏”變為一體化協作的“交響”。2016年以來,全媒報道平台共播發“新華全媒頭條”融合報道450余組,實現了傳統媒體平均採用量超過100家、新媒體報道平均瀏覽量超過100萬人次的“雙百”目標。持續推出面向紙媒的“鎮版之作”,並在新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如關於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宣傳,新華社在進行報道時,既組織採寫文字重點稿件,又制作推出了說唱動漫《四個全面》,在國內外都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新華社緊緊抓住供稿線路優化調整升級這一推進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工程,構建“衛星供稿(線)+互聯網供稿(庫)”新型供稿模式建設,以實現從主要滿足傳統媒體需求向同時滿足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需求拓展,從單向供稿向互動交互發布模式轉變、從單純新聞生產向多媒體業態轉變、從單一服務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的目標。升級改造新媒體專線,推出短視頻專線,全面推行新媒體產品源頭端策劃生產,加大可視化產品、全媒體產品供給。

百花齊放,向系統化創新轉變

推進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等同於辦了新媒體、用了新媒體、更不是把傳統報道搬到新媒體,是要適應受眾分眾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根據互聯網可視化、輕量化、互動化傳播特點進行再次加工、重新包裝,用網言網語和全媒要素進行編輯、整合、制作、分發。產品創新需要新的採編流程支持,反過來,新聞產品創新的系列化也能倒逼採編流程再造,實現創新工程的系統化。

一年多來,新華社堅持內容創新與系統創新齊頭並進,在系統創新的帶動和產品創新的激發下,全社上下已初步形成融合發展萬馬奔騰、百花齊放的局面,業務創新實現了由單個產品向系統化創新的轉變。

以今年全國兩會為例,會議召開前,新華社推出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兩會特別節目——《共商國是》,生動呈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重大決策前與社會各界充分協商的場景,集合總書記講話音頻、代表委員視頻、會場特寫鏡頭等素材,細微之處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優越性的宏大主題。發布后迅速在網絡、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媒體平台上刷屏,受到各界受眾和媒體同行的廣泛好評。

會中,推出動漫MV《習近平關心的這六件事》、無人機航拍《換個姿勢看報告》、原創手繪動畫《我用了洪荒之力 你的生活隨之改變》、動漫皮影戲《一塊煤與農村老漢的冬季之約》、短視頻《五個小故事,幫你了解民法總則草案》等融媒體產品,實現了天天有精品、條條能刷屏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的制作部門既包括新華社總社的“中央廚房”全媒報道平台,也包括編輯部和分社,可見在系統化創新的引領下,全社上下的產品創新已蔚然成風。

移動優先,朝受眾場景“蔓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裡,新聞輿論的陣地就應該在哪裡。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手機網民6.95億,網絡特別是移動終端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

新媒體時代,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聞到達率。終端特別是移動終端,已逐漸演變為人們的“數字器官”。新華社堅持“全媒體發布、移動端優先”理念,以“一網一端一平台”建設作為融合發展重點,積極打造“網上通訊社”,開創具有通訊社特點的融合發展新模式。

新華社以“讓新聞離你更近”的理念,對新華網進行改版。新華社客戶端4.0版2017年2月正式上線,全媒體、直播態產品“現場新聞”進一步強化升級,整合文字、圖片、音視頻、新媒體多種報道資源,記者“在線採集”,編輯“在線加工”,終端“在線展示”,實現新聞生產系統性創新。2016年8月,推出新媒體領域第一個國家級開放平台——全媒平台,為國內媒體提供融合發展新平台。新華社堅持主平台優先、差異化發展理念,打造移動媒體傳播集群,重點將“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微博賬號、“新華社微悅讀”小程序打造成為新華社對內社交媒體主賬號。

組建跨部門專門團隊,建立推特、臉譜、優兔、Instagram、俄文社交媒體VK、日文社交媒體LINE等海外社交平台協同發稿機制,用19個語種向全球用戶推送中國和世界重大新聞,粉絲總量超過2500萬,日均互動瀏覽量突破2000萬次,2016年全年賬號觸及全球4.16億人口,在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題標簽(#XiJinping)超過奧巴馬和普京,成為推特上的熱點話題。

兩翼齊飛,為整體發展護航

如果說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實現從相“加”邁向相“融”是總目標,那麼人才保障和技術引領就是實現目標的“雙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在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會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人才還屬於“特種兵”,很能干但數量少,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亟須加快全員融合轉型。新華社已確定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2016年啟動了“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培訓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輪訓4000名左右採編技術人員。2017年,各部門新媒體專職人才崗位佔比達到20%以上,2018年力爭實現40%。增設全媒體簽發人、全媒體編輯等崗位。同時,在選人用人、人才引進、人事管理上進行改革,爭取盡快建立一支年齡層次合理、知識結構全面、善用現代傳播手段、掌握“跨界敘事”能力的全媒型人才體系梯隊。

沒有先進技術支撐的信息,是沒有“腿”、走不遠、傳不開的信息。新華社高度重視技術工作,正加大技術投入,加快推進基於互聯網的技術體系建設,今年,將重點抓好全媒體採編發、全媒體供稿、全媒體業務管理、辦公信息化等四大平台建設,提高技術服務報道主業、引領業務創新的能力。

2016年4月,新華社創辦了中國主流媒體第一家產品研究院。在全國新聞媒體中率先成立無人機隊,為新聞採集插上“翅膀”。新華社人工智能時代最年輕的員工——機器人“快筆小新”已上崗一年有余,其24小時不知疲倦地撰寫體育賽事、股市行情、貨幣匯率等稿件,日均生成稿件120條。在今年兩會上,推出具有新聞互動功能的實體智能機器人“i思”,以新華社見習記者的身份報道全國兩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大數據深度結合,將催生真正意義上的“精准媒體”。新華社將密切關注物聯網、5G、人臉識別、可穿戴設備、運動捕捉、生物傳感等前沿技術動態,加快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領域應用轉化,真正為媒體融合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作者系新華社總編室主任)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