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產品的真人秀節目

李小品
2017年04月06日14: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呈井噴式發展,這股熱潮愈演愈烈。但在這繁榮背后,卻有諸多值得人們反思的問題。本文從歐洲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視角出發,剖析了當前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問題,如被商業力量操縱、娛樂至上、流水線生產等,最終使受眾被裹挾其中,產生虛假需要、喪失精神獨立。本文指出,真人秀節目不能隻重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下流行文化相結合,不失為此類節目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關鍵詞:真人秀﹔文化工業﹔傳統文化

從音樂類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現名《中國新歌聲》)走紅,到明星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大熱,短短幾年時間真人秀這種電視節目形態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而在2016年,真人秀節目更是遍地開花,繁多的“品種”讓人應接不暇,除上述節目外還有如《我是歌手》《極限挑戰》《花兒與少年》《笑傲江湖》《我們相愛吧》等,有些已經播出了三季甚至四季,但在收視上依然表現搶眼、高歌猛進。

這股熱潮愈演愈烈,中國電視似乎迎來了“真人秀時代”。然而在這繁榮的背后,卻有著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本文在借鑒相關文化批評理論基礎之上,對當下的“真人秀熱”現象進行思考。

一、“文化工業”的概念

“文化工業”一詞譯自英文culture industry,這裡的industry指代一種有組織的勞動,具有漢語語境中“產業”“行業”之意。1947年,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証法》一書中首次使用“文化工業”一詞,來描述大眾文化的生產過程和文化產品。他們認為,文化工業是標准化、模式化、採用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批量生產出來的,並由大眾購買和消費的文化產品[1]。

雖然由此展開的一系列文化批判理論的歷史語境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和法西斯集權統治下的德國,但對照當今中國的媒介文化現狀,不可否認的是其商業化、娛樂化等傾向日趨嚴重。辯証看待吸收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思想,可給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以警醒和啟示。

二、工業生產系統下的真人秀節目

首先,文化工業被商業力量所操縱,以娛樂消遣為目的。它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照商品市場規律運作,旨在使大眾獲得感性娛樂。文化工業生產體系制造出來的精神文化產品成為了符合大眾口味、快餐式的消費品,喪失了作為藝術作品本質上所應具有的否定和超越精神。

現如今,大量資本進入真人秀節目制作領域,凡是上星播出的節目,投入多為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儼然成了“綜藝大片”。如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贊助費已經達到了億元級,而贊助商自然要進行節目冠名、廣告植入等。在《極限挑戰》第9期中,6位嘉賓來到主贊助商杭州總部從頭玩到尾,著實在全國觀眾面前將企業的環境、內部氛圍與工作內容“炫”了一把,而這也讓不少人感慨“該企業老總馬雲主導了整個節目走向”。

娛樂化是我國真人秀節目繞不過的主題詞。從游戲競技類、窮游旅行類、婚戀體驗類、音樂選秀類到探險穿越類等,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都在鏡頭前或拼顏值、或求搞笑,還伴有制作方在營銷過程中的低俗炒作,使得像“熒屏CP”“開撕”等詞流行開來。在這過程中,藝術走向大眾變成嬉鬧與調侃的對象,人們從中尋找短暫的刺激。快樂很快就會僵化成無聊,漸而導致內心空虛。

其次,文化工業本質是賺取利潤,這種體系下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化、標准化和偽個性化的特點。正如德國哲學家阿多諾所說,“文化工業的全部實踐就在於把赤裸裸的盈利動機投放到各種文化形式上”[2],作品內容和風格千篇一律,隻熱衷投資效果。

在當今時代,真人秀節目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都是嚴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運行的。上億投資換來明星加盟、華麗布景或豪華出行、先進設備、精細分工,渠道發行,以及在傳統媒體電視上和新媒體網絡平台上聯合營銷、話題炒作等,為的就是取得更大的投資回報。目前國內真人秀節目存在制作模式化、內容趨同的特點。比如《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都是明星親子互動節目,《兩天一夜》《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巔峰拍檔》均為戶外競技模式,遵循任務、游戲套路,甚至同為婚戀體驗類節目的《喜從天降》和《明星到我家》因為引進同一個韓國節目模式而引發版權之爭。相同的路數極易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如《我們來了》和《極限挑戰》告訴我們,飛機是用人力拉的,《真心英雄》和《奔跑吧!兄弟》都設置了“黑天使”和“白天使”,而讓嘉賓通過打工“籌錢”的任務方式更是在多個節目中出現。

從藝術批判的角度來說,各個文化產品雖然看起來有別,但實際上它們的表現形式及運作模式卻很相似,由於缺乏冒險精神(怕投資失敗)和創新意識(源源不斷從韓國、歐美及日本引進節目版權),一檔檔真人秀節目無疑是無休止的山寨和復制。久而久之,這樣的文化產品會拉低受眾的審美能力,扼殺藝術和想象力。

最后,文化工業使人們的精神獨立性漸漸枯萎。從哲學批判的角度看,它控制和規范著大眾的文化消費需要,束縛人的意識,剝奪人的情感,阻礙人的自主性發展。文化工業給大眾提供快樂,使人們沉浸在虛假的幸福表象中,醉心享樂、麻木生存。

真人秀節目使電視文化趨向平面化。在節目所營造的歡樂氛圍中,觀眾可以暫時躲避現實生活的壓力,在“看”“聽”“讀”著一個個炫彩世界的同時,慢慢失去了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而一個現代公民本該保有的責任感、使命感亦或是悲憫之心會在彌漫的游戲和快餐文化中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膚淺和碎片化的思考。

三、面對真人秀節目的受眾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馬爾庫塞提出的“單面人”概念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下真人秀熱潮對人的影響問題帶來進一步啟發。

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制也就越多。這種社會造就了隻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大眾傳媒參與制造的消費文化、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本身,是包含著某種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它削弱了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讓人成為單面人,進而誘導人們在消費中不斷滿足一種虛假需要。

馬爾庫塞認為,“虛假的需要”即流行的需要,這些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團體人為制造出來的,其目的在於帶給普通大眾一種強迫性的消費需求,如按照電視節目的宣傳去休息、娛樂、處世和消費,愛他人所愛、嫌他人所嫌[3]。

如果一個人經常沉溺於觀看各式各樣的真人秀節目,那麼這會無可避免地對其自身價值觀帶來沖擊。比如在《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這類節目中,會在開始階段到明星家中拍攝他們的准備情況,而他們的豪宅、高檔家裝與生活用品等,就在無形中向觀眾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如此這般才能算作時尚與幸福﹔還有在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有嘉賓說出“寧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宣言﹔以及演員鄭爽在真人秀《花兒與少年》中穿的一些衣服、用的生活便利品等,均成為淘寶爆款,人們紛紛視此為一種流行,爭相購買。

追求物質享受並不是人的本質特征,但是現如今,由於商人和傳媒的共同操縱,通過各類真人秀節目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人們更傾向於把物質需求當做最基本需求。而這種虛假需求則直接導致人們的“強迫性消費”,大家開始購買越來越多或許根本就用不著的商品,消費的是商品的符號價值而非使用價值。

正常社會的人本應該有兩個“維度”或“向度”,即肯定社會現實並與現實保持一致的一面以及否定、批判、超越現實的一面。然而“強迫性消費”的泛濫使大眾逐漸放棄了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個人自主性喪失、個性泯滅,這也意味著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識的消失,於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出現一種單向度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現在真人秀節目“霸佔”熒屏,不可否認總體上內容健康、形式多樣,但其中不乏一些節目淪為拼明星和炫富的場所,辦各種無聊游戲、奢靡盛宴,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心態和頹廢之風,身處其中的大眾可能漸漸會被削弱思考與判斷能力,最終造成人與物的關系異化。

四、真人秀節目的未來方向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真人秀節目不能隻注重經濟效應而忽略社會效益,不應過度追求商品化而損害其文化內涵。

筆者以為,電視媒體從業者們在有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意識、把握節目“真實”尺度以外,還可以以傳統文化為抓手提升真人秀節目的文化品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下流行文化有機融合,憑借一種全新敘事和闡釋,形成對傳統和經典的獨特繼承和發揚。在現有的真人秀節目中,中央電視台的《中國詩詞大會》《叮咯嚨咚嗆》、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以及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等是這方面的表率。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娛樂性與當下中國社會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追求相結合,或許代表著中國真人秀節目的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証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德)阿多諾.高丙中譯.文化工業再思考[J].見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輯.

[3]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