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電視科教欄目的新挑戰、新變化、新趨向

黨江華
2017年04月06日15:2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電視科教欄目是我國產生最早、發展時間最長的一類電視欄目,對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有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隨著電視節目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觀眾欣賞需求的變化,電視科教欄目面臨全新的挑戰一些科教欄目主動適應環境,創新求變,探索出了新的發展出路。本文通過閱讀文獻、案例分析等方法對電視科教欄目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回顧,並對科教欄目的創新與發展的趨向進行分析與展望。

關鍵詞:科教欄目﹔發展歷程﹔發展趨向

電視科教欄目是以探秘自然神奇、傳播文化知識、傳承歷史文明為主要內容的欄目,是我國產生最早、發展時間最長的一類電視欄目。科教欄目承擔著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生產力提高等重要社會功能,是電視節目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類別。

一、電視科教欄目的發展歷程

1958年,新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在試播期間開辦了《科學衛生和實用知識》的節目,主要播放科學教育類的影片。1960年1月,北京電視台設立了兩個固定專欄《科學知識》和《醫學顧問》。此后,上海電視台也先后開辦了《衛生知識》和《科技知識》等電視科教欄目[1]。早期的科教欄目數量較少,形式較單一,以播放教育影片和電視講座為主。

文革期間,教育性、知識性節目大量停辦,很多科教類欄目被撤銷,科教欄目的發展被迫中斷。

文革后,電視科教欄目重新得到重視,開始走向復興。1977年,中央電視台成立了電教部,與教育部聯合舉辦了一些英語、數學、電子技術講座,並在電視上播出[2]。1978年3月14日,中央電視台創辦《科學與技術》欄目,主要是以播放講座類節目和教學紀錄片為主。改革開放初期,電視科教欄目的制作理念仍然比較落后,形式仍然比較單一,尚未得到完全發展。

1995年,黨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加大了對於教育和科技事業的扶持力度。與此同時,科教欄目也得到了全國各級電視台的重視。1995年5月8日,武漢電視台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大型科普教育電視欄目《科技之光》,並通過中國教育電視台和央視第七頻道面向全國播出[3]。

1997年,央視的電教部改稱科教部,先后推出了《科技博覽》《走近科學》等科教欄目。2001年7月9日,央視設立了科學教育頻道(CCTV10),該頻道設置了《百家講壇》《走近科學》《探索·發現》等十幾個精品欄目。2010年前后,央視又增加了《我愛發明》《地理·中國》《創新無限》《自然傳奇》《原來如此》等新欄目。這一時期,科教欄目的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制作水平逐漸提高,具有了一定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各地方電視台也開辦了不同形式、不同類別、內容豐富的科教欄目,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很多地方電視台效仿中央電視台設立了科教頻道,如河北電視台少兒科教頻道、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天津電視台科教頻道、貴州電視台科技健康頻道等。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我國內地共有科教頻道34個,其中國家級科教頻道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科教頻道10個,地級市科教頻道23個[4]。我國電視科教欄目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二、電視科教欄目的新挑戰、新變化

近年來,隨著電視頻道、電視欄目數量的增多,電視節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同時觀眾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對電視節目的表現形式和制作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電視科教欄目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其他類電視節目的挑戰。現在越來越多的歌舞選秀節目、戶外真人秀節目、游戲競技節目等真人秀節目極具視覺沖擊性,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同時對科教欄目的市場地位和市場份額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傳統的宣傳式的、說教式的、新聞報道式的科教欄目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觀賞需求,不能適應節目市場競爭的需求。從2004年起,《讀書時間》《科技博覽》《希望英語》等一批定位不夠准確、特色不夠鮮明的科教欄目先后停播﹔二是其他媒體帶來的挑戰。現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7.1億,佔我國13.7462億[5]總人口的51.65%其中有92.5%的網民經常使用手機上網。從網絡應用的使用情況來看,搜索引擎的使用規模達到了5.93億,網絡新聞的使用規模達到了5.97億,網絡視頻用戶達到5.14億[6],這說明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科教欄目單純的知識傳播功能也很難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它的單一的傳播渠道也不能適應人們隨時隨地收看節目的需要。

為了適應節目市場的競爭環境和觀眾欣賞需求的變化,國內一些嘗試對電視科教欄目的表現形式、制作手段、傳播方式等進行改革,使該類欄目從內容到形式上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一是表現形式和制作手段的變化。一些電視科教欄目率先挖掘新的題材,探索新的表現形式,改進敘事結構,同時從攝影、舞美、剪輯等方面對節目進行全面包裝,使節目的傳播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2012年至2013年,國內各大電視台推出了很多科學驗証類欄目,掀起了一股“求証”熱潮。這類欄目通過現場實驗或實地驗証等方式來向觀眾宣傳一些科學常識,消除人們在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和誤解,像中央電視台的《是真的嗎》、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濟南電視台的《生活大求真》等﹔二是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的變化。現在很多電視科教欄目已經不再僅僅依賴電視這一傳統的傳播渠道,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新媒體,讓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終端或手機終端隨時隨地點擊節目觀看,比如央視的《加油!向未來》通過央視網、騰訊視頻、愛奇藝三家視頻網站同時推出在線點播。此外,電視科教節目還可以通過書籍、光盤以及其他衍生品的方式進行推廣,進一步拓展市場,提高經濟效益。如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組聯合中共黨史出版社於2010年起推出《絕密檔案背后的傳奇》系列圖書,截止到2014年6月,共出版10本,該系列圖書對《檔案》欄目的解說詞和相關資料進行了全面梳理,生動翔實地還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舌尖上的中國》欄目組也聯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於2012年6月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國》多國語言版本光盤,面向全球發售。

三、電視科教欄目的發展趨向

從近些年國內有些有代表性的電視科教欄目成功經驗來看,電視科教欄目的未來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向:

1.制作空間的開放化和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科教欄目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取材、取景,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搬上了電視熒屏,豐富了電視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舌尖上的中國》攝制組為了拍好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紀錄片,跑遍了中國的東西南北,他們在雲南香格裡拉的原始森林拍攝當地人採挖鬆茸﹔在浙江遂昌縣的茂密竹林裡拍攝當地人採挖竹筍﹔在湖北嘉魚縣的湖邊拍攝當地人在湖底的淤泥中採挖蓮藕﹔在吉林查干湖拍攝漁民在冰凍的湖面上拉網捕魚﹔在靠近廣西京族三島的海面上拍攝漁民踩高蹺捕魚,觀眾在欣賞這部紀錄片的同時,既能夠獲得對於美食知識的了解,又能夠感受老百姓收集食材過程中的艱辛以及處理食材過程中的智慧。

還有很多科教欄目成功地將多個制作現場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內外互動、多向聯動的制作模式,這樣不僅擴展了演播室的制作空間,而且強化了節目現場的氣氛,給觀眾以更深的感受和印象。

2013年8月起播出的益智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採用了多現場聯動的制作模式。該節目最開始有三個現場:第一現場為主考場,有選手、主考官、裁判、觀眾共同參與,其中主考官也發揮了現場主持的作用﹔第二現場為演播室,由主持人冀玉華和點評專家共同參與,對題目難度和選手的表現進行實時點評﹔第三現場為親友團觀賽區,在選手比賽時觀眾可以看到親友團為選手加油的場面。后來,該節目又增加了第四現場,由100位成人代表組成了成人體驗團,在選手答題的同時,成人體驗團進行同步答題,通過對比來反映題目難度和選手的表現。節目中還穿插有比賽前后對選手採訪時錄制的視頻資料,讓觀眾在觀看比賽的同時也了解了選手在生活中的表現,從而豐富了節目的內容,突出了選手的特點,給觀眾留下更深的印象。

2.敘事結構的故事性和懸念性。很多電視科教欄目在借鑒國內外很多優秀節目的基礎上,對節目的敘事結構進行改革創新,形成故事化、懸念化等鮮明特點,從始至終牢牢地吸引觀眾的注意,有效地提高了節目收視率,增強傳播效果。

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欄目也是一個科學驗証類節目,但其中加入了體驗環節和真人秀元素,帶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懸念性。每期節目會首先拋出一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疑問,然后由現場記者通過調查、實驗、體驗等方式來尋找答案,這一過程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懸念性。如2016年一期節目中,記者為了驗証民航飛機能否在霧霾天氣實現盲降,就到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親自體驗了一把開飛機,記者駕駛的是模擬機,在教練的指揮下完成了盲降任務。隨后,記者又拍攝了飛行員駕駛訓練飛機在真實霧霾條件下通過地面塔台指揮和儀表著陸系統的輔助下成功實現盲降的過程。

3.錄制過程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電視科教欄目中的參與主要包括主持人或記者的體驗、嘉賓的參與、觀眾的參與等﹔互動主要有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嘉賓與觀眾的互動等。

為了進一步提高節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多電視科教欄目在錄制過程中會邀請嘉賓、觀眾參與體驗或驗証,使節目帶有很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這種參與和互動一方面既提高了觀眾對於節目的關注度,同時讓更多人參與了科學驗証的過程,增強了節目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在室內錄制的科教類節目,一般以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主持人與現場觀眾的互動這兩種互動方式為主,這樣有利於凸顯主持人的中心地位、強化其主導作用。央視於2016年7月推出大型科學實驗類節目《加油!向未來》,每期邀請兩組嘉賓參與答題,與主持人展開良好互動,同時主持人還會要求嘉賓親自通過實驗對自己的答案進行驗証,並最終找出正確答案,這一過程具有很強的參與性。

面向未來,電視科教欄目除了向開放化、懸念性、互動性等方向發展外,還會更多借助科技的力量,借鑒吸收國內外其他欄目的成功經驗和制作模式,在現代化、多元化、綜合性的方向上進行更多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曉彥.對我國電視科教節目傳播現狀的思考[D].鄭州大學,2007.

[2] 段煉.我國電視科教節目的發展現狀與傳播對策[J].科技傳播,2010(9).

[3] 雷喜梅.《科技之光》照耀中國[J].武漢文史資料,2008(Z1).

[4] 曹國鳳.我國電視科教欄目的故事化敘事分析——以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為例[D].中國海洋大學,2012.

[5] 人民網. 2015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37462萬人[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805/c1001-28615628.html.

[6]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2016年7月.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