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4期

談《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獨特魅力

袁芳
2017年04月24日09:26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益智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帶領觀眾走進古典詩詞的瑰麗世界,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一經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和絕佳的口碑,一時間掀起一股詩詞熱。時隔一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於2017年1月29日強勢歸來,為觀眾捧上了雞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第二季節目仍然堅持著原創風格,並和當下時代緊密契合,引發全民討論,贏得了觀眾的贊譽。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傳統文化﹔創新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有筋骨、有溫度的文化益智類節目,在理性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入感性的表達,激活觀眾詩心,讓國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脈搏。《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的成功,不僅為第二季的播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也使得觀眾對第二季節目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不論是從演播室場景、賽制設計還是題目內容上都比第一季有了更加全面的提升,而且節目的價值訴求以及傳播效果,都稱得上是當代中國原創文化類節目的典范。

一、植根民族文化的原創模式

近幾年,電視熒屏涌現出一批娛樂類節目,這些節目大多引進國外制作模式,再加上當紅明星的參與,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然而這些節目雖有優秀的制作團隊和成熟的節目模式,但除了使觀眾在學習工作之余放鬆身心,會心一笑之外,並不能帶給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很難觸及觀眾的精神世界。面對這一現象,中央電視台主動承擔起主流媒體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牢牢扎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創作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在第一季的原創基礎上進行了全面升級,力求帶給觀眾更豐富的視聽體驗。

首先,節目片頭充分借鑒了中國古代書畫同源的藝術傳統,將詩詞與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隨著畫面卷軸的展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依次出現,從初春鮮嫩的花苞到寒冬漫天的飛雪,與畫面相呼應的詩詞也漸顯漸隱,從“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生機盎然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幽僻清冷,畫面的美感蘊含於詩詞之中,而詩詞的意境又被畫面直觀地展現出來,且畫面所配的音樂運用了竹笛、揚琴等民族樂器,使整個節目片頭浸染著詩情畫意之美。相比於第一季水墨畫的片頭風格,本季的片頭則更增添了幾分靈動,詩詞的神韻配以落花、楓林等飄逸的動畫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於詩詞的世界,如夢似幻,流連忘返。

其次,演播室的布景設計體現出了節目組匠心獨運的構思。行雲流水般的梯田舞台配以靜謐深邃的藍色基調,使得整個演播室宛如文人墨士齊聚的深幽峽谷,與詩詞這一節目主題完美契合在一起。不僅如此,每個答題環節的舞台設計也十分用心,當挑戰者從座位上走向舞台前方介紹自己時,背后的LED大屏上則出現中國古代的擂台﹔當選手選題時,屏幕上的擂鼓不停地敲擊,直至選手喊停。對比第一季的選題環節,本季節目創造性地運用了擂鼓這一中國古代元素,讓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仿佛同挑戰者一起進入到了緊張的答題環節。在百人團答題時,每人前方的小屏幕上會出現古代的盾牌,答題結束后,大屏幕上的戰船萬箭齊發,答錯者前方的盾牌被擊碎,刀光劍影的視覺效果加之射箭的音效聲,形象生動,氣勢恢弘,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在擂主爭霸賽中,攻擂者和守擂者相對而立,整個舞台的色調也一分為二,攻擂者一方呈藍色,守擂者一方呈紅色,涇渭分明,頗有水火不相容的意味。擂台賽不可言喻的激烈角逐通過舞台效果變得可視化、直觀化,營造出緊張的競賽氛圍。

此外,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的賽制設計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本季在沿用第一季內循環賽制的同時,在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的中間插入了飛花令環節,可謂是本季賽制的一大亮點,也成為觀眾熱議的一個環節。“飛花令”源自古人的詩詞志趣,原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種文字游戲,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節目組改良了“飛花令”,又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使之更加適應現代舞台。“飛花令”不僅是選手詩詞儲備量的比拼,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這種高手之間的對決大大增加了節目的競賽感,觀賞性極高,令許多電視機前的觀眾大呼過癮,紛紛點贊。

二、挖掘中華詩詞的時代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詩詞在中國古代藝術體系中,一直擁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生動凝練,短短十幾字卻蘊含著詩人、詞人豐富的思想情感。富於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按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這對讀者也提出了要求,聰明的讀者往往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至。①由於中國古典詩詞的高雅性和含蓄性特點,使得其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中逐漸邊緣化,如何把幾千年前的詩詞與當下社會聯系起來,使現代人能夠喜歡它,是節目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站在古代智慧與現代文明的交匯處,以古論今,在古詩詞中尋找當代人的情感訴求和價值訴求。

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對古典詩詞的考察和解讀沒有停留在詩詞的表面階段,而是和當下的一些熱詞、熱點問題緊密相連,觀眾在觀看節目時常常會產生一種和古人情感相通、情趣相投的感覺。比如在第二期節目中,有一道題目是“下列哪項最適合用來形容‘吃貨’”,在以往的觀念中,古詩詞似乎與潮流詞語並沒有什麼關聯,這樣的題目設置迅速拉近了觀眾與詩詞的距離。在解讀環節,正確答案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專家通過對天子、諸侯及百姓所吃的食物,生動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及飲食文化,節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代替了傳統的刻板說教,在寓教於樂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本季《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亮點是在題庫中增加了毛澤東的詩詞,通過嘉賓老師的講解,讓觀眾在“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等詩詞中,感受到毛主席詩中獨有的革命者的豪情、領袖者的風范以及藝術家的浪漫。詩詞作為一種通古貫今的藝術形式,在革命年代仍不減其魅力,毛澤東在點化古人詩句的同時翻出新意、自成一家,寫出的詩句出神入化、氣勢磅礡。一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被無數人誦讀至今,在本季節目的總決賽中,主持人董卿就用這句話作為開場白送給全場選手。毛澤東的詩詞不僅激勵著曾經為新中國成立而奮勇殺敵的紅軍戰士們,在和平年代仍然鼓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闊步前行,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秉承堅韌不屈的精神,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依托央視的品牌影響力,向全國觀眾展示古典詩詞文化魅力的同時,成功和當下主流價值觀相契合,節目的思想性和時代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打造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

電視具有大眾傳播的屬性,大眾傳播的受眾有著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等多方面的差異,同時是分散且互不認識的。一般情況下,受眾會被傳播者進行分類,然后根據這類受眾的特點創作節目,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活動。這種分類式的傳播活動,雖然可以在某一特定群體中得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但也存在著局限性。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在參賽選手、節目受眾和傳播方式上基本做到了全面覆蓋。

節目組從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當中挑選出詩詞愛好者組成百人團,這些選手中,既有小學生、高中生,還有外國留學生﹔既有農民、教師、工程師,還有殘障人士和少數民族青年。每位參賽選手都如同一首獨一無二的詩,詩中飽含著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經歷。其中,癌症患者白茹雲的樂觀堅強、詩刊編輯彭敏的沉著冷靜、詩詞才女武亦姝的謙遜睿智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眾所周知,傳播與環境不可分離,傳播環境是傳播活動的基礎和條件。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從大年初二開播,共播出十期,每晚8點在中央綜合頻道連續播出。節目在這個時間段播出,正是看准了春節期間親人團聚、共聚一堂的特點,這種基於客廳的家庭傳播環境可以引發家庭成員之間的參與互動,加之題目的通俗性,更使得一家幾代人可以圍坐在電視機前共同賞詩詞、看比賽。不僅受傳播環境的影響,參賽選手的多樣化也造成了節目受眾的多樣化,每位觀眾幾乎都能從節目中找到與自己年齡、身份等其他方面相近的選手,這種“同類”的心理暗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觀眾的興趣。

除此之外,本季《中國詩詞大會》還借助新媒體,把場內和場外連接起來,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機制。“適當對網絡和手機特點的借鑒和移植,有利於電視、廣播和報紙更好地在信息時代生存和發展。”②在本季節目中,觀眾可以通過微信搖電視同步答題,這種互動方式一方面可以讓觀眾檢驗自己的詩詞水平,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維持觀眾的注意力,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節目還開通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官方微博,發布節目預告和精彩視頻,組織了網絡版飛花令,網友可以在評論區接力對詩,極大延長了節目的熱度。

四、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思考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獲得了很多贊譽,但詩詞熱潮最終會隨著時間逐漸褪去,這也留給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重視古詩文教育。《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點燃了人們的詩心,喚醒了國人沉睡的文化基因,証明我們對幾千年以來的古詩詞並沒有失去熱情,古詩文的教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現在很多學校和老師唯成績至上,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僅僅停留在能背會寫的階段,課堂上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並不深。面對這一現象,學校要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為青少年提供中國傳統文化讀本,讓青年一代能夠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其次,堅持文化類節目的本土創新。文化類節目有意識形態導向的功能,媒體工作者要將宣傳教育與娛樂元素相融合,摒棄一貫的說教式風格,改用通俗化的表達,使節目具有親和力。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一方面要使節目具有思想性,另一方面還要注重本土化表達,如果一味照搬國外制作模式,觀眾則很難與節目產生共鳴。隻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打造出具有中國風格的文化節目,才會被大眾所接受。

最后,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當今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唯有這樣,中國民族精神的大廈才能巍然聳立,華夏文明才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注釋:

①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

②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0.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