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文學"重寫再造神話":"重新創造世界"的萌動

2017年03月31日07: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新創造世界”的萌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世界各地的神話創造與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20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一直涌動著用文藝重寫神話的潮流,以豐富人類文明、啟迪人類智慧。而在中國,網絡文學印証了這一‘重新創造世界’的萌動。”日前,由魯迅文學院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網絡文學重寫與再造神話研討會”在京舉行,魯迅文學院研究員王祥在發言時如是說。

  研討會上,與會者展開了學理和創作實踐上的集中梳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國網絡文學的世界傳播之路。

  神話資源是把“雙刃劍”

  近些年,《西游記》《封神演義》《山海經》以及民間傳說中的神仙靈魔,都在網絡世界“復活”。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認為,神話一直是文學創作可以不斷再生的資源。神話史詩中的原型,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演變,形成了史詩傳統和史傳傳統。

  在網絡作家“愛潛水的烏賊”看來,網絡文學中塑造的很多神話人物並非空想,而是作家根據自己立足的文化土壤,經過藝術創新而再造的獨特角色。

  就中國網絡作家而言,最大、最厚實的文化土壤,就是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魯迅文學院培訓部主任王冰說,重寫與再造神話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作家應該努力尋找華夏神話傳統中的精神源頭,“中國傳統文化崇德不崇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強調的都是奉獻天下的精神訴求,這是華夏文明的長處和特點所在,也是華夏文明的根系命脈所在”。

  據媒體報道,來自哥倫比亞的卡洛斯·霍華德表示,中國網絡小說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在於中國文化滲透到這些小說裡,讓它們讀起來趣味盎然,“這些小說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想象圖景交織在一起,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小說類型”。

  不過,神話資源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是加分項,用不好則兩敗俱傷。網絡作家阿菩說,作為網絡小說主流,玄幻等類型小說可以視為當代神話的再造與運用。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亂取亂用的現象,沒有充分理解神話資源背后的內涵,使得原本零散的神話資料更加碎片化,小說本身的真實感也被削弱,容易立不住,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所損害。

  “在創作實踐中,作家應該對自己掌握的神話資源進行取舍、統合,系統化地建立起體系嚴密的世界架構,這樣才能支撐起一個靈動的神話故事。”阿菩表示。

  真正“走出去”須多管齊下

  以整個世界神話譜系為坐標,部分優秀網絡小說作家譜寫了自己的“創世神話”,發展出奇幻、玄幻、仙俠、修真等各種小說類型。這些優秀作品不光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同時也走出國門,為一些國家的讀者所追捧。

  中國網絡作家“我吃西紅柿”的《盤龍》,講述的是主人公林雷無意中從祖宅撿到一枚神奇的戒指,而后踏上了夢幻之旅的故事。2014年,美國網友“任我行”自發將《盤龍》翻譯成英文,在網上連載,讓部分英語讀者大呼過癮。

  為何奇幻、玄幻等小說類型在世界范圍廣受青睞?王祥認為,這類小說具有神話的“可理解性”:神話形態的網絡小說能夠讓人體會到一種力量感、成長感和生命的鮮活感,神話的核心關切就是神通和力量,無論是東方孫悟空的金箍棒,還是西方哈利·波特的魔法,都很容易被讀者看懂並接受,這是此類小說受到歡迎的生命情感基礎。

  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肖驚鴻表示,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影響力在不斷增強,網絡文學“走出去”已成為必然。但目前中國網絡小說還未形成如日本動漫、美國電影、韓國電視劇那樣的海外影響力。

  閱文集團總經理、起點中文網總編輯楊晨也認為,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只是走出了第一步。當前,有必要建立有序的行業競爭環境,尊重契約精神,尊重原創、鼓勵創新,確立新的作品評價體系,並努力解決好翻譯人才這個瓶頸,多管齊下,不斷開拓新天地。

  “網絡文學擔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命,網絡文學‘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撐,應該站在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來看待問題,讓中國網絡文學代表國家文化形象、傳達中國精神。”肖驚鴻說。(本報記者 王國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