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4期

孤獨的蝶變與靈魂的交融

——評電影《七月與安生》

李 璐
2017年04月24日08:3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由曾國祥執導、陳可辛監制的影片《七月與安生》於暑假悄然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對親密無間的姐妹花歷經坎坷時引發出的愛恨糾葛,她們各方面皆截然不同卻在各自的成長中向對方趨近,直至完成靈魂的交融。巧妙的結構設置、獨具特色的人物性格交互、引人入勝的懸念安排等要素的融合,共同促使該影片從眾多青春電影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結構﹔懸念﹔性格交互

一、精妙的結構設置

如何講故事是體現導演思想的重要元素,那麼如何設置故事的結構就成為講故事中尤為關鍵的一環。影片中的結構設置體現為兩方面,即時空結構的交錯以及多條情節線索的交叉。首先,時空結構交錯是指以不同的時空內容來推進情節的發展,最明顯的特征是頻繁的跳切,不同時空的交叉打破了現實事件的發展順序,更多的是人物的內心發展脈絡為事件推進的邏輯順序。《七月與安生》中,現實與過去穿插在一起,長達十幾年的故事集中在不足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完成,有意營造出回憶與現實的結合、夢幻與真實的對比等。現實時空中事件的發展脈絡是七月已經去世、安生撫養著七月的孩子並寫小說將曾經的過往記錄下來,而過去的時空是從七月與安生的初識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矛盾、決裂、回歸、轉變等。影片大篇幅地回憶往昔,現實事件被小范圍地穿插在回憶之中,這種首尾處於現在時空而中間多為過去時空的敘事結構,凸現出人物內心由淺入深的情感宣泄,即回憶隨著現實情感的遞進而逐漸加深。

影片中大致有三條敘事線,首先是名為《七月與安生》的小說,它是推動故事整體走向的重要銜接點。從第一章“初識安生”到最終篇“二十七歲,在路上”,小說一共有八個章節,這分別代表了人物不同時期的經歷。影片隨著小說的展開而進行敘述,看似是講述小說中的情節,實際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將三個人的過往逐一展現,每一章的排列正是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此處小說的章節成為整部影片發展的重要情節線索。第二條敘事線是七月與安生各自的成長經歷。不難發現,如果將人物的關系拆分開,影片其實給七月與安生都安排了一條單獨的敘事線:安生赴他鄉漂泊多年,經受著生活的窘迫和情感的失敗,在厭倦流浪后開始追尋平靜生活,走進大學學習並成為小說家﹔七月順利完成學業並如願進入銀行上班,與相戀多年的家明訂婚,結婚當天家明的缺席促使她放棄平穩的生活並開始旅行生涯。這些一個個完全不同的小片段分別組成了屬於她們的個人成長軌跡,互不干涉、穩步推進。第三條敘事線是兩個女孩的關系變化,由開始不言而喻的默契到因境遇不同而略顯疏離,再到因同一個人而發生爭執、決裂,直至時過境遷后重修舊好。《七月與安生》兩位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線是影片重要的情節線索,因為它是推動情感跌宕起伏的重要力量。時空交錯式的結構正是由於多條敘事線才可以在時空中來回轉換,其中的每條敘事線均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它們又可以相互交叉,這是因為它們的發展具有因果的關聯,可以共同推進影片的發展並最終融合為一個整體。

二、人物性格的對立與雜糅

敘事藝術作品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人物的成功塑造而得以體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關鍵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發展邏輯,借助行為和語言凸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並且借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人物放置在沖突矛盾中去反映他們的性格,借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獨特性格。七月與安生無論是成長境遇還是性格發展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對立性,追其原因,大抵是由於環境的差異造就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動,在童年中家庭關系是否和睦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兩個女孩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中,七月的父母相處得非常融洽,營造出健康溫馨的家庭氛圍,造就了她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性格﹔而安生生活在父愛的缺失和母親的冷漠之中,她的性格變得叛逆和張揚。兩人初識時各自的性格就已鮮明地展現出來:軍訓中,七月是扎著馬尾辮、齊劉海兒的恬靜小姑娘,而安生是拒絕將長發扎起、偷偷帶著小動物的調皮鬼。無論是外形還是行為,兩個人物鮮明的對立即刻展現出來。

但如果深入挖掘七月與安生各自的性格可以發現,她們的內在性格和外在的表現存在不同之處,安生看似外向,實則有顆敏感的心,她大大咧咧地跑到家明的學校說有女生喜歡他,卻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喜歡他的。正是因為這種敏感使得她在追尋情感的路上變得唯唯諾諾,也因為她太想維護自己與七月之間難得的友情而放棄愛情,她對情感有著發自內心的擔憂,她不敢做出過多的舉動因為害怕失去。反觀七月,她有表面的乖巧聽話和對安生無限的包容,但在她的內心深處一切卻都是分明的,什麼是她的,什麼是安生的,她算得比誰都清楚。除去已表現出的性格特征,更為內在的處世態度差異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多樣,同時也激化了人物內心的糾葛與矛盾。

后來的安生活成了七月,七月變成了安生,實際上這是人性對立面的互換和融合,她們分別代表了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內呈現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既享受安逸又不滿足於現有的安穩狀態﹔另一方面追求漂泊的自由又厭倦流離失所。這兩種特質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明顯的分離,這時表現出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叛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深入,單方面的興致逐漸喪失,這時與它相對的另一方開始逐漸浮現,兩人開始各自尋找與以往不同的體驗,這種情感的交替使得漂泊和安穩這兩種特征出現交互和融合。

導演精心設置安生和七月作為兩種性格特征的典型代表,試圖將這兩類看似對立的性格進行雜糅。七月與安生的性格變化可以被看作是人生必然的發展趨向,人初期會具有明顯的單一性格,而在經歷一些事件之后性格開始發生變換,直至最后達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即要麼徹底互換,要麼在兩個性格之間取得平衡。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安生面對玻璃時,反射出的影子由安生變成了七月,它實則將最極端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即兩種完全對立的性格發生了完全的交互,以致最終她們融為一個人,因為恰為互補的性格也正是一個人完整性格的組成。

三、懸念的設置

開篇即創設懸念是本片的一大亮點,以兩個女孩嬉戲打鬧的場景作為開端,然而這一場面的呈現是朦朧的,如夢境般,導演此處已開始設置懸念:這兩個女孩是誰?她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導演同時使用文字制造懸念——“很久以后,七月對家明說”:此處引出人物“家明”,這個人的出現對這兩個女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此時鏡頭是寫字的特寫,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落款為“安生”,此時設置懸念:分明是七月說,可為什麼落款不是七月?接下來的文字“她和安生之間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被選擇”在這裡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也成為貫穿始終的重要懸念。短短幾句話就已經將三位主人公全部引出,有意引導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而尋找答案:他們之間有著怎樣復雜的關系?

除去開場的懸念,影片還借助細節來設置懸念,例如安生的小盒子,裡面除了放著信之外,還有名片,但這個名片究竟是誰的並沒有即刻解答。另外是小女孩的存在,觀眾理所當然地認為她是安生的孩子,但卻沒有介紹過她的父親是誰,觀眾在探究孩子身世的同時實則是探找安生的經歷。影片有意借助細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在懸念中增加懸念,當一個懸念揭曉的同時制造另一個懸念,這種環環相扣的方式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小孩子打電話解答了名片之謎而又引出了家明的疑慮,此時小孩子的身世成為了家明的懸念,同時也成為了觀眾的懸念,那麼家明探尋真相的過程實則是觀眾找尋真相的心理變化,而安生的闡述雖解答了家明的疑慮,但之后安生的回憶卻是完全不同,那麼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答案就需要觀眾自行判斷。

懸念在多數電影中都會被用到,因為它可以帶動觀眾持續觀影。除了開篇設置懸念外,《七月與安生》還將懸念分散到整部影片中,在制造一個懸念后慢慢進行解答,然后以繼續設置懸念繼續揭曉答案的方式,使影片出現多個高潮,循序漸進的流動賦予影片恰當的節奏效果,提升了影片的可觀賞性,也促使觀眾持續觀看影片。

四、小結

《七月與安生》用時空交錯和多條敘事線交織打破事件的時間順序,賦予了影片更為強烈的心理沖擊,將人物性格進行雜糅和交互,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多樣且內涵深刻。影片還通過創設巧妙的懸念推進情節更好地發展,抓住觀眾繼續觀賞,這些藝術手法的融合促成了影片可深入挖掘的主題與意蘊,同時使本片得以在眾多國產青春片中脫穎而出,令人稱贊。

參考文獻:

1.李經媛.電影《七月與安生》中意象體系的深刻內涵[J].電影評介,2016(20):17-19.

2.陳文遠.《七月與安生》:女性成長的新境界[J].當代電影,2016(11):35-37.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