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熱血尖兵》:90后軍旅正青春 解析新生代成長軌跡

楊雯
2017年04月05日14:2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熱血尖兵》:“90后”軍旅正青春

  《熱血尖兵》劇照。資料圖片

  當“90后”已經成為部隊構成主體的時候,觀眾們對軍旅題材電視劇的記憶是否還停留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或者《士兵突擊》裡?當下,該怎麼給年輕人樹立新的偶像?

  3月24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電視劇《熱血尖兵》創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作為慶祝建軍90周年的獻禮影片,《熱血尖兵》講述了3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90后”新兵成長蛻變為鋼鐵戰士的勵志故事。自從3月7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開播以來,該劇收視率逐日遞增,並在社會和部隊中產生強烈反響。

  解析新生代成長軌跡

  10年前,著名制片人張謙打造的《士兵突擊》把軍旅題材作品推向高峰,10年后,張謙攜《熱血尖兵》歸來,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年輕的“90后”士兵。

  張謙介紹,想拍《熱血尖兵》的想法由來已久。“當時拍攝完《士兵突擊》后,我腦中就冒出了一個想法,要找個機會拍攝一部反映當下‘90后’士兵的電視劇,尤其在‘90后’士兵已經成為當下部隊的主體,‘90后’群體也漸漸成為當下社會新生主力軍的背景下。”

  張謙介紹,該劇歷時多年創作完成,本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主創人員幾次下部隊,了解“90后”士兵的現實軍營生活,從他們身上得到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劇本創作必須有質感,光靠想象和間接汲取其他劇目是寫不出原創好作品的,尤其對當代軍事題材的劇本創作,我要求編劇必須去部隊基層實際感受、採風,收集第一手創作素材。”據悉,《熱血尖兵》的劇本創作過程中,導演、編劇熊早先后去了廣州軍區、海軍陸戰旅、北京軍區特種兵大隊、第38集團軍下屬部隊、朱日和訓練基地藍軍旅等。

  “‘90后’性格張揚、自由獨立,很多基層部隊普遍反映:‘90后’的士兵不像以前那麼好帶了,他們有個性、不盲從、文化知識水平高。我們做了很多大膽嘗試,努力從現實生活中找到了人物原型,刻畫了陸飛、司馬戰歌、張小武幾個典型。”張謙表示,正是有了扎實的採訪調研基礎,《熱血尖兵》表現了真實的部隊生活,充滿了現代韻味,比如劇中設定陸飛擅長攀岩,司馬戰歌擅長跑酷,張小武會打電腦游戲,這些都是“90后”喜歡的運動和娛樂項目。

  “從《士兵突擊》到《熱血尖兵》,中國軍隊走過了一個代際,中國軍人走過了一個代際,軍旅題材劇也走過了一個代際,軍旅題材劇也在追求變化。近幾年,部隊直接面對的是‘90后’軍人,很快將要面對‘00后’軍人,較之‘80后’的‘許三多’,他們的言行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軍旅劇創作也是需要勇氣和信心的。”軍事文藝評論家邊國立表示。

  描繪“四有”軍人和“四鐵”品格

  盡管時代不一樣,可是,張謙表示,《熱血尖兵》與《士兵突擊》一樣,都有著“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就是勝利,為國隨時准備奉獻一切的精神內核。“如果說《士兵突擊》像個人生寓言,那麼《熱血尖兵》更像幅現實畫卷,劇中主人公與年輕觀眾之間是牽著筋連著骨的,觀眾在熒屏上會很快熟悉相知這些有血有肉的‘90后’中國士兵。”

  《熱血尖兵》從主人公陸飛個人視角出發,通過他的眼睛去觀察、認識軍人世界,一面展現中國軍隊的鐵血紀律,中國軍人不服輸、敢想敢做、不怕犧牲的硬骨頭精神,另一面也將硬漢柔情顯露,講述何為信任、支持、生死與共的戰友情﹔從“小家”情感走向國家情懷和民族大義,從個人主義升華到為國為家勇於犧牲奉獻的精神,一步步將觀眾帶進了“90后”的熱血軍營。

  在陸軍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黨增龍看來,《熱血尖兵》非常深刻地再現了軍人的血性擔當。“這部劇講述的是陸軍故事,弘揚的是陸軍傳統,傳承的是陸軍使命,特別是向社會展示了正在轉型重塑的陸軍的新形象、新風貌。劇中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們胸懷國家、情系強軍、勇於擔當、蓬勃向上的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和‘四鐵’過硬部隊的品格特質,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

  事實上,不管《士兵突擊》還是《熱血尖兵》,軍旅題材劇最大的特點正是提供了其他類型電視劇裡沒有的熱血男兒情懷。雖然軍隊中的士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軍旅的內涵、軍人的精神卻一直在傳承與延續。對於這個問題,八一廠研究室原主任張東表示:“軍旅題材劇的特定性是軍隊和軍人的基因,其矛盾沖突是部隊獨有的。這種基因裡有生死與共的戰友情誼、熱血報國的軍人情懷,以及愛軍習武、敢打必勝的戰斗意志和精神風貌,這是軍事題材的魅力,是別的題材永遠無法代替的。”

  用“肌肉”代替“鮮肉”

  看完《熱血尖兵》能引起共鳴的,絕對不是隻有士兵和軍人。“從更廣義的范圍來看,這部電視劇描述了當代青年在解放軍熔爐中成長的心靈軌跡和精神旅程,這一點超越了軍旅題材本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如是評價。

  在《熱血尖兵》三大主人公——“富少”陸飛、“吉他王子”司馬戰歌、“媽寶男”張小武身上,透露出了當下備受關注的教育問題,以及現代青年的成長歷程。陸飛玩世不恭、司馬戰歌懷揣明星夢、張小武生活難自理,三位主角各有特色,卻實打實地反映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虛榮、倚老的日常狀態,這並非天生,而是后天教育引導的缺失。但三位主角入伍后,家庭的巨變和戰友的相處中,他們不斷發現自己、提高自己,從被人溺愛保護的孩子,成長為充滿血性、保衛國家的特種兵戰士。題材的拓寬豐富了該劇可傳達的主題,其“突破自我”的勵志點,讓年輕人加深了自我認知,增強了不斷逆襲向上的自信心。

  “眼下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當代的年輕人需要鍛煉,我們太需要肌肉、太需要戰士、太需要犧牲精神。”軍事文藝評論家汪守德指出,《熱血尖兵》裡的三位主人公,給當下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好的成長范本。

  針對目前很多年輕人追捧“小鮮肉”並視其為偶像,軍事文藝評論家陳先義指出,相比“小鮮肉”,社會更需要“肌肉”,相比“顏值”,社會更需要“價值”。張東也表示:“當社會有一些負面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年輕人展現正面的東西﹔當我們否定他們偶像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們提供新的偶像。軍人形象,特別是新一代的軍人形象,應該有這種承擔,軍人形象是有偶像特質的。我經常講,縱觀世界電影史,特別優秀的明星都演過軍人,而且很多不朽的形象都是軍人形象。現在《熱血尖兵》在電視、網上收視率都比較好,這是令人欣慰的。我們可能能夠成功,在某一方面影響一些年輕人的價值觀。”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