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的名義》引爆話題 從"遇冷"到"爆款"分幾步

2017年04月22日06:56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遇冷”到“爆款”總共分幾步

  如果考試中出現類似“當下哪部電視劇最火爆”的問題,這一定是道送分題。答案很明顯:《人民的名義》。該劇自開播以來,關注度扶搖直上,賣菜大媽都在談、地鐵上的低頭族都在看、朋友圈都在刷,輕輕鬆鬆就成了“現象級”作品。而且,它還漂洋過海火到了海外,BBC撰文“盡心盡力”地介紹這部中國反腐電視劇﹔為了方便外國網友觀看,我國民間高手還自發翻譯、上傳帶有英文字幕的版本,引得國外觀眾直呼期待更多。

  說實話,這可是不多見的景象。包括反腐劇在內的正劇可是坐了很長時間的冷板凳。如今,一夜之間成爆款,很有必要聽聽普通觀眾、業內人士怎麼看。

  攪動現實的“活水”

  按照既有經驗,一部題材正、套路正的電視劇往往是收視率的災區,也是影視劇領域投資的窪地,大多隻能落個賠本賺吆喝的結局。就是這個原因,《人民的名義》播出后產生的效應,才讓作為普通觀眾的相玉珍和作為出品人的蔣浩連呼“沒想到”。

  對相玉珍來說,她沒想到能這麼好看。相玉珍愛追劇,卻不愛追包括反腐劇在內的正劇,沒作什麼宣傳的《人民的名義》自然沒“擠”進她的收看計劃。可有一天,她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在談,微信朋友圈都在轉,一致的點贊吊足了她的胃口。於是,抱著試看的心態上網找來兩集,就再也沒有放下。“我以前總覺得像這種類型的電視劇,看一眼就能知道誰忠誰奸,從第一集就能想到大結局,挺沒勁的。可《人民的名義》不一樣,它在預告片裡說‘不動聲色,已是雲波詭譎﹔莞爾一笑,竟是綿裡藏針’,還真是這麼回事兒。每個人物形象都是立體的、多面的,沒有完美的好,也沒有純粹的壞,即使廉潔奉公的好官也有不可避免的官僚習氣,這才是真正的現實。”相玉珍說。

  對蔣浩來說,則沒想到會如此火爆。蔣浩是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總裁,鳳凰傳奇影業正是《人民的名義》的發起投資方,也是第一家和劇組簽訂投資協議並打款的投資方。談到當初為何會參與這個項目,蔣浩說這是稀缺資源,一定有得做。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反腐劇退出了衛視黃金檔,沉寂多年。但在這期間,我國的反腐力度卻在不斷加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腐敗分子紛紛落馬,百姓通過新聞看到了發生在他們身上光怪陸離的故事。不過很可惜,本應與時代同行、反映現實的文藝作品卻啞火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可以做成一部電視劇,只是壓力和風險會很大,能順利播出就算成功了。”蔣浩告訴記者,至於如今從線上到線下的火爆,是出品方、全體主創人員都沒有想到的,背后的原因,或許就像這部劇的導演李路說的那樣,恰好在正確的時間點講述了這個故事、塑造了這些人物、吻合了觀眾期待。

  除了《人民的名義》,近期還有反映浙商創業史的《雞毛飛上天》等多部現實題材劇作亮相,也贏得了觀眾掌聲。在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主任陳鵬看來,這正說明電視劇的題材不是問題,問題是之前並沒有更多可供選擇的現實類題材劇。“很長一段時間內,隻要打開電視,就滿眼的玄幻、穿越、宮斗,或婆媳斗法、兒女情長。這不是因為觀眾隻愛看這些劇,而是因為創作者不敢觸碰現實,怕擔風險,因而隻能提供這類劇作。說到底,現實生活才是電視劇創作的源頭活水,尤其當下各種社會矛盾現象是最好的創作素材。用電視劇的恰當方式反映這類現實,市場一定有回應。”

  正劇也可以“萌化”

  《人民的名義》還帶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老少通吃”。上了年紀的觀眾守著電視機,年輕人“抱”著手機、電腦,一律在追劇。相關數據也很能說明問題,經分析,在優酷觀看《人民的名義》用戶中,18歲至24歲的用戶佔比32.9%,25歲至29歲的用戶佔比36.9%,年輕用戶佔據了將近70%的份額。邊看邊發彈幕、給某位主演編輯視頻剪輯cut版、上傳表情包……這部分年輕受眾,用一系列流行時尚方式挖掘著劇集中令他們感動的畫面。

  1994年出生的魯美怡,就是這群年輕受眾中的一員。以往更多看偶像劇、玄幻劇、古裝劇的她,總是被長輩誤解,以為她隻喜歡這些內容。對此,魯美怡覺得冤枉,“不是我不想看正劇,而是受不了‘端著’去看,本來挺輕鬆的事情,一下子弄得特別累”。所以,和相玉珍一樣,魯美怡壓根兒就沒打算看《人民的名義》。后來,發現了達康書記的“表情包”,讀了微信公眾號幾篇表述無厘頭、內容卻靠譜的推送文章,才加入到追劇大軍。如今,魯美怡也會跟朋友聊聊“漢東男子天團”和“海猴子CP(陳海、侯亮平)”,“這絕沒有消解‘名義’嚴肅性的意思,這只是我們年輕人表達關注和喜愛的方式”。

  不少業內人士將這種解讀方式定義為“正劇萌化”,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馬中駿覺得,“正劇萌化”,挺好。“一部電視劇能否吸引到年輕受眾,取決於其內容是否符合年輕人口味,更與推廣傳播方式是否被年輕人接受有關。拿《人民的名義》來說,題材本身定位並不年輕,但因為是稀缺資源,全社會對貪腐行為的態度又是相同的一致,也就打動了年輕人的內心。再加上用年輕人喜歡的‘萌化’方式做了二次傳播,才成了難得的爆款。”馬中駿告訴記者,之前小眾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大眾所接受,也是同樣道理。

  既然說到年輕受眾,就有必要也說說年輕演員。最近,圍繞《人民的名義》展開的“‘老戲骨’碾壓‘小鮮肉’”的討論時常上熱搜。但在馬中駿看來,這似乎是個偽命題。“今天的‘小鮮肉’很有可能成長為明天的‘老戲骨’,所以正確的態度是合適的題材用合適的人選,像《人民的名義》這種接地氣又燒腦的劇情,還是要有足夠積累的人才能把控得住。如果我們用‘老戲骨’演青春偶像劇,糟蹋了‘老戲骨’,也糟蹋了這類題材﹔同樣,用‘小鮮肉’演正劇,也會既糟蹋人,也糟蹋戲,怎麼看都是注定要輸的棋”。

  版權意識是根本

  實話實說,隨著《人民的名義》劇情的展開,一些挑刺兒的聲音出現了。比如,劇集拖沓、三條主線平行剪輯混亂、女性角色設定浮於表面等。在蔣浩看來,有贊美也有批評才是正常現象。“《人民的名義》不可能沒有一點瑕疵,但隻要其提供的好內容超過了瑕疵、隻要沒有因為一樣道具或一個細節而被瘋狂吐槽,就還是一部好作品”。

  的確有一個現象讓蔣浩很鬧心,那就是《人民的名義》剛把觀眾的胃口吊起來,就遭遇全集泄露,55集高清資源在朋友圈瘋傳,更有不少商家趁機在電商平台打包售賣。這已經不是熱播劇片源第一次被泄露了,之前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羋月傳》等都曾遭遇“盜播門”,版權方除了報案、譴責盜版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每次在新的電視劇開播之前,我們都如臨大敵,也會安排專人在網上實時監測有沒有盜播﹔一旦發現,立刻向對方發出律師函,相關網站也會立刻停止盜播行為。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舉証責任在我方,互聯網盜播究竟造成多大損失很難確定,即使能確定也要花費極大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最后往往隻能不了了之。”蔣浩說,這就像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幾個回合下來,老鼠不僅沒有被抓到,還偷走了不少奶酪。

  蔣浩覺得,光靠呼吁解決不了盜播盜版問題,版權方、發行方、播出方、渠道方還是要共同配合才行。對於版權保護,相關部門也要更多介入,不僅要提高違法成本,還要在全社會普及版權意識,鏟除盜播盜版“需要”的土壤。

  除了已經出現的盜播盜版,人們還擔心“正在路上”的跟風模仿。畢竟,之前的一些類型劇就是在瘋狂跟風模仿之后漸漸遠離了觀眾,失去了市場。

  對此,馬中駿有不同看法。“《人民的名義》帶熱了反腐劇,的確會讓更多商業資本對這一領域感興趣。但反腐劇創作是有門檻的,既要關照現實,又要站在足夠高度來體現,這就決定了好劇本不會太多,能拍出特色引起關注的就更少。況且,我們行業內經常說‘一部劇一個命’,《人民的名義》火了,不代表另外一部相同題材的作品也能火。接下來的反腐劇創作還是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力求在內容上反映現實、在藝術上有所突破。”馬中駿說得中肯。(牛 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