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房價”段子刷屏,傳播了怎樣的世態民聲?

研究事兒 研究事兒
2017年04月05日15: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十年北漂奮斗忙,不承想,房價漲。千裡京城,無房最淒涼。縱使白領也沒用,不如找對,丈母娘。

房價又漲了,這下段子手們又打雞血了……

最先躺槍的是領漲全北京的學區房。“既然清華北大畢業的都買不起房子了,那還買學區房干嘛?”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熱衷於學區房?有人說教育是當今社會競爭中的一場“軍備競賽”,盡管北大清華的精英說“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不管怎樣,這些段子實打實引起網友關於夢想的大討論,“如果覺得沒什麼可以奮斗的動力,那麼就去大北京看看房子吧”。 

也有一些不是段子的事件,被人拿來當段子講。“媒體報道,在北京買房,賣家報價728萬,從7點半砍價到夜裡11點半,745萬成交…”

有的公號還扒出了古人的買房史,“大概從唐朝開始,買房就是個難題了吧”,你看白居易,“自他第一次來到長安,過去快二十年,終於攢夠了錢,買房,實現了‘居易’的夢想……”﹔還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買房后寫詩表達自己的心情,“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

總之每當這時候,都是“吐槽與感慨齊飛,段子共調侃一色”。作為當今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段子早已超越了茶余飯后的談資,成功佔領了清晨早起的頭條。 

總結一下,對這一輪房價的調侃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淚奔型

這種類型的段子,往往直接表達內心哀痛。乍看之下嬉笑怒罵,細細想來,怎一個無奈了得。用“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來形容也不過分,總之一句話,“老鐵,扎心了”。

“如果你一個月掙一萬想在北京買一套100平的房子,那麼沒關系,可以先定個能實現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活它個500年。”

笑談型

這種段子通常舉重若輕,談笑間悲傷灰飛煙滅,看完也給人會心一笑,頗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氣度。

“通風好又便宜的,那是報刊亭。地段好又交通便利的,那是地鐵口小賣部。採光好又舒適的,那是房車。通風好又便宜又地段好又交通便利又採光好又居住舒適的,那是停在地鐵口邊上用房車當門臉房的小賣部,還兼賣報紙。”

迷茫型

通過段子寫出自己內心的迷茫,隻能算段子手的基本功,而一流的段子手可以寫出社會的迷茫。比如:

哲理型

反正也買不起房了,不如我們一起聊聊人生吧。房價一漲,北京又多了十萬哲學家,不信你看:

“所謂殊途同歸,講的就是,以前有當飛行員、科學家、政治家夢想的小伙伴們,成年后夢想統一變為了買房。” 

房價段子為什麼會火?

段子是一種民意表達,也是一種安慰劑。

文學寫作有一種筆法,叫“含淚的微笑”(小說家歐亨利就是個中高手),但是段子已經超出這范圍,變成“含淚的大笑”。段子手們通過夸張的修辭、犀利的筆法和戲謔的筆調,把沉重的話題包裹上一層看似輕鬆幽默的糖衣,表達觀點的同時,避免了讓讀者直面現實的沉痛。在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輕鬆”讓內容更易為人接受。

此外,傳播段子也可能是為了相互慰藉,畢竟,“兩個人分擔痛苦,隻有一半的痛苦。而兩個人分擔快樂,卻有雙倍快樂”。從現實情況來看,諷刺和集體自嘲,確實起到了安慰劑作用,至少,它讓一個沉重的話題變得不那麼沉重了。

段子的火爆有社會心理作用,也離不開媒體推波助瀾。

傳播學中有一個比較小眾的理論,叫“游戲理論”(Play Theory),這是心理學家威廉·斯蒂芬森在大作《大眾傳播的游戲理論》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1967)中提出的。

游戲理論認為,與其把媒介當成工具,不如把它視為玩具,人們擺弄媒介與其說是出於功利的考慮,不如說是為著游戲的目的。換句話說,人們傳播信息,是為了……好玩兒。

當然,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個理論有點片面。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人們轉發段子,只是為了增強參與感,就像玩游戲一樣,大家都在玩,我沒玩,我out了。所以,反觀房價段子的傳播,發段子的人未必都在為買房發愁,或者並沒愁到“為了買房,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程度。他們轉發段子,甚至自己寫段子,只是為了參與到這場諷刺與自嘲的狂歡中。一些媒體也利用了這種社會心理,順便炒作一把,畢竟,這是當下最博眼球的話題。不信你看,一輪房價上漲,火了多少公號。 

人們講房價的段子,究竟表達了什麼?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麼看來,段子可能算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的背后都有豐富的意義內涵。深入分析可發現,這些火了的段子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是對現狀的不滿。這是段子傳達的表層、直接信息,幾乎所有的段子都充斥著對當前現狀不滿,都包含負面情緒。

二是集體的迷茫。這是段子背后隱藏的深層信息。房價高不高,已是既定事實,怎麼治才是關鍵。熱傳的段子,恰恰缺少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理性探討,而且,在段子的沖擊之下,治理房價的理性聲音反而變淡,這一現象反映出來的,正是整個社會的迷茫和無奈。

三是弱勢心態和輿論審判。房價上漲過快,導致有房一族財富快速積累,無房族則感到自己被剝奪、被不公平對待。這種被“弱勢化”的心態,借助網絡媒體飛速傳播蔓延,變成一種社會心態。但實際上,房價上漲是一個市場現象,是宏觀政策和社會整體購買力決定的,個人對此無可奈何。所以一些被“弱勢化”者期望通過輿論審判施加影響,這可以說是傳播段子的一大目的。

不管哪一層意思,房價這個問題,調侃歸調侃,還是要認真對待。

政府部門面對滿天飛的段子,不應也一笑了之,應認真體察段子中所傳遞的社情信息與民意,及時採取對策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主流媒體不應跟風炒作,要正確引導人們進行理性思考,督促政府、引導民眾,共同謀劃改善之策,逐步破解“居者有其屋”的難題,解決好這件關乎民生的大事。

撰稿/統籌 耿磊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