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飛上天》"爛尾" 國產劇為何"進不了城"?

在第一季度末尾,一部豆瓣評分完爆各大平台開年大劇的年代劇《雞毛飛上天》引起觀眾廣泛討論。4月1日晚,在陪伴了觀眾一個月后,這部作品正式收官。
該劇通過時代線、事業線、感情線三條主線交織的方式,借由三代義烏商人的創業之路,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曲折又輝煌的發展歷程展現出來。電視劇前半部,從張譯所飾演的陳江河(雞毛)的角度,講述江浙一帶人脫貧致富的經歷,劇中細膩刻畫了張譯殷桃這對創業情侶艱苦且忠貞的感情經歷,年代感足,張譯、殷桃表現也足夠好。但是,作品后半部時間線進入了“十年后”,側重點轉向商戰,編劇開始有點hold不住了,不僅缺少劇情發展的必要鋪墊,一些突然長大的角色(例如駱玉珠與前夫的兒子王旭)更顯得與前半部分故事有強烈的割裂感。這也讓這部本是高水准的好劇被一些觀眾貼上了“爛尾”的標簽。
尤其是到了40集以后,細節交代不清,人物臉譜化的問題凸出,不少略顯“狗血”的橋段出現,雖然60集的劇最終刪減成55集播出,還是讓不少觀眾大呼“是不是換了編劇”?有網友評論說,十年后劇中“變成了道具一般”的角色有點多,在農村時一個個鮮活的配角,進了城怎麼變成了一張張生硬的臉譜?
《雞毛飛上天》最后的1/3內容沒能打動觀眾,究其根源是其文化沒有“進城”。“弱智的商戰戲”被網友詬病,格局看似大了,企業進軍歐美市場了,可實際在“一路煽情”,尤其是中轉倉、被綁架那部分,讓很多觀眾都接受不了。編劇在感情上渲染太多,對素材的事實、細節、技術,功課不足,把握不強,在劇中,演員甚至把B2B、B2C中間的to都讀成了“貳”,也是很讓人無語。
這部戲前半部好看,除了它兼顧了戲劇與真實,強烈的時代感也讓很多觀眾有共鳴的原因。在豆瓣上,一位年輕觀眾如此書寫自己的感受:“我每天都看這部戲,為什麼?因為我想看過去的人,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是怎麼富起來的?”《雞毛飛上天》講述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故事,劇中人物堪稱過去四十年來中國人的縮影與象征。
可以說,上一代人“個人改變命運”的主題,讓很多今天的觀眾有了代入感,這種主題的表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家群像,看到了陳江河、駱玉珠那一代的命運變化。至於劇中王旭這一代人,一方面他們還在處於成長期,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很濃,另一方面,編劇對他們這代人的琢磨似乎還沒有抓透。
要知道,《雞毛飛上天》裡前半部全是活生生的義烏故事,為了真實還原,編劇申捷曾經8次到義烏體驗生活,走訪了兩百多位商人,為了寫作,甚至和很多小攤小販成了好朋友。相比之下,編劇在寫“當下”這部分的時候功力明顯弱了。隻有抓准“正成長的”這代人的精神內核,我們才有可能寫好屬於“未來的故事”。(周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