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4期

國產電影的文化傳播

王雁南
2017年04月24日08:54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現如今,大眾傳播媒介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電影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媒介承載著傳播傳統民族文化和時代社會文化的重任。本文通過分析電影和文化的關系,討論電影中文化傳播的作用和國產電影的發展轉變,提出全球化語境下國產電影在文化傳播方面融入普世主題、發掘本民族優秀文化、注重展現社會群體生存狀態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國產電影﹔文化傳播﹔傳播策略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間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文化產業也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挑戰和沖擊。在這種文化語境下,無論是全盤接受還是盲目排斥都是不可取的,電影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可以作為樹立民族形象、維護本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重要工具。目前國產電影中的文化傳播現象表明,現階段我國的電影還沒有成為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電影工作者們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了解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著眼於電影史上的優秀案例,從中借鑒經驗,吸取教訓。

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電影的文化傳播功能,還需要深入社會生活,了解廣大群眾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訴求,隻有這樣,電影才能真正發揮傳播社會文化的功能。一些優秀現實主義的電影可以作為我們了解社會的窗戶。比如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天注定》就是一部准確反映當代人心理困惑、生存危機和集體無意識的作品。電影雖然取材於現實生活,卻不是單純的紀實,影片從四個小故事中抽離出來的“現代寓言”,可以說是對當代中國人“集體心理”的一次描摹。這部電影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新局面,對國產電影如何傳播社會文化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作為傳播媒介的電影與文化的關系

電影是一種傳播媒介,在電影出現之前,攝影已經成為大眾媒體常用的傳播手段,它以其特有的再現現實的屬性真實生動地傳播著信息。電影誕生之后,不僅可以做到真實地再現外部世界,還可以記錄事件的過程。相比攝影來說,電影作為傳播媒介所傳達的信息更加真實可信。①

在電視出現之前,電影曾經是新聞記錄的主要手段,尤以戰爭時期為最。電影的視聽語言使電影幾乎成為跨越國界、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載體,因此即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電視媒介逐漸取代了新聞紀錄電影的功能,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仍然繼續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不以文化傳播為創作目的的電影,仍舊會多多少少帶有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烙印,例如好萊塢經典類型電影西部片,片中正義的牛仔實際就是美利堅民族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精神的象征,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的印記。當人們在觀看這類影片的同時,也認識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價值觀念。所以,作為傳播媒介的電影,必然發揮著文化傳播的作用。

二、電影的文化傳播的作用

隨著國際間影視文化產業的不斷擴大,發達國家生產的電影作品憑借先進的技術支持、華麗的影像畫面、成熟的產業運作不斷地涌入發展中國家,給這些國家的電影業帶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一方面,引進國外優秀的電影作品可以促使本國電影創作上的革新,全新的電影語言和藝術觀念給本國電影帶來藝術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大量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電影作品,還會使許多國家和民族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受到影響,民族的同一性與凝聚力被削弱。

在這種文化生態和語境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保護傳統價值觀念,成為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傳播媒介,在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反映社會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電影文化傳播的社會意義

對於國內觀眾來說,電影中的文化傳播會起到“窗戶”的作用。因為電影本身就是被電影藝術家們處理過的客觀世界的鏡像,其中的故事環境也折射出真實的社會環境,在電影中客觀地展現當代的社會風貌,反映當下的社會問題對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有著重要意義,作為電影工作者也有責任將真實的社會呈現在觀眾面前。巴西電影《精英部隊》就是一部較為客觀地傳播社會文化現象的電影,它真實地反映了在貧民窟生活的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和“亞文化”現象,電影觸及政治腐敗、毒品交易等敏感話題,引起了巴西政府的重視,在電影公映后,政府也下決心改善貧民窟的生活環境。由此可見,電影中的文化傳播也可以轉化為一種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二)電影文化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對於國外觀眾來說,承載各民族文化的電影可以成為不同民族國家互相了解、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時,包含優秀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精神氣質的電影也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力日漸強盛后,科技、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可是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們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的甚至認為中國還是一個落后的封閉的君主制國家。之所以造成這種誤解,很大程度上是電影中的文化現象所導致的。國際電影市場收購的中國電影作品大多是古裝武俠片,特別是以李小龍電影為代表的功夫片。這些電影中的社會背景大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所以才會導致國外觀眾對中國形象的誤解。由此可見,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國產電影文化傳播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三、后殖民主義影響下的國產電影中的“他者”

國產電影受到后殖民主義的影響后,在電影敘事中出現了西方視角的敘事角度,即西方“他者”的拯救。出現這種文化現象,首先是由於西方發達國家依靠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優勢,在世界范圍內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傳播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逐漸衰落,失去了文化的獨立性。另外,隨著電影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電影會出現在海外銀幕上,發展中國家的電影投資者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他國觀眾審美習慣有意識地迎合,也是西方視角在中國電影中出現的原因。

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就是西方視角植入國產電影的典型,片中的約翰·米勒就是典型的美國式英雄人物。約翰·米勒原本只是碌碌無為的小人物,出於自身利益做出行動,后來被日本軍隊的殘忍行徑所震撼,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保護教會的女學生。假如拋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這完全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故事,但是故事的社會背景卻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而且電影是為了表現風塵女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的大義之舉,有著自我救贖和愛國情懷的雙重意義。在這一故事背景下出現如此美國式的人物就有些牽強附會了,甚至與作為電影主旨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弘揚與傳達是相互違背的。從根本上來說,出現這種文化現象的原因在於一部分國產電影創作者背離了電影藝術的初衷,而是追求電影之外的物質,沒有表達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沒有將真正的民族氣質表現在電影之中,這也是當下一些國產電影缺乏民族風格的重要原因。

四、國產電影的文化傳播策略

(一)適當融入普世主題

縱觀好萊塢電影,其電影題材五花八門,但電影主題都具有全球普適性,如英雄主題、愛的主題、正義戰勝邪惡主題、自由主題、解放主題等。這些熟悉的主題,讓世界觀眾可以毫無障礙地接受好萊塢電影。這些普世主題具有廣泛的大眾美學特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著名導演李安就十分善於尋找普世的主題,他所拍攝的影片《飲食男女》《喜宴》《推手》著重表現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矛盾,同時又將東方與西方、傳統和現代的沖突融入其中,所有觀眾都有可能面臨影片主人公所遇到的困惑。李安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具有超越國家和民族的普世價值意義。影片的主人公“派”信奉各種“神”,在海難來臨時能夠拯救他的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生欲望,觀眾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在審視和反思人性。李安電影中文化傳播的成功為當代國產電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可是在電影商業氛圍日益濃厚的今天,能夠潛心揣摩人類普世價值追求的電影工作者不多,這一策略的成功還需要電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和訴求的轉變。

(二)發掘本民族優秀文化

任何民族的特色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有著特殊的價值和魅力,電影藝術也同樣適用。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單純就電影的題材來講,國產電影有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可以挖掘: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等等都可以成為電影創作的素材。目前有些電影雖然取材於歷史故事,也只是形式上的“復古”,沒有真正通過電影來完成對民族內在精神的概括,空有傳統文化的外殼,而缺少內在的精髓,只是借助歷史時代背景,書寫一個主觀化的故事。另外,發掘本民族優秀文化也不一定將故事的背景放置在過去的歷史時期。在當代社會背景下,一些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承或逐漸消亡更值得電影鏡頭的關注,例如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三峽好人》就是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念在當代社會轉型背景下的新演繹,電影主人公韓三明對妻子的尋找也象征著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回歸。但遺憾的是,在國產電影中這類電影並不多見,電影工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的“尋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注重展現社會群體生存狀態

電影的文化傳播不僅僅是通過電影來展示國家形象,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現狀,反映時代文化也是電影中重要的文化傳播內容。可是現如今國產電影中呈現的社會文化現象較為狹窄,題材也略顯單一。從社會群體來看,當代電影中常常表現的是都市年輕白領群體的生活,而且還是很片面地展現。雖然電影不能完全等同於生活,但是脫離生活的基礎會和電影觀眾逐漸疏遠,觀眾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更談不上產生藝術審美上的共鳴。近年來國產電影中出現了一批小成本高票房的電影,如《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小時代》等作品,這類電影以都市年輕人的情感生活為主線,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生存環境和價值觀念。雖然這類影片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是電影中所反映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觀念並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都市青年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需求。除此之外,國產電影缺乏對中國人數眾多的群體——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群體的關注。也許這部分群體對電影票房的貢獻不大,但是他們同樣有著自身的訴求和話語權,可以說農民工群體是當代中國最有時代性的群體,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是當代中國時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結語

國產電影中文化傳播還受到電影之外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電影審查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電影投資模式的成長和藝術電影市場的開拓等等。總之,中國電影工作者拍攝出傳播優秀民族文化兼具社會意義的國產電影還需要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可能還需要一代甚至兩代的電影工作者的堅持和努力。

對電影文化傳播現象的研究不僅對電影創作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電影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文化事業,它能對時代和社會敏感地做出反映。作為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它的意義不僅僅在其自身,還在於由它映射出特定時代和特定社會的文化精神。研究現有電影的文化現象,可以了解當前社會的思想趨勢和價值觀念,這對於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電影來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並使之傳承下去是廣大觀眾的期望,同時也是國產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電影工作者奮斗的目標。

注釋:

①[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19.

參考文獻:

1.[法]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2.[美]大衛·波德維爾,克莉絲汀·湯普森.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