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中國武俠電影“明星為王”現狀及發展趨勢

雷鈺菲
2017年04月06日16:3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2016年公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關於中國電影觀眾類型偏好的調查顯示,觀眾對武俠片的喜愛隻佔2.2%,在列出的類型片中居倒數第二,曾幾何時中國武俠電影可謂是無限風光,無論是質量還是票房,都所向無敵。由於投資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影片,為挽救現狀,明星陣容為獲取票房確立了基本的保障,“明星為王”現象越來越為凸顯,這從根本上挽救不了低迷不振的武俠電影。作為中國獨有的類型電影,武俠片將遭遇消退的境遇,而是面臨著像西部片一樣從一蹶不振到多元化融合的新局面。本文旨在針對新世紀中國明星效應衍生的新現象,分析商業化背景下明星策略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尋求探尋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武俠﹔類型電影﹔明星為王﹔商業化﹔明星策略

一、新現象-中國武俠電影明星效應的衍生

從現實層面來看,20世紀70年代,李小龍作為新時期武俠電影代表的明星推廣開來,而傳統的武俠明星,多為武行出身的專業人士,例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他們都有較強的武術功底,在電影中可以憑借自身的功夫打斗來提升武打動作的可看性。新世紀以來,電影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日益出新,武俠表演也不再局限於真實打斗,一系列因出演文藝片而獲得了一定知名度的明星也成為了新的“俠客明星”,如王祖賢、章子怡、梁朝偉、金城武等[1]。尤其是近幾年來,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像2016年上半年上映的《三少爺的劍》演員陣容林更新,何潤東、江一燕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當紅明星,而在2016年底上映的《長城》中,劉德華、張涵予、鹿晗、彭於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等更為明顯,雖然13個主演滿足了粉絲“數星星”的心願,但是大部分的年輕明星實際都是來“打了個醬油”,電影放映三天,票房過4億,其中王俊凱的粉絲包場達到526場 ,讓人們不得不懷疑是來看電影還是看明星?如今的武俠片可以說每一部劇都是大導演大制作高消費,啟用當紅明星好像也是為了更加凸顯影片氣質。可以說武俠電影每次都是“未播先火”,來勢洶洶。然而當紅明星陣容的爾冬升新版《三少爺的劍》上映5天總票房才6200萬元,豆瓣網上評分僅5.6分,在武俠迷的翹首期待中上映,本以為能讓影迷一飽眼福,沒想到票房、口碑均遭慘敗,導演爾冬升都表示這種武俠片今后不願再拍。豪華演員陣容的《長城》業內人士預估國內票房坐穩10億,然后海外票房卻不明朗。讓人們不得不疑惑:新世紀的武俠片怎麼了?難道曾經的好萊塢電影影響下的明星策略不在適用?

從理論層面來看,我國針對“武俠電影”研究不在少數,賈亮的《武術與中國武俠電影》主要從武打動作的角度對武俠電影做出了分析,倪俊的《中國武俠電影的歷史與審美流變》非常全面地描述了武俠歷史發展和新世紀武俠電影商業化和娛樂化的新發展趨勢,金丹元的《中國新武俠片的偏差和生存之道》對武俠電影發展方向提出要堅持堅守與創新﹔另外針對“電影明星”的研究也非常全面,有關於研究電影效應的《中國早期電影和明星效應》描述了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明星地位的凸顯,但關於“武俠電影明星”的研究較少,楊文立的《武術傳播視野下武打電影明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針對武打電影明星培養進行了系統化分析,可以說針對於武俠電影明星發展策略和機制上的研究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二、新問題:商業化背景下武俠電影明星策略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香港電影人吳思遠曾說現在電影圈現在步入了不正常的狀況:“拼命找當紅的演員。一個看上去必中的題材,加上合適的大明星,再加上其他的話題,堆砌成了一部所謂的電影”。其實在對於多方面都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面對如今商業化體制下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武俠片的地位受到了沖擊,在2016年9月底落下帷幕的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產新片展映中沒有一部是武俠影片,在2016年公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關於中國電影觀眾類型偏好的調查顯示,觀眾對武俠片的喜愛隻佔2.2%,在列出的類型片中居倒數第二,面對這種困局,再加上武俠片“投入大、回報低”的特點,對武俠片的創作信心也日漸消退﹔同時,武打明星專業度越來越低,后援部隊爭補不上,許多武俠電影角色發展受限,開始對明星過度消費,這也使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武俠電影提供一線生機,為了贏回票房,挽救低迷武俠電影,開始啟用當紅明星參與武俠電影,像近些年的《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血滴子》《四大名捕》《太極》《冰封俠》《繡春刀》等,無一不是對觀眾口味的迎合,表面上看好像把武俠電影推像高潮,然而只是在這種泡沫化幻想中武俠片並沒能站穩腳跟,票房過后迎來的是受眾的質疑。武打動作技術化、場面宏觀化,但內容良莠不齊,技術把明星包裹起來帶來雙重的視覺沖擊卻名引發思考,更沒有讓受眾感受到武俠精神的傳承,反而讓武俠片的概念在人們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模糊。同時,對演員來說,技術需求達不到專業水平,依賴后期制作,不僅影響拍攝效率,畫面的假象也並沒引起受眾的拍手稱贊。由明星過度消費轉向對明星的盲目消費,結果演員要求並不能適應武俠片節奏,並未真正與武俠電影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武俠片亂像。

從過度消費轉向對明星盲目消費,幾經周折也並未根本上改變武俠片困局,讓我們不得不質疑依賴明星策略求發展是否能促進武俠片發展。筆者認為,針對商業化趨勢下明星策略的發展要有高瞻遠矚的瞭望和腳踏實地的認識。

2.正視“明星為王”的現象

其實在美國好萊塢電影早起發展就十分重視明星的地位,因為他們通過經濟學家專門評估過電影明星對電影帶來的利潤數額,其中調查結果顯示:影星為熱門電影所帶來的收入約佔電影總收入的22%,從20世紀 30 年代開始, 美國電影橫掃全球電影市場一統天下, 主要原因就在於其三大法寶: 資金、技術和市場化運作。而這三大要素之中, 又是以市場化運作為核心的, 也正是通過高度市場化運作,美國電影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龐大而穩定的資金流, 才有了各種最新技術投入應用,而美國電影的市場化運作離不開明星效應的支撐, 美國電影可以沒有好萊塢, 但絕對不能沒有好萊塢明星[2]。當然這對於我們今天國內的電影市場仍然適用,在《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也顯示,如今觀看電影受眾群體最大的90后觀眾,有近六成奔著明星偶像看電影,由此可見,明星在電影中的地位不可忽視。

武打明星本來就電影來說就是一個標志、一個符號、一個品牌,對廣大受眾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明星的精彩演繹會使武俠電影中的精神內涵得以升華,當然這也要建立在對明星發展策略的靈活運用上,好的明星需要真正和武俠電影融合為一體,才能真正產生雙贏的局面。電影《一代宗師》就是成功的明星制造機制的典范,王家衛導演籌備這部電影花了八年的時間,在這八年裡,他十分重視對角色的選擇和塑造,為了讓明星和角色真正融合為一體,他要求主演進行武術學習,並通過演員對劇本的講解不斷加強角色的認知,使得演員和角色真正產生感情,這樣明星與電影的契合度大大增強。可見,明星策略的使用發揮的好是可以為武俠電影增光增彩的。

3.反思“明星為王”的問題

狄更斯曾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明星確實給武俠電影打開了新的市場,但是不能因為隻看到明星發展趨勢而借用明星之勢去炒作電影,這樣一來隻會產生對明星的過度依賴,在電影創作上,滋長創作惰性,阻礙了武俠電影發展,在演員塑造上,模式化明星角色定位,不利於明星的多元化發展,因此明星策略發展不佳極易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對電影生產而言,凸顯明星地位,那電影意義何在?內涵何在?如果只是為了捧紅明星,那電影豈不是成了明星的附屬品,武俠電影從小說逐漸發展而來,小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小說的內容角色足以打動人,那電影發展也應如此,明星在武俠電影中的意義是把電影的內容更好的更真實的更美的讓受眾感知,讓大家認識到的是角色的魅力,而不是明星個人。想要光靠電影明星博眼球追究是走不遠的,久而久之,隻會使得武俠電影的意義和內涵甚至是這一個傳統類型消失在大眾視野。

對於明星而言,作為粉絲的觀眾花錢看電影更多是看明星,那對於電影的局限性也大大增強,同時對於明星的角色定位感也越來越為明顯,一個明星很容易被打上標簽化的定義,不利於戲路的拓展。香港電影人泰迪羅賓就曾作出呼吁:“當年,我們消費成龍、消費李連杰,結果把市場搞壞。現在甄子丹火了,又去走老路,我覺得很無奈。”2011一年之中,電影市場中《大鬧天空》《精武風雲》《關雲長》等都有甄子丹的身影,頻繁的視覺沖擊觀眾難免不產生抵觸情緒,這對於明星角色定位也容易模式化固定化,其實也並不利於明星自身的發展。其二,明星與電影角色融合度不強,不僅影響電影質量,也會使明星演員招到質疑,電影《天下無賊》中張涵予在飾演警察的角色,不僅造型英俊,演技也十分專業,但在觀眾的反饋中,並沒有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在於張涵予飾演的警察角色的定位,違背類型傳統與觀眾的觀影經驗,無法引起觀眾共鳴。因為武俠片投入大,所以考慮收回高利潤也在所難免。不過如果電影內容、敘事手段、角色定位等都有很多問題,明星們參演的效果就必然會帶來雙重風險,電影明星劉燁就是因為先后出演了《無極》中的“鬼狼”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大王子”,不但沒有為電影帶來新的亮點,反而使他自己成為網絡評論中諷刺、批評的對象[3]。

三、新發展:探尋武俠電影的發展之路

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上永恆不變的風景線,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審美如何變化,他仍是我們東方電影文化代表,面對如今武俠電影在商業化背景下的困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武俠片路在何方?武俠片借明星之力並不無道理,因為筆者認為,武俠電影簡單分解開來就是:武和俠,武的精髓內涵需要通過畫面來顯示,俠的精神需要通過內容來顯現,明星的武打動作配合可以凸顯畫面,豐滿畫面,這不僅僅是科技技術就能夠彌補的,同時好的內容也需要依托明星的演技來使內容得以升華。因此將從人才培養和內容為王兩個方面探尋武俠電影發展之路。

1.人才培養

要讓明星出效應,首先就要培養和造就出具有獨特性的明星,因此人才培養就越發重要。美國好萊塢明星培養機制中, 全面培養演員首先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同時通過定型培養塑造明星的個性化形象, 這也是是塑造演員氣質、提升表演技能的關鍵步驟, 也是成就明星的關鍵所在。定型培訓和全面培訓的區別就在於,它的所有培養方案都是根據明星的個性、氣質而量身定制的, 是具有明顯個性化的。在好萊塢大片場體制下, 會有一個專門團隊負責該明星的定型培訓, 在這裡有專門的造型教練、著名前輩、表演專家、語言教練等等。在這種長期嚴格的個性化培養強度下,明星的氣質、個性、藝術修養多等方面都會逐漸顯示出獨一無二的風格。中國武俠電影想要品牌化發展,需要走定性培養和全面化培養的雙向道路。

其一,規范化的人才培養場域,武術表演是一門非常新興的學科,據統計,現在國內更多的是一些小型的武術訓練培養班、表演班,但把武術表演結合在一起的訓練很少,同時國內高校開設表演專業的學校不在少數,但把武術表演專業化發展的學科非常少,這也導致目前影視圈中武打演員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專業,出現斷層現象。因此應該加強對於武打人才方面重視﹔其二,專業化的人才訓練模式,可以根據老一輩的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這些優秀武打明星身上學習總結經驗,繼承性發展武打動作,因為武術表演和單純的武術不同,在表演中不僅要求專業化的武打動作,還需要重視審美的效果,這就需要不斷從實踐中挖掘經驗,不斷練習和訓練﹔其三,開放化的人才選拔制度,武俠電影需要“伯樂”,可以從武術功底的素人中挖掘和包裝,武打演員和一般演員不同的是他們還需要有更強的能“武”的專業性,像李連杰、趙文卓、吳京、黃文燕等人,大部分的演員都有武術冠軍出身的標識在身,經過推薦或者有一定名氣后被導演、制作人所認識,進而挖掘。

2.內容為王

武俠電影發展終究的依托還是要靠內容,內容是吸引觀眾的根基,明星的意義是為了升華和凸顯內容,再好的明星若是沒有內容支撐,即使能滿足票房所需,但卻不能打動觀眾,最終隻會造成電影發展和明星地位的兩敗俱傷。如今的武俠電影之所以太過於依賴明星和沒有好的文本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武俠電影要在夾縫中生長,就必須做到真善美統一。

(1)真:真金不怕火煉

今天人們在面對武俠電影時候,經常會產生疑惑:一是感到武俠片中中國功夫的失真、假把式的泛濫,二是在抱著期待的態度觀賞完被明星撐起的所謂的武俠大片時不知道究竟在是看武俠片、還是在“數星星” [4]?武俠片想要發展就應該追求真實,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雖然說藝術追求虛構,但虛構並不等同於虛假,觀眾所要看的動作不只是高科技手段,而是在武打中中國功夫的美感顯現,觀眾所想要了解的不是虛假的歷史,而是真實的情感,像電影《戰國》中,歷史上好好的“田忌賽馬”的故事,被活生生地演變成了“孫臏賽馬”,再加上明星效應影響,很容易對人們產生誤導。所以武俠電影要想把“俠”的精神凸現出來就要做到形式和內容上的真實。

(2)善:潤物細無聲

電影是需要故事作為支撐的,故事本身的創造力和吸引力是電影成功的基礎[5]。如果單純地想利用明星或通過技術在視覺、聽覺上大做文章,以“電影沖擊力”來獲取觀眾注意力,那麼武俠電影來說,隻會消逝其核心內涵。武俠電影最初是由武俠小說發展而來,從早起武俠小說不難看出,把其中狹義的傳統思想觀念貫徹的十分深入,而今天武俠俠義精神僅僅通過一個光線明星形象來突出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候還會因為演員和故事的維和影響電影發展,如今在新世紀的武俠電影,人物貼近生活才是講好故事的關鍵,像《師父》中的廖凡塑造的這一形象把“擰巴”與“硬氣”貫徹到極致,不僅以“一個門派的全部未來”傳授武藝的忠義英勇一面,又有著因於心不忍而“壞了大局”膽小懦弱一面 ,真真切切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師父形象。其實觀眾很多時候需要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他們更需要一種回歸人性溫暖的“常人”形態,武俠片的俠義精神應該以溫暖的方式呈現。

(3)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眾多,而西部片是最能夠體現美國民族特色的一種的類型電影。它體現著美國的文化精神,這與中國武俠電影崇尚的俠義精神一樣,都是民族精神象征,而美國西部片也是經歷了興衰轉型之路。研究美國西部片所走過的興衰之路,對中國武俠電影發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西部片的發展也是經歷了興盛期到瓶頸期,而《邦妮和克萊德》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這部影片可以說是集合了美國類型電影的多種類型,在並未消逝西部片精神內涵之上,多元化融入新視點,將文化感與趣味性相結合[6],給電影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這一點對於中國武俠電影也有一定影響,另外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功夫熊貓》也是在迪士尼傳統動畫風格上融入了中國的武俠電影風格和熊貓元素,贏得了全球受眾好評,那中國武俠電影發展是否也可以在以武俠為主線基礎之上多元化發展呢?同時,美國好萊塢十分重視明星發展機制,並且十分善於運用明星機制推動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雙贏,對於明星與電影雙贏的把控值得我們借鑒,中國武俠電影是類型化電影,鑒於類型角色的特點,演員如果自身就有高超的演技,一旦有能力出演優秀類型片中的角色,便有可能迅速成為電影明星。像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在默默無聞的徘徊期過后,出演了《荒野大鏢客》中的角色一炮走紅。這部電影是意大利導演瑟吉歐 · 萊昂內以美國西部片的模式拍攝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劇中飾演了一個極富於正義感的牛仔槍手,角色沉默寡言卻身手非凡,身披斗篷、頭戴黑帽,嘴裡叼著雪茄,這一角色無論是內在性格還是外在的造型,都演繹出西部英雄的典型形象,非常適合當時歐美觀眾對英雄情結的想象,也非常符合演員自身形象定位。正是憑借此片使其很快就成為 60 年代末最受歡迎的西部片明星,其硬漢的形象深入人心。當然,好萊塢類型片和類型角色的迷人之處,還在於其可以不斷在原有類型上不斷產生新的變形,這源於社會時代變遷、美學風格的發展以及觀眾欣賞能力的提升[3]。

武俠電影美可以通過多方面展現,不僅僅體現在明星形象上。在借鑒西方電影就轉型基礎之上,還應該本土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武俠片給武俠片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像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等,這些影片都打破了、武俠片曾經的模式和審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把武俠片推上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高度,它們的成功是受到了美國西部片的影響,因此武俠電影可以從成功的類型影片中汲取養料。《新龍門客棧》中駿馬在荒漠中奔騰的場面充分使用了對角線構圖和傾斜構圖,這與美國西部片《關山飛渡》中的“移花接木”的拍攝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體現了讓觀眾欣賞到群馬狂奔的壯觀視覺景象,還打破了傳統武俠片拍攝的方式,增強了武俠片的沖擊力,同時人物的美感伴隨著技術展現的淋漓盡致,頗有“俠客”風范。再看《雙旗鎮刀客》中,在人物角色塑造上採用了西部片的表現手法,一改傳統武俠中一身輕裘挾劍的形象。把人物造型與地域背景、整體風格的相融合,體現出了我國粗獷、朴拙的西部風格[6]。雖然沒有啟用大牌明星烘托氣氛,但這樣極具地域風味的場面已讓眾多觀眾拍手稱贊。

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指出:“一個國家的電影比任何其他藝術媒體都更直接地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心態” [7],中國武俠電影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寶藏,既擁有著叱咤風雲的歷史,又有壯麗輝煌的風光,還有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在觀眾決定產量和口碑決定票房的商業化電影時代之中,當代中國電影明星們的感召力也越來越突出,武俠電影的宏大歷史性決定了它的高制作成本,要想有高產出的效應,需要通過明星來提升觀影期待,但這也一定要建立在能有內容有故事的好文本之上,明星機制在武俠電影中的發揮,需要搭建橋梁,在武俠電影中,不應是“明星為王”,而應是“明星為橋”,隻有把明星深深融入角色、用角色展現明星,才能生產出與觀眾“心靈契合”的電影,才能使真正有著俠義精神的武俠電影走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金丹元,馬亞會.中國新武俠片的偏差和生存之道[J].民族藝術研究,2016(4).

[2] 邱章紅.形像與資本 好萊塢電影工業明星制剖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6).

[3] 楊柳.從電影角色到電影明星——論中國當代電影中的類型化角色與明星生成機制[J].當代電影,2008(7).

[4] 金丹元.對當下中國“新武俠電影”弊端之反思[J].上海文化,2016(4).

[5] 蔡萍.內容為王——論中小成本電影成功突圍的關鍵[J].戲劇文學,2010(5).

[6] 池亞卿.美國西部片對中國武俠片在視聽上的影響[J].消費導刊,2008(22).

[7] 孔華潤.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