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網絡時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黃 瀅,孟 飛
2017年04月10日09:0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網絡媒體已經成為最普及和最高效的媒介手段之一,利用網絡開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實效,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現階段公民在網絡空間的思想道德狀況有滑坡的趨勢,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有其道德因素和媒介傳播根源。由此,我們要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制度規范、技術手段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提高網絡環境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成效。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道德﹔問題﹔對策

互聯網技術在近幾十年的發展深刻影響了世界,人類的生產進步、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被顯性地編織進網絡空間,形成了互聯網社會和現實社會並存的空間架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方面促進了互聯網在各方面的應用,反過來,網絡也隱性建構著龐大的虛擬世界,滲透進新時期國家運行的各層面。互聯網在當代的發展變化讓黨和政府認識到先進媒體技術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蘊藏著巨大能量,互聯網能夠更便捷地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匯集社情民意。但另一方面,中國網民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量,巨大數字的背后其實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網絡時代,政府怎樣實現良治?

一、網絡時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必要性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互聯網民數量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學習知識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平台,網絡以強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但與互聯網繁榮景象共生的是一些不文明現象在網絡空間滋生,一些不良的網絡風氣對社會風氣和現實產生了影響和沖擊。

1.網絡交際造成人際關系疏遠

互聯網的“人—機—人”交往模式似乎客觀上擴展了人與人交流的時空范圍,實則縱容了網上交際的虛擬形式。現實生活中的個人把交往機會過多賦予虛擬空間,於是人們與家庭成員之間、鄰裡以及同事之間的感情聯絡開始漸漸變得淡漠。沉溺於網絡交往的個體內心易於產生枯燥而空虛的傾向,對現實社會產生抵觸心理。一些個體認識甚至發生扭曲,失去了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力和參與感,部分嚴重的網絡依賴者被界定為心理疾病。

2.虛擬社會導致道德觀念模糊

網絡時代,人們每天穿梭於虛擬世界和真實社會,大部分人可以把網絡和現實有機勾連在一起,順暢地完成個體角色的統一或者轉換。但是一部分網民對這兩個社會的道德現象、行為准則及道德意義的認識存在著一定反差。他們在現實社會被嚴格的道德力約束,而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他們往往自認為來到了自由的國度,可以肆意言行而不必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偏差,甚至敢於挑戰現實中不會觸犯的道德禁區。

3.海量信息侵襲下信息污染增加

互聯網的信息量每天都以幾何倍數增長,但是在自由抽取信息的同時,也會產生所謂“符號暴力”(被污染的信息)侵擾。一些虛假信息、過時信息、錯位信息會影響人們篩選有用的信息﹔強制瀏覽的植入程序利用網頁代碼技術,強制網民自動訪問黃色網站、商業廣告等網頁。我們看到,網絡空間的信息污染也給互聯網生態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阻力。

4.技術進步使隱私被侵蝕風險加劇

數字化是網絡虛擬空間的顯著特點,信息的開放性和通用性使網絡活動會留下一連串的數字痕跡,個人的隱私信息也會在網絡上被查閱或跟蹤。保護個人隱私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倫理道德要求。但是,由於互聯網上網絡安全性能較差,個人隱私很容易被他人竊取和濫用,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大量涉私內容經由新媒體渠道無障礙地傳播,從技術上強化了傳播內容的涉私性。而我國法律對隱私保護條款的粗疏及隱私權的非分立性導致的隱私法的弱規制力,使個人隱私保護的安全性出現隱患。

5.網絡監管漏洞下網絡犯罪趨升

網絡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非常高,這為人們放棄道德責任提供了可能。一些自恃網絡技術高超的人可以利用網絡龐雜、無序、鬆散等特點和網絡監管的漏洞以及網絡犯罪治理的困難,在網絡上進行非法活動。盡管動機和規模有所不同,但網絡犯罪對經濟秩序、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二、目前網絡治理面臨的道德困境

互聯網的繁榮發展不能遮蔽以上諸多問題的產生,雖然問題的面相各異,造成的社會破壞力不同,但是我們都可以歸因到互聯網媒介的新特點給網絡治理帶來的困難,而這些困難無一例外與思想道德建設缺失相關聯。

1.網絡放鬆了個體的自我約束

網絡時代在現實社會之外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它具有再選和遮蔽自我身份的作用。“虛擬的自我掩蓋了真實的自我”[2],網民可以以電子書寫的方式隨意地修飾和涂抹自己的身份,也可建構自己多變的主體身份。被創建的自我角色很可能是實際社會生活過程中被隱藏的面相,毫無顧忌地釋放壓抑的自我。這樣,一些網民道德束縛感降低,較少顧及社會責任、輿論導向和道德觀念。

2.倫理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有限

現代網絡社會中,個人主體性的過度發展導致了極端利己主義盛行,公民自我的道德約束力下降。而就道德的發生機制來看,傳統的道德觀念根基也發生了鬆動。一方面,網絡成為當代意識形態爭奪的場域,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傳統倫理道德在網絡面前缺乏感召力和說服力。現代網絡社會的信息量驚人,單一和枯燥的傳統倫理道德資源易被一些搏人眼球的新奇信息淹沒。

3.法律約束體系不完善

法律的約束應該是在道德體系之外作為底線的個人行為約束機制,但是網絡上的非道德行為甚至某些違法犯罪難以得到相應的懲處。這被我們稱為網絡負道德成本的低下,即網民在非道德行為后隻付出極低的代價,或不承擔“經濟后果”。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的離散結構,對人們的網絡行為難以實現很好的控制,從而對不道德行為採取相應的道德監管。而另一方面是強制性的缺失,這表征了我國關於互聯網的法律體系不夠健全,相關法律的約束力不強,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缺乏堅強的制度保障。

三、推進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

網絡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紛紛出台了一系列整治網絡環境的政策和規定,有關部門先后開展了“大興網絡文明之風”、“網絡文明傳播志願者”、“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等活動,有力地淨化了網絡空間,網絡生態得到了相當的改善。但是和中央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任務還很艱巨。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對網絡思想道德的主導作用還應該加強:一是明確責任﹔二是制定政策﹔三是引導社會[3]。具體來說,筆者歸納了以下三點建議。

1.建議增強文明網的服務功能,擴大網站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

中央和地方的文明網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主要陣地,要把門戶網站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窗口,努力提高網站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首先是把政務公開作為增強工作透明度,保障群眾知情權的重要手段。要及時准確地將工作動態和思想道德建設進展情況發布在文明網上。二是增強線上服務的水平,改進互動單元的可操作性。要在文明網上精心組織活動,拓展思想道德宣傳的途徑,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社會正能量。第三,聯手全媒體,擴大宣傳效果。全媒體時代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加強自身力量的同時,積極整合各類網絡資源和傳統媒體,同心協力做好網上思想道德建設。

2.建議加強制度建設,積極研究和推動網絡道德建設的立法立規

目前,網絡空間的治理存在著一些法律空場,我國雖然先后頒布實施了一些法律法規,但是回歸到監督和執法的現實依然存在一定難度。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立法步伐,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國網絡建設的網絡法律,用法律來推動文明上網,建立網絡思想道德新風尚的根基,劃清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的底線。各地政府部門也可以制定地方規章,加強網絡立法研究方面開展一些嘗試,為全國的網絡立法提供積極的建議和對策。此外,要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輿情研判機制,實時動態地把握輿情脈動。

3.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網絡參與主體樹立自律意識,提高網民道德素養

“網絡是惟一能夠沒有偏見而發展,不經引導而學習的組織。[3]”要通過持續有效的網絡文明傳播,把我們宣揚的網絡道德內化為網絡主體的自我道德意識,從而確立網絡文明風尚,淨化網上環境。具體而言:一是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宣傳優勢對網絡主體進行道德灌輸,宣傳正義、善良、誠實等道德行為,在此基礎上引導網絡主體逐步建立起網絡道德意識﹔二是必須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喚起網絡主體的自主意識,強化網絡主體的自我道德教育——道德養成。“對網民的思想、行為進行正當引導的教育趨向,必須以網絡化的社會生活為中心”[4],網絡主體主動進行網絡道德修養,其實就是自覺進行道德內化,這個過程不再是外界對個人的思想干預,而是網絡主體對道德至善自主、自為、自覺、自願的追求。

四、結 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濃墨重彩地突出了道德建設的重要地位,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要求和關鍵舉措,這就給中國網絡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絡時代,我們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思想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掌控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5]”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精神追求,切實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 鮑宗豪主編.數字化與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2] 宋元林.培育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網絡文化探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2).

[3] (美)卡斯特.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4] 關潔.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

[5] 張志輝.信息網絡化條件下的意識形態建設[J].社會科學家,2009(9).

(責編:石思嘉、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