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技術+傳媒"遍地花開 人工智能亮眼VRAR競相發展

2017年04月26日06: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技術+傳媒”遍地花開

  近年來,發展人工智能和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等其他新技術的呼聲甚高,這些能夠在傳媒領域應用的新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卻在給媒體轉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困惑。

  “人工智能+傳媒”亮點紛呈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認為,人工智能開發是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智能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制造智能機器、可學習計算程序和需要人類智慧解決問題的科學和工程。它與傳統電腦程序的不同之處在於,開發者隻為機器人程序設定算法,算法本身通過不斷吸收數據獲得訓練,學會自己區分蘋果與橘子,而非開發者設定如何區分的程序。

  近年來,人工智能強勢入駐傳媒業,“人工智能+傳媒”的產品頗具市場。

  國內的“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都是算法與新聞相結合的實踐產品——基於用戶興趣模型進行內容推薦。國外媒體的實踐成果同樣豐碩,美國新興媒體News Republic(新聞速遞)與全球超過1650家新聞機構合作,智能獲取並分析用戶的閱讀習慣,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全球和本地新聞服務,用戶還可將訂閱文章添加到自己創建的雜志並分享,加速信息流動。臉書開發的Instant Article(即時文匯)作為一個專門為媒體開發的信息發布工具,允許用戶直接通過該平台閱讀各大媒體的資訊,節省文章加載時間。

  VR與AR競相發展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上,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提出:這一年是消費級VR元年,未來5到10年,VR類移動產品可能會成為市場主流。早在2015年底,美國showtime(娛樂時間電視網)就播出了首部VR拳擊比賽視頻。2016年10月,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與VR直播公司NextVR合作,首次直播民主黨電視辯論。在我國近兩年的兩會報道中,360度全景相機和VR設備也頗為搶眼,尤其是今年光明網集新聞信息採集、發布於一體的“鋼鐵俠”多信道直播雲台在報道現場一亮相,就引起媒體同行的廣泛關注。

  AR的市場前景不輸於VR。市場調研公司Digi-Capital2016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AR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是VR市場規模的4倍。美國NBC環球的一家合資子公司Weather Channel(天氣預報軟件)在2015年就曾推出過全新的3D增強天氣預報,為觀眾展示實時交互式AR天氣預告。國內的阿裡巴巴、百度等企業也不同程度涉足這一領域。例如百度研究院成立的AR研究室於去年12月發起一場“AR復原朝陽門”的行動,途經地鐵朝陽門站的乘客用百度APP拍攝牆上的老照片或地上巨幅朝陽門手繪圖,即可“復活”老城門,再現老北京的舊時風貌。

  媒體轉型需攻克技術與內容

  去年年底,王菲的演唱會直播採用了VR技術,但用戶的網絡帶寬受限、網絡信號穩定性差、場景切換時畫面清晰度銳減、VR拍攝無法變焦等問題,均不同程度地影響受眾觀感。而媒體所謂的VR新聞和直播主要為全景拍攝,交互性不強,並非真正的VR。這都是新技術與傳媒業磨合過程中面臨挑戰的縮影。實際上,VR技術去年在我國經歷了由“爆火”到“爆冷”的“極端變化”。張洪忠認為,這一方面因為VR尚處於新技術發展的早期,技術本身仍在迭代﹔另一方面則源於技術應用仍以體驗為主,內容跟進不足,無法促進技術普及。

  技術發展尚困難重重,媒體人的內容生產也似有被機器人取代的危險。2015年5月,駐白宮記者、商業記者斯科特·霍斯利曾與美聯社機器人記者“WordSmith”上演了一場人機報道對戰。雖然斯科特·霍斯利的稿子因更能為讀者提供想象空間而贏得了9000余名讀者的認可,近乎為支持WordSmith讀者數量的10倍,但后者僅用2分鐘就完成寫作。不光速度上乘,通過不斷吸收媒體大量稿件、熟悉語言風格,機器人記者的稿件質量也大有長進。這使得記者的飯碗是否會被機器人奪去一度成為業界的熱門話題。

  由此可見,媒體利用人工智能或VR、AR實現從技術到內容的全方位轉型,道阻且長。但不可否認,新技術形式確實為傳媒業注入了新生力量,也為傳統媒體進一步轉型與媒介融合帶來一絲曙光。(付礫樂)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